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回忆一下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的历史,和大家闲侃几个小故事。
蒋宋夫妇与史迪威中将于缅甸,1942年
1、蒋介石视察曼德勒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人给蒋介石封了一个“中缅印战区(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总司令”的头衔。

不光中国,印度和缅甸也都归老蒋管。
所以这一时期蒋介石先后多次到印度加尔各答、缅甸曼德勒等地从事外交和军事活动,很活跃。

1941年底,在美国的斡旋下,中英形成军事同盟。
次年初,为支援盟军对日作战、保卫滇缅公路,中国组织了三个军共10万人的第一批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大军开拔后,蒋介石携宋美龄一起到缅甸战场视察。

1942年4月8日,蒋介石在罗卓英等高级将领的陪同下,驱车来到缅北重镇曼德勒。
曼德勒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曼德勒城和伊洛瓦底江

缅甸有所谓的“上缅甸”和“下缅甸”之分,上下各一个大城市——南有仰光、北有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都城。
明朝末年,南明永历帝曾流亡到这里。后来缅王变卦,把永历帝送交吴三桂,于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被吴三桂缢死。
蒋介石登上曼德勒山巅,在一座雄伟的佛塔前举目四顾,看到一条大河穿城而过。
“你们看,曼德勒是不是很像我国首都南京呢?它西北面那条大河同我们南京城西北面的长江颇为形似。还有它南面的那条小河,是不是很像南京的秦淮河?”
蒋介石一边指点,一边向周边的高级将领们说道。
此时孙立人马上插话解释道:“那条大河名叫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母亲河。”
联想到当时南京已沦陷数年,蒋的这番感慨既平添了几分伤感,又包含着对国军将领的期许——守住这座缅甸的“南京”。

然而事与愿违。
仅仅三个星期后,日军精锐第18师团即攻克曼德勒。
中英联军指挥混乱,英军在没有告知中方的情况下溃逃印度,导致中国远征军侧翼完全暴露。

曼德勒战役俨然是重演了1937年南京保卫战“不战而逃”的剧情。
第一批中国远征军的失利对云南一代军民的抗日士气造成了重大打击。
当初旌旗招展、铁流滚滚的大军开赴缅甸时,边境人民夹道欢送;然而没几个月即以几乎全军覆没的形式败退归来。

最让人遗憾的是,给中国远征军造成巨大损失的更多是“指挥不当”,而非战之过。
往事不堪回首。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芒友举行典礼
2、同古与彬马那
同古之战是1942年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可圈可点的一战。

中方原本是希望直接在仰光阻止日军登陆缅甸的,可是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担心中国抢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地),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主力才开始入缅。
戴安澜的200师作为国军精锐中的精锐,先行抵达缅甸同古。

同古位于仰光北部约260公里处,是日军北犯的交通要冲。
200师抵达同古仅十天后,快速推进的日军主力即包围该城。
同古之战爆发。
日军利用空中优势,将同古以北的交通线全部炸断,切断国军援军支援同古的道路。

戴安澜率200师在同古激战11昼夜,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乘夜色突围。
此战也是整个缅甸战役中日军遭受到的最顽强阻击。

成功突围后,200师退至同古北方不远处的第五军驻地彬马那。
彬马那位于“上下缅甸”的交界处、仰光和曼德勒中间,扼守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
按照最初的设想,中英联军将在这里举行一次大规模会战,击退日军北上的步伐。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构想中的彬马那会战最终没有实行。

中国远征军主力在彬马那一带驻扎约半个月后,再度北撤。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座不起眼的小城彬马那,就是今天缅甸的首都——内比都。
内比都的寺庙。2005年11月4日,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缅甸军政府宣布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一般认为是伊拉克战争后缅甸军政府倍感危机,迁都以避美军锋芒
日军之所以能在缅甸推进神速、一日千里,少不了一个人的帮助——昂山。
昂山是缅甸的“国父”,昂山素季巨大的声望很大程度上也是继承自父亲。
在整个1942年上半年的缅甸战役中,昂山和他麾下的缅甸抗英游击队一直为日军做“向导”,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中发挥了“活地图”的作用。
1942年4月底,缅甸游击队带领一部精锐日军抄山间丛林小路奇袭中国远征军后勤大本营腊戌。
腊戌的失守直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后勤补给和归国之路,为十万远征军悲惨的结局埋下伏笔。

二战后期,昂山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
1944年8月1日,昂山在演讲中宣称“日本帮助缅甸独立是场骗局”。
接着他组建起了“反法西斯组织”,率领缅军参与盟军对日作战,摇身一变又成了抗日英雄。

此为后话了。
3、复仇
印度兰姆伽基地中的中国远征军

缅甸战场是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对日本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大复仇。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退入印度的孙立人等部改称“中国驻印军”。
吸取之前中美英三方指挥混乱的教训,此番重新整编中,史迪威成功获得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

作为“总指挥”,史迪威使出吃奶的劲向美国国内要钱、要装备。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西南大后方的发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鼓励大学生赴印度参加驻印军训练。
随着美式装备的到位和大批知识青年通过驼峰航线飞抵印度,中国驻印军的实力大幅跃升。
至1943年反攻前,中国驻印军已下属5个师。
其中主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不仅下辖有新22师和新38师两个全美械精锐师,还附属战车团、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和美军第5307混成旅(麦瑞尔突击队)等部队。
1943年春,孙立人作为新一军前敌指挥官,率大军开拔。
胡康河谷。缅北反攻首战中,新一军曾在此重创日军王牌十八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仅率1500余残兵突围南逃
二次入缅后新一军的首战发生在胡康河谷。
他们的对手是日军甲类师团、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丛林作战之王”——第18师团
也就在一年多前,18师团在东南亚所向披靡,登陆新加坡、直取曼德勒,令中英联军仓皇北遁。

如今18师团仍是那个18师团,只是中国远征军不再是当初的中国远征军。

在胡康河谷之战中,孙立人新38师以焕然一新的战斗力重创日军。

据日军战史记载:
“(这支部队)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过去,日军以优异的单兵作战能力及较先进的装备,在面对中国军队时都有压倒性的攻势。
岂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国驻印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致密的火力攻击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日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
中国军虽已遭到了将近九百名的损失,却依旧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禁大为愕然。”
日军的愕然是有道理的。

在整个缅北反攻中,新一军面对日军精锐打出了1:6 伤亡比。
中国驻印军先后力克日军缅甸方面军直辖第2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等五大主力。
其中18师团前前后后整编补充了15次兵员,多次被新一军打到“玉碎”。
到1945年初,新一军俘虏的日军中开始出现很多胡子都没长的日本少年。
东瀛末日场景已现。
英姿飒爽的孙立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抗战结束后,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驻印军被蒋介石整体搬到了东北,投入内战。

1948年10月,原中国驻印军改编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在辽西被我东北野战军全歼。
1949年底,曾经参与第二批中国远征军的名将李弥“重走远征路”,率云南残兵十余万再入缅甸。
此番等待他们的,将是一言难尽的漫漫征途。

参考阅读:
番外
几天前我们发过一篇文章——《
美国到底谁说了算?

文中有这样一段:

投完票不认然后比拳头的情况在“第三世界”民主国家中是非常常见的。
这种时候通常会由军方作为“最终仲裁者”出面收场,像泰国、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都发生过类似的状况。
或许我们的邻居缅甸觉得把它放到省略号中很不开心,于是在2月1日“现身说法”了一下。

一语成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