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代”思考“大问题”
一位长者关于未来的6个寄语
、编蓝凰屏营
巴金老人晚年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心酸的话:“想走进一个房间,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求之而不得,是上一代五四人真正的悲哀。
如果说今天的知识分子中,还有秉承五四传统且身体力行者,钱理群先生便是这不多的人中的一个,也正因此,在“小时代想“大问题”的他,时常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孙郁老师所说: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人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太平之景中意识到了危机。他常常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从钱理群的作品中,精选出他晚年着重思考的6个“大问题”,正如钱老自己所说:即使缘化,但站在缘位置恰恰可以更好的洞悉与讨论中心问题。
1.知识分子与政治:
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制造真理,
一方面制造谎言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把满肚子学问直接转化为政治行动,治国平天下的冲动。这源于两个长期迷惑中国和中国分子的传统观念——“半部《论语》治天下”“东方道德将大行于天下”。李零说,我们应该破除这种梦魇,进而确认两条常识、常理——“孔夫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
这种传统观念的形成,源于孔夫子的“国师情结”。孔夫子奔走于各国,就是要寻找能够赏识他的思想、学问,给他以实践机会的明君。结果,他失败了,成了一只“丧家犬”。正是这种失败最终让孔夫子成为一位独立的知识分子,并且开创了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传统——始终坚持乌托邦理想,“有学问道德,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不满现实”,宣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高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
论中外,知识分子都有“国师的理想
作为知识分子,具有政治责任感、社会承担意识,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知识分子自身并没有力量实现这样的转化,而必须仰赖于“圣主,明君”,自己名为“国师”,实则为没有独立性的幕僚,“国师”与“明君”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君臣”关系。这种所谓的“国师情结”,从根底上讲其实就是一种奴性;而如果我们摆脱不了这样一种“国师情结”,就永远摆脱不了学术对政治的依附。
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和思考政治,但应该是独立的;同时,又应该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富有超越性。“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这种独立知识分子的传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2.传统文化:
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
就会成为 “传统之奴”
变革传统,首先要理解传统。从表面上看,人人都在谈传统文化,“国学热”已经热得发昏,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搞懂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这里至少存在两个误区:
首先,“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文化,还包括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从五四算起,也有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将其排斥在传统文化职位,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真正地知古。
古代传统更不等于儒家传统。古代文化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儒家、墨家、法家等典籍文化,还包括存在于民间的习俗、礼仪、传说、以及口耳相传、时代相承的民间伦理、民间文化,等等。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既要“进得去”,更要“走出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理解的越深入,就越容易被折服,这本也正常,但如果由折服变为顶礼膜拜,就会被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也就成了 “传统之奴”,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3.消费主义:
在无止境的需求中,
人只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近些年不断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震撼了全球,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贪婪,超前消费,而在消费透支的背后,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盛行于欧美西方国家,在中国,甚至中国的农村也大有市场。它不仅得到权力和市场的支持,事实上还得到了千百万人的“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
这种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在对这种无止境的需求中,人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物质的奴隶,进而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更可怕的是,即使得到了满足,也难以产生持续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消费主义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将物质视为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成功、声望的标准。人们因此形成了“金钱崇拜”,在中国的体制下,为追求“钱、权交易”,同时产生了“权力崇拜”和对权力的驯服,这从根底上导致人的异化,让人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物质的奴隶,进而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
消费主义的危害不止于此,在一个社会中,当消费主义占据支配地位时,它同时是一种“文化霸权”,它不仅控制了人的消费的需求与欲望,而且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为一个“觉醒的”年轻人,我们不能被物质绑架,抵抗这种潮流,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精神的追求。我们应该“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把生命的枝干,伸向星空,向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的人类的、宇宙的、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空间扩展,从而追求人有意义的存在。
4.人性:
“善恶并举,要“扬善抑恶”
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人性恶”,争论不休。在我看来,人性是“善恶并举”,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既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问题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性中的善和恶,采取什么态度。是“扬善抑恶”,还是“扬恶抑善”?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扬善抑恶”的,一旦出现“扬恶抑善”,这个社会就出问题了。
5.中国与世界:
民族自尊,
要在自信、自醒和自我改造的基础上
全球化问题已经势不可挡,由此提出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与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相处?
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在很多西方人看来,这样一个不同于己而又日趋富裕和强大的中国,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同时,又有了很多恐惧。西方对中国有许多的批评,面对来自西方的质疑,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要陷入两种误区:
◎首先,不要以受害者心态看待西方。我们要看清楚,中国已然是一个已趋强大的国家,已经不是晚清的“东亚病夫”,被侵略的对象,不要老是一受迫害的被围心态、弱国心态看待西方,总觉得“亡我之心不死”“别有用心”,不能用“恶意假设”来和西方世界相处。同时,更要防止“中华中心主义”自大心理的复活。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纷争,既有利益之争,也有价值之争。而世界的利益和价值是多元的,“西方既不会是中国人所想象的朋友,也不会成为中国人所想象的敌人”。因此,我们既不要因为西方的批判和拒绝,就把它当做敌人,做出激烈反弹;也不要因为被欣赏,就把对方当做“铁哥们儿”,自我膨胀起来。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真正的民族自尊,是应该建立在民族的自信、自醒和自我改造的自主性基础上的,那种发虚火、说大话的“民族主义”,骨子里隐含的恰恰是一种民族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懂得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选择,坚持独立性的同时,要懂得倾听,知进知退。
6.未来:
在“小时代”思考“大问题”
当下是一个“小时代”,小人物、小享受,小苦恼,还有点小孤独,这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这与我这一代完全不同,我们已经习惯于对“大问题”的思考,有一种几乎本能的时代关怀、社会关怀、政治情结、历史承担意识,总是想参与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创造。
然而,人太过于贴近现实,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焦虑感、无力感,很可能被现实吞没。因此,我们应该和现实拉开一些距离,想一些更大的超越性的问题,一些关于人性、人的存在,人类发展的形而上的问题,“大问题”,比如,未来你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认为,未来人类将面对“三大问题”:
“自然灾害不断”。这其实是“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在“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与口号下,我们不断向地球开战,破坏大自然,现在,我们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雾霾,细菌的各种变异,让人类措手不及。人类中心论从此被打破,人要学会与自然平等相处。
全世界都病了。现如今,全世界骚乱不断、冲突不断,突发事件不断。全世界现行所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美国模式、北欧模式、日本模式,等等)都出现了问题和危机。我们必须对人类发展至今的各种文明形态,包括美国文明、欧洲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等,进行全面的反省和反思。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将会带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网络技术引发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网络政治提供了和传统政党政治完全不同的政治方式。完全是由网络培育起来的年轻一代,将会发生什么变革?基因技术的发展,影响的不仅是动植物的生产,更是对人类社会问题、伦理问题,以及人自身的问题将发生怎样的挑战?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又是孕育着新的变革与新的希望的时代,如果对这些挑战漠然不知,不仅会错失良机,还将付出沉痛的代价。
……
以上内容,汇编自钱老《和青年朋友谈心》《岁月沧桑》等作品老曾说他是个“毫无顾忌”的学者,当心中有话不吐不快时,写出的文章往往顾不得虑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自己会不会因此露馅献丑等等。
他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只能这么写;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憾的学者,有毛病改不了,也不想改、不必改了,只要保持一个真实的独立的自我就行了。
因此,钱老文字有一丝学院话语的造作,没有一毫知识分子的自鸣得意他的每部书都是用炙热且真实的生命灌注的。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忧思现反省自我。
汲取钱老对历史与现实等“大问题”的思考,以及更多洞见与智慧,推荐阅读钱老原著。钱老作品不仅常读常新,也适合赠送给年轻人,是他们了解中国近代沧桑历史、正三观的精神礼。收藏方式:点击下图或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