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指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历年大学生就业难,受疫情影响,2021年就业更难,而留学生毕业回国就业更可谓难上加难。
的确,随着国内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及留学人数越来越多,留学生回国能找到好工作不再仅靠专业优势or学校排名,企业则更加看重综合能力,更希望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
而留学生求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内外毕业生人数激增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2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和去年的874万的毕业生人数相比,今年激增了35万人,与此同时海归人数也将创历史新高,据全球职业发展数据库WokSop近期的《2021留学生归国求职意向调研》,2021年希望回国就业的人群相比2020年的留学生数量增加了48%。今年的求职阵容将是这样:80w海归+909w应届毕业生+百万考研失利党
2. 工作/实习经验不足
《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在对已有留学经验并已经工作的被访者调研中,“工作/实习经验不足”是找工作时存在的最主要劣势。而如今的用人单位,不仅看重留学生的学业情况,超过半数的单位表示,更青睐有相关工作背景、实习经验丰富的留学生。
3. 职业规划早期意识不足
另外,“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清晰”,“对国内环境不熟悉”,“信息渠道获取有限”都是当今留学生求职困难的主要原因,这也反映了留学生们在早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足的情况。
哪些企业最受留学生欢迎?
在企业类型上,合资/外资企业由于氛围、员工构成更加国际化,是留学生回国就业的首选,第二受欢迎的是上市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这样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也开始更加受到留学生择业的欢迎。
《2021留学生归国求职意向调研》显示,在行业类型上,
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与医药行业
成为了最受留学生关注的三个行业。同时,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的29%受访者表示,
阿里巴巴是他们最希望进入的公司。此外,“收入高”与“影响力”成为了留学生想要进入金融行业的主要原因。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今年医药也成为了多数留学生首选进入的行业。
就业是双向选择,留学生们有更为青睐的行业和公司,而哪些高等院校的含金量更高,雇主心中也自有偏好。
以下是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仅作参考。
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行榜》是针对43个国家和地区的250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排名。由专业人力资源公司Emerging设计并提供数据,评选出哪些大学培养具备杰出工作能力的毕业生的能力,同时给留学生选校以及全球雇主们进行参考。
2020THE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TOP50

在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前十的院校中,美国占据5个,依次为前三甲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以及排在第七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排在第十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第十。
英国两所大学进入榜单前十,分别为排在第四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紧随其后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第五
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的大学在榜上也表现不俗,各有一所大学进入榜单前十,另外位于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还分别有2所、1所大学进入榜单前50。对于想要满足“离家近”又能在毕业后好找工作的同学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下面是按照国别的简单介绍。
美国大学就业力排名
美国院校的综合实力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就业力排名中,共51所学校上榜,21所学校排进了前100,前30的学校占据9所。
英国大学就业力排名
英国共有14所大学入选榜单,7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分别是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以及KCL、曼大、伦敦商学院。
加拿大大学就业力排名
今年加拿大总共有9所学校上榜,多伦多大学的毕业生成为全球雇主的最佳首选。此外,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排名相比去年上升了33名,成功进入前30的行列。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分列榜单第23位、第41位和第77位。
中国大学就业力排名
中国内地有10所大学上榜,5所进入世界前100,这5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大学(#17)、上海交大(#32)、清华大学(#50)、复旦大学(#6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9)。中国内地高校不仅上榜Top100大学数量增加,大部分学校的名次也在不断提升,内地高校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最后总结一下:留学需理智,实力摆在先,未雨要绸缪,有备才无患。希望暂时遭遇挫折的毕业生们可以“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漫漫不必太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来源:新浪财经、搜狐新闻、教育部官网、新东方、智联招聘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