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错过“老邓的财经天地”,请点击上方蓝字“老邓的财经天地”,然后在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2021年5月以来,华为概念股非常热门,比如号称和鸿蒙有合作的润和软件,已经涨了三倍多了 ---- 从不足10元涨到了6月11日(周五)收盘的42.24元。润和软件还是创业板股票,一天可以涨20%,6月初的一段时间涨得太爽了。
润和软件本身的增长率非常一般,但是动态市盈率已经高达310倍,市净率11.5倍,无论各方面来看都非常高估。
但就是因为粘上了“鸿蒙”概念,一个月涨了三倍多。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了:鸿蒙,能不能成功?

在我看来,希望极为渺茫。

请注意,我并不是华为黑,我是很敬佩华为和任正非的。我始终有个观点:首先是因为华为很强,然后它才被“选中”,能有资格为国家服务,因此变得更强。而不是因为它有“关系”才变强的,这个因果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道理很简单,有“关系”的公司多了,为什么最终杀出重围的就那么几家?咱们就说九十年代的“巨大中华”,其他三家谁没有华为有关系?但是华为却脱颖而出,远远超过所有竞争对手。

这,就是水平。

这,就是华为的实力。

但我还是认为,华为做鸿蒙,不会成功的。

因为如果鸿蒙取得了成功,就违反了信息产业界的成功规律。而规律是早已被无数公司证明了的,华为实力再强,也无法推翻规律。

我们先看看过去的软件公司是怎么成功的。
一、凡是做大的软件公司,都靠一项成长性极高、利润率极高的杀手级软件。
微软靠的是DOS,谷歌靠的是搜索,Lotus Notes靠的是Notes(后来被IBM收购),Oracle靠的是Oracle。这几项业务都非常赚钱,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可以让公司继续开展别的业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
当然,有一项杀手级软件,只是继续成功的基础,并不能保证最终成长为巨头。比如PC软件领域的WordStar、dBase,数据库领域的Sybase、Informix,很多都已倒闭或被收购。
二、在做系统软件之前,已经手握一大堆杀手级应用。
微软在做Windows之前,在PC领域除了MS-DOS,也有Word、Excel、MSC、BASIC……等一大堆获得海量客户的应用。而Windows则让这些软件如虎添翼,形成了一种规模效应。
谷歌在大力推广安卓前,就已经是桌面领域的巨头了,有google、谷歌地图、gmail,还有它大力支持的Firefox浏览器,以及自己开发的Chrome浏览器。2006年10月,谷歌还斥资16.5亿美元收购了至今全球流量前五名的网站之一YouTube。所以谷歌在做安卓前,已经手握很多杀手级应用,本质上是手握了十亿级的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谷歌才杀入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以谷歌的资金实力,再加上它已经有的很多杀手级应用,手机厂商和最终用户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
当然,仅仅这些并不能保证安卓的成功,还有下面的原因。
三、系统软件领域有很大空白。
以智能手机为例,苹果是软硬通吃,开拓了这个市场。但是开拓之后,广大传统手机厂商不甘坐以待毙,纷纷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此时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群雄纷争,但除了苹果,没有一个是成熟的。此时谷歌闯了进来,可谓时机正好。
当年IBM做PC,PC机操作系统仍然很不成熟,幸亏IBM选了微软,这让微软有了巨大的先发优势。后来微机OS进入到图形界面,仍然是苹果打头阵,但是广大非苹果机的操作系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此时IBM和微软都想占领这个市场,也都投入巨资研发。但是最终,微软凭着已经在PC软件领域取得的巨大用户量和先发优势,用Windows打败了性能更好的IBM OS/2 Warp。
Windows和安卓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这种操作系统有巨大的需求。此时,早已手握海量用户的微软和谷歌,取得了成功。
请注意,上述原因仍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保证一定成功。比如微软进军网络领域,迄今为止仍然是失败的。按说微软很有钱,在微机领域也有无数杀手级应用,更有曾经市场占有率达到97%的浏览器Explorer,但在网络领域仍然是失败的。
要想保证成功,还需要一个条件,可惜仍然是必要条件:
四、砸钱,甚至免费。
以微软为例,1990年代它大力做的浏览器Explorer就是免费的,捆绑在Windows中。这改变了浏览器市场的规则,从此浏览器都是免费的了。当时为了对付Netscape,微软可谓拼了老本。
安卓也一样,谷歌推安卓是免费的,谁都可以用。

以上四个条件,就能保证一定成功吗?错,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在具备以上四点的情况下,再具备下面一点:
五、软件质量过硬。
经过几个版本的更新,Windows到了3.0,基本上是过硬的。请注意,“过硬”不是“完美”,“过硬”的意思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要了。1990年的Windows 3.0就是这样。
“过硬”也不是说不需要进步了。如果竞争对手不断进步,自己也必须不断进步才行,在已经获得了海量用户的情况下,至少不能比竞争对手差很多。这样,质量过硬的软件才能继续获得用户的使用惯性,继续掌控海量用户。
安卓也是一样,早期的安卓版本远逊于苹果。哪怕到2015年,安卓也不够成熟,用两年的速度会变得很慢。但是2016年以后,经过多次迭代的安卓,性能越来越成熟,早已没有了“用两年就变慢”的现象。虽然在综合性能上仍落后于苹果,但考虑到性能价格比,现在的安卓手机的吸引力,一点都不逊色于苹果。
至此为止,本文已经列出了在操作系统领域获得成功的五点原因。但这还不够,要想保证软件获得长久
成功,还得具备第六点:

六、软件本身必须赚钱!
道理很简单,不赚钱的东西,不管是软件还是别的什么,公司或许有短暂的激情,但长期不可能有激情去做。那么随着时间流逝,产品不可能和其他公司更先进的产品相比。而最终用户呢?当他们知道公司已经没有充足动力去做更先进的软件时,也就会逐渐放弃。
以浏览器为例,当Explorer占有了97%的市场后,微软发现很难赚钱。当时市场上的浏览器仍然很多,一些免费浏览器在苦苦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微软意兴阑珊,更新浏览器的速度变慢了。与此同时,Firefox在谷歌的支持下发展起来,谷歌也做了自己的浏览器,在不断提高技术。所以微软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但是微软也不太在乎,因为到了2005年以后,大家都发现浏览器其实没那么重要。
2021年有个调查,目前台式机浏览器排名前三名的是Chrome、Safari和微软的Edge。Chrome占据67%的市场份额,Safari 10.1%,Edge 8.0%。Firefox屈居第四,7.97%。
微软越差,谷歌越安心。因为谷歌总担心微软利用其浏览器的优势,大力推广微软的bing搜索。现在微软的浏览器半死不活,就算Edge突然异军突起,但只要在技术上并不领先于Chrome,谷歌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浏览器是一个被微软(以及后来的谷歌)做烂的市场。依靠巨大的装机量,安个主页什么的赚点流量费或广告费,是我国的腾讯、搜狗、百度、360、265干的事。每年赚几百亿美元的微软和谷歌,一直都不屑于这么做。
那么,谷歌做安卓赚钱吗?
当然是赚钱的。
安卓本身免费,但是使用安卓的手机厂商,必须安装谷歌的GMS系统。这个GMS系统就是谷歌利用Android赚钱的部分。
简单地说,GMS是谷歌服务和谷歌应用的一个集合,里面有谷歌地图、邮件、谷歌应用商店等,还有谷歌移动服务(Google Mobile Services)。国外很多软件都依赖于谷歌移动服务,国内也一样。
根据在2016年1月甲骨文(Oracle)起诉谷歌时透露的信息,自从2008年首款商业版安卓系统发布以来,谷歌靠它获得了310亿美元的收入,以及220亿美元的利润。
谷歌靠浏览器、YouTube、谷歌地图、Gmail获得了大量广告费,安卓手机中的很多App都需要(内部)付费下载,是另一个收入大头。2015年谷歌在GoogleI/O大会上就说过,2014年安卓累计的App收入就达到了100亿美元。
进一步估算,目前谷歌每年从安卓获得上百亿美元的收入、大几十亿美元的利润,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就是安卓带给谷歌的远远不断的利润,这就是谷歌做安卓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也就是说,安卓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有先进技术那么简单,它背后是谷歌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先是搜索引擎战胜众多竞争对手,再到谷歌逐渐开发或收购了多个杀手级应用,再到安卓初步成功和大获成功,用了大约十到十五年时间。期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谷歌搜索引擎带来的巨额利润,依靠的是谷歌从多个杀手级应用获得的海量用户和利润,依靠的是谷歌对杀手级应用的长期补贴,依靠的是谷歌的先进技术。
请问上述六点,华为鸿蒙具备吗?
除了上述第四点,也就是“软件质量过硬”,鸿蒙可以暂时具备外,其他五点,鸿蒙或华为都不具备。
结合华为,我们再详细分析一遍。
一、凡是做大的软件公司,都靠一项成长性极高、利润率极高的杀手级软件。
华为没有。华为手机确实相当成功,但靠的是硬件和谷歌安卓,以及自己对软硬件在应用级的研发、整合和生产。
二、在做系统软件之前,已经手握一大堆杀手级应用。
华为也没有。具体地说,哪怕在我国,华为也没有一款像微信、QQ、百度淘宝、天猫、抖音、今日头条、美团、拼多多、贴吧、百度百科、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杀手级软件应用,在国际上更无法和谷歌相比。
三、系统软件领域有很大空白。
在手机领域,操作系统基本上被Android、iOS瓜分,各自的优势都很大。要知道,它们是打败了Windows Phone、Symbian、Java ME、BlackBerry等一大堆竞争对手,踩着它们的尸体上位的。鸿蒙要想在这个领域打出一片天地,很难。
但是,从这点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假如以后我国因为某些原因不再使用国外的操作系统,那么,鸿蒙可能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品。
在这里,别管鸿蒙是不是基于Android开发的(Android本身是开源软件),因为这并不重要,独立开发的比重有多大,也并不重要,因为那都是过去时了。如果以后我们不再能方便地使用国外成熟的手机操作系统,鸿蒙确实是一个选择。
但是这也会有新问题,后面再说,现在继续把前面六条说完。
四、砸钱,甚至免费。
据我所知,鸿蒙目前是免费的,但是华为在砸钱推广方面,力度远远不能和当年谷歌推广Firefox和安卓相比。
道理也很简单,迄今为止华为都很赚钱,但华为是靠硬件赚钱的。在软件方面既然不赚钱,当然不愿意砸钱推广。这谈不上对错,我充分理解华为和任正非。在没有海量杀手级应用的情况下,砸钱推广也不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
五、软件质量过硬。
上文说了,凭借华为的实力,在短期内做到质量过硬,是有可能的。
六、软件本身必须赚钱。
这一点,目前还远远看不到希望。
因为在软件领域,华为没有谷歌和BAT的十亿级的用户,无法说服其他硬件手机巨头使用鸿蒙。

所以,华为后来大力推广鸿蒙,是错误的。
请注意,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大公司,研发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没有错,错的是大力推广,因为时机远远不成熟,巨额的花费只能打水漂。
华为说2012年就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鸿蒙了,我认为有夸大之嫌。因为当时华为手机才刚开始有起色。就算开始“规划”鸿蒙,也仅仅是一个愿景,必须等华为在手机领域有了足够经验,才有可能大力研发。因此,考虑到鸿蒙的最初版本是在2019年5月17日推出的,我认为大约在2017年左右,华为才认真开始研发鸿蒙。
重申:作为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错。但是,华为在没有一项杀手级应用的情况下,大力推广鸿蒙,成功的希望很渺茫。
这就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另一个重要观点:华为的最佳战略到底是什么,后面再说。
但是现在,当华为还没有一项杀手级应用的情况下,相关概念股已经炒得如火如荼了,明显是泡沫。
回到华为,结合微软和谷歌的道路,笔者认为华为要想在手机操作系统上获得成功,必须先有几款类似于BAT的杀手级应用。在这个前提下再推广自己久已研发的操作系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也就是说,当华为手机在2015年以后已经大获成功的情况下,华为应该把焦点放在开发杀手级应用上,这些杀手级应用不仅可以在华为手机上运行,而且可以在任何安卓和苹果手机上运行,一旦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华为再开发并大力推广自己的操作系统(比如鸿蒙),才有成功的可能。
可惜,当年的华为没有这么做,因此现在鸿蒙离成功还有很远距离。
华为还有另一条路,就是学习苹果,软硬件通吃,自己也搞一整套自己的软件生态。可惜这条路的难度更大,苹果当年这条路从微机走到手机,走了二十多年,靠的是乔布斯的偏执和坚持。
所以,要在系统软件领域获得成功,都得靠长期的积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成功的难度,非常非常大。
华为在手机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确实很了不起,这本身已经说明华为确实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也完全可以用“卓越”来形容。但是,华为毕竟是和其他除苹果之外的广大手机厂商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用国际上通行的硬件和软件,然后搞一些应用级的研究和整合,获得成功的。但从本质上看,华为手机仅仅是众多安卓手机中的一个硬件品牌,如此而已。

这个成功,和在操作系统领域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在国际上通行的软硬件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和做一个操作系统获得成功,难度至少差两个数量级。
这两个数量级的难度,目前的华为,还无法跨越。
相反,在我国能跨越这两个数量级的,反而可能是BAT,因为它们都有好几款杀手级应用,手里都有十亿级的用户。所以如果他们开发一个手机操作系统,把自己的几款杀手级应用捆绑进去,说速度和性能大为提高,鼓励其他手机厂商使用,反而有可能会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都可能比华为成功。
因此,本文的内在逻辑和我之前的《万字长文深度分析:华为造车很难成功》一样:因为华为手里没有十亿级的用户,本质上是华为没有杀手级的软件应用,所以极难成功。
就算在国家的支持下,鸿蒙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我国只能用国产软件了,现在如火如荼不断传出家电厂商和鸿蒙合作的消息),但到时候如果BAT强力杀入,鸿蒙仍无法持久。
从基因上说,华为是一家硬件公司。要想改变基因,不是从操作系统开始,而是从做杀手级应用开始。既然现在一款杀手级应用都没有,也就不用想鸿蒙能否成功的事了。
那么,现在被美国“制裁”、已经无法使用谷歌应用的华为,到底该如何继续成功呢?
笔者认为,既然华为是一家硬件公司,既然我国在硬件基础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多短板,华为应该趁现在仍然很有钱、仍然人才济济的情况下,大力在上游的硬件领域搞研发。
比如光刻机、光刻胶,比如0.03微米的芯片制造工艺,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硬件材料。
华为要沉下心来,暂时大力收缩,再来一次凤凰涅槃,鹰的重生。
华为,不要在应用市场上制造各种嘘头了,因为长期来看根本没用,以后反而极有可能成为被嘲笑的把柄。
我承认,搞硬件研发的难度也很大,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入上百亿甚至几百亿资金。但是硬件研究和软件不同,一项硬件研究,突破了就是突破了,可以和其他硬件研发相结合,搞更广泛的突破。一旦突破,厂商的转向比较快,可以立刻获得生产订单开始赚钱,就像华为在交换机领域那样。
但软件领域完全不同。要扭转用户的使用惯性,既靠软件本身的性能和质量,更靠在市场上砸钱,砸无数广告费和补贴,还要长期投入至少几千人进行维护和管理,才有可能培养起一项杀手级应用。
而且现在的软件应用领域,不管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多个软件平台的交叉引流。也就是说,很少有靠一个平台成功的,平台与平台已经搭成了一个生态体系。我国的BAT,美国的谷歌、苹果、脸书都是这样,他们早已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生态体系
分析到这里可以看出,凭一个鸿蒙,去和人家的生态体系竞争,胜算有多大?
华为回归硬件,在IT硬件的上游进行研发,虽然难度也很大,但对于华为来说,要比软件领域的难度低,甚至低得多,因为华为就是搞硬件起家的,在手机领域也是靠硬件成功的。
对华为来说,硬件之路看似艰难,其实可以发挥华为的特长,而且国内有实力的竞争对手较少;软件之路看似容易一些,其实反而更艰难,华为也没有长期优势。
所以笔者认为,华为大力研发和推广鸿蒙,把焦点放在手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或智能汽车的应用软件研发方面,方向错了。
如果华为通过研发更精细的芯片制造工艺,在集成电路领域形成突破,哪怕仍然落后于国外,但以后如果国内不得不使用国产硬件,华为将大有可为,也将继续获得丰厚利润。
到了那时,BAT们自然会研发手机和PC的操作系统,而且他们也将更有优势。
因此华为的最佳战略,是大力从事IT上游的硬件研发,争取在这方面成为巨头,成为和我国台湾的鸿海、富士康、韩国三星、甚至美国Intel、摩托罗拉并驾齐驱的硬件巨头。
在本文的最后,再一次对任正非领导的、有着众多精兵强将的华为,致以崇高的敬意。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本号精彩文章。在本号菜单下还有个“行业报告”,这是个经常更新的内容宝库,相关小程序是:报告搜一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