今天 ZI请到一位
来自UIUC的小姑娘
让她讲讲
自己在美国的第一年
经历的挑战和惊喜

我是Susan,高中毕业于苏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目前在UIUC(伊利诺伊香槟分校)读化学本科,今年秋季大二。
大学这一年,过得挺辛苦,但同时也学到很多。感觉大学这一年,毫不夸张地说,大概比我从小学到高中学到的所有东西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多,感觉脑容量被扩充了好几倍。在各方面,不光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收到了双重挑战


中美学习习惯大反差
大学一年读下来,我比较想给下一届的同学的建议是:大家好好了解一下你要读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要了解下相关课程要求,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一上来要打得落花流水要好得多。我就说说我自己在学业上遇到的事吧。
课前预习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不像在国内待惯了嘛,老师都是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学生只要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把布置下来的作业刷了就行了。
但在美国很不一样。一开始刚过来挺不适应,才考了两次期中考试,不是很能接受。感觉不管怎么学,都是功亏一篑,怎么也学不好,每次考都是平均分。老师上课会布置我们做阅读作业,我开始觉得只要把网上老师布置的笔头作业做完就可以了,对阅读的部分自己会省略掉。然后发现不读的话,上课什么也听不懂。记了笔记以后,回去再读一遍书,才发现瞬间清晰。在美国就是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感觉提升很多。
我觉得我们老师讲得也挺有道理。我们化学教授说,课本之所以存在,它有它的意义,如果上课老师把所有东西都讲完,那课本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了解最基础的概念,这样上课讨论更高级的概念,就可以直接讨论更有学术意义的问题,这样不至于纠结基本概念。这是大学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吧,少要先把最基础的概念自己弄懂,再去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感觉这是在学术上印象最深的一点。


对于boss级别的实验理解(……)
课堂提问
说到上课形式,感觉美国独立精神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了。上课时如果你有个概念不能马上理解,我就按照国内的那种思维定式,觉得老师一定会讲到,因为既然我不能理解,说明一定会有很多同学会不懂。一直期盼着老师上课会再过一遍。但是如果你不说,老师根本不会了解到你会不会,更不会跑过来问你,你觉得难度怎么样,你学得会不会怎样的。我感觉国内老师真的是手把手帮忙帮太多了,备课也备得特别多,但是在国外没有人会来特地关照你。

阳光充沛 适宜复习 哈哈
作业
美国大学对我们学术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要求很高。比如我化学,总是要做实验,然后写实验报告。在国内从来没有不用,只要计算,把结果弄出来就行。国外对我们学术要求更高。到了国外,读了化学,感觉就像读了一个披着理科外衣的文科一样。化学实验报告经常一写15页论文打底,丝毫不亚于文科论文,要求结构条理非常清晰。
论文除了梗概以外,介绍,最后的讨论。不仅要完成分析数据完毕,还要自己查文献,找资料,来支持结论。这种形式的作业,一开始极其不适应。老师就给你几个网站,说可以从上面来查论文,但是你不知道需要找什么类型的论文,这个都要自己来拿捏。这种作业比较新颖,从来没做过,刚开始极其不适应。但是美国同学很适应,因为他们从小都是这么过来的,去图书馆什么的,老师也会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来展示。他们在自我获取知识这块,比中国学生强力很多。
第一次实验报告死得特别惨,满分90分,我大概只有48分左右,大概这辈子都没拿过这么差的化学成绩。我一看周围美国同学都是接近满分,当时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因为我在国内化学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参加过好几次化学比赛,自以为还算是个佼佼者吧。
你敢相信这是化学论文吗?
课后补习
虽然学校对我们要求如此之高,但是学校还是给了我们很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基本上,你只要努力,这门课你得到的等地,一定是与你努力成正比的。学校给了很多资源,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就没法好好利用,后来学会去了office hour问问题。去那边,助教会像上课一样,给我们把实验报告的要求好好讲一遍。美国大学上课时间不是很长,主要还是课后时间。课后你花的时间越多,课上的时间就能利用得好。这与国内的感觉完全是相反的。国外要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其中,不像国内只管被动接受信息,然后考试的时候反馈出来,然后就没了。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美国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时间观念都特别强烈。在美国,要找一个老师问问题,约人去图书馆,如果直接提,他们不一定可以。在国内是集体主义,大家同进同出,不存在预约,或者什么过期不候。在国外,在开学初老师就把规划给学生巴拉巴拉讲一大堆。一切都得自己安排,安排得合理与否,真的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每个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长辈式的干预。好与坏,都是自己跌怕滚打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比国内师长人为制定一个方案然后遵循着稳步成长来的感觉要深刻很多。
越练越熟的国际生
我还发现,美国学生特别会表达自己。
我报了公众演讲课,和伦理课。我本来想尝试一下美国文科教育是什么体验。结果体验下来发现,教授在课上把理论框架讲好之后,就给大家自由讨论。然后问题没问完,底下就举手一片,有些观点特别迫不及待的说出来了,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
,老师就会重复一遍他的观点,然后就他的问题做相关回答。有时候同学之间讨论得很激烈,当堂就会发生辩论,也很精彩。我有时候也很想加入他们的大讨论,但是英语思维还是跟不上本国人。有时好不容易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一些论据才刚成型,刚准备说出口,但不知道怎么融入这种讨论中,总感觉插嘴挺不好意思的。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开口讲了,也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倾听。

有时举手,也没有人发现,就默默过去了。有的老师好一点,会比较照顾一下国际学生,让他们慢慢讲完。后来发现比较好的方法是先概括一下上一位的观点,然后自己再补充,支持,或者反对。这样也就慢慢锻炼出来了。
美国教育比较讲究批判性思维,跟国内很不一样。国内的文科比较讲究修辞分析,说文章哪里好,有时比较牵强附会。国外是哪怕一个理论是一个知名哲学家提出来的,老师也会问你对理论的看法如何,有哪些漏洞等等。要有理有据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这个感触特别深,能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
Therapy Cat 专治期末焦虑

文化生活
与美国人做朋友
在生活方面,一开始刚过来,挺不能适应的,文化冲击很大。光是语言上面,虽然以前考过托福啊,学过各种留学必备的英语考试,但是跟外国人交流还是有一些不适应,有一点不自然的感觉吧。刚开学我也急着跟美国人做朋友。刚开始见面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寒暄一番以后,后来发现,出来学习以外,生活中的兴趣点,个人爱好,关注的话题都不一样。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们每个人的upbringing不一样,大家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童年啊各种经历不一样。美国人跟美国人聊,他们有很多俚语和潮词,我们中国人听不懂他们在讲啥。感觉融不进去,但是听他们讲学术问题,做学术探讨还是很不错的。


UIUC大好春光
面对孤独
还有的话,就是刚上大学,国内那种集体主义的班级形式,到大学完全解散了。每个同学各上自己选的课。认识的朋友都约不到一块,玩不到一块。我这时有空,他那时有课,想一起去图书馆学习,一起去吃饭什么的,大家都各自都挺忙的。刚上大学那一阵子,几个月这么下来,很长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安排自己所有的生活起居所有事情,有的时候真的感觉真的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无闻孤身一人的那么生活着,有时候确实挺孤独的。
比较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点抑郁吧。就感觉每个人就只会管自己的生活,而且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人与人的关系有点原子化的感觉,就不像以前班级的生活,有个凝聚力,大家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天天见。现在很多朋友都没法见到,每个人都太忙了。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就习惯了,慢慢也就看开了,接受了这样的常态。也看开了,能接受美国社会这种流动性的本质了,就好很多了。
饮食是道难关
生活方面,中国学生除了语言关之外,还有食物这个关要过。真的吃不惯!
我在这边见到了很多可怕的生菜,生西兰花、生豆角,甚至生蘑菇。有一次我在salad bar看见红红的东西,以为是泡菜,结果一开始生牛肉,吓得我赶紧丢掉。所以我们中国学生经常就在一块,脑补回国之后要怎么吃怎么吃。美国学校有各种奶酪菜、奶酪盖浇、焗饭,吃了一个礼拜就腻了,然后跑到学校外面各种吃,最后都吃腻了,就开始自己做了。

学校的IT餐
寝室生活
还要找好室友。我就碰到一个奇葩室友。网上写自己爱干净,相处起来发现都是相反的。所以两个学期下来我过得很痛苦。
有一次我头疼得厉害,提前睡了,被她敲床板敲醒,说她第二天早上有考试,说我睡早了起得早,会影响她第二天的考试。说我应该提前跟她说,这样是对她不负责任。我真的很无语。所以建议大家在选室友的时候,最好能视频聊一下天,看看是不是真的舒服,如果合得来,会是精神生活上很大的慰藉。
独立、责任、沟通
如果拿三个词概括一下我第一年的收获,应该是——独立、责任、沟通。在国外慢慢培养自己身处在这个事件中的责任感,还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一些问题的习惯。然后是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会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寻求帮助,不要总是缩在那里。
刚开始,我上来就是畏畏缩缩的,总是担惊受怕,怕出问题。没有谁一开始都ok的,也都是慢慢锻炼的。学业也好生活也好,多锻炼自己,问题就都解决了。

看完Susan这一年的美国体验
你是否感同身受?
又或者有其他方面的顾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留言
你的评论
也许刚好能解决他人的担忧
想知道我们是谁?

ZoomIn特写
全国幸福感最强的留学申请DIY辅导机构
Phone:18130063271
Add:黄浦区局门路427号1号楼404室
Web:www.thezoomin.cn
微信ID:thezoomin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加入QQ群
你关心的留学问题
随时获得解答
群号:23413157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