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儿保社群里有妈妈说:
“孩子一口也不吃,完全没食欲,什么办法都想了,为了让孩子能吃一口,原则尊严都不要了。“
“躺着喂、看电视吃、甜食、泡面都试过,孩子就是不吃,又生气又心痛,自己跑楼下去哭了一场。”
看到这条信息,我的内心无比复杂,至少有三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同情、挫败、无言以对。
我能做点啥,让这个事情好起来呢?除了写出下面的文字,我也不知道说啥好了。
这次我不想讲道理,也不想去安慰。道理容易懂,安慰也跟不上情绪的起伏,这次我想说我家的事。
如果面对疾病,医生试图用个例解释普遍现象无疑是很LOW的做法,也是违背循证医学理论的。
但是面对生活,看重的是体验,追求的是各自精彩。你快不快乐跟科不科学可不是非要扯到一起的,相信也没有谁会蠢到想要提出个“循证生活”的理论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吧。
01
解决问题前,先确定是不是问题?是什么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儿子,他有没有吃饭问题?听听全家人怎么说:
奶奶说:有问题,我总觉得他没吃饱。
爷爷说:有问题,吃两口就要玩一下。
妈妈说:还行吧,就是吃的全身都是。
女儿说:有什么问题?饿了自然会吃。
我却说:我觉得很好啊,没有问题。
同样一个孩子,同样的行为,评价的人不同结论也就不同了。
奶奶说吃得少,因为她是做饭人,总希望她精心准备的饭菜被一扫光,容不下别人挑挑拣拣。
爷爷说边吃边玩,因为他是辅助进食的,要跟随孩子的节奏,需要消耗大量的耐心。
妈妈说吃得全身都是,因为脏了她得去收拾干净,没人帮忙。
女儿不认为有问题,认为饿了就会吃饭,这是她的生活经验。同时,她并不希望全家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
我说没有问题,原因有几个:
  1. 我是甩手掌柜,儿子吃饭我不用参与,没被虐过;
  2. 我认同女儿的观点,吃饭是本能;
  3. 我是儿科医生也是注册营养师,我很容易对孩子的生长情况和饮食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我也很了解孩子对应年龄段正常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点。
02
想清楚是谁的问题?
儿子的饮食表现,在我看来没有问题,所以于我而言我没有必要对他进行改变。既然大家对同一个事有不同的看法,我不得不要多想一点。
女儿不认为有问题,但是她发表观点的神情,让我知道她感受到了来自同胞竞争的压力。
我当下就摸了摸她的头说:“哎呀,姐姐的境界很高啊,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真是长大了,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爷爷奶奶再也不用为你吃饭操心了。”
妈妈嘴上说的是儿子吃得脏乱,潜台词是在说我“给孩子做清洁、洗衣服时,希望你要来帮帮忙”。
老人家因为退休在家,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大不如前,他们能决策的事情,能控制的事情已经非常少。因此他们需要机会肯定自己的价值,需要观点被认同。
因为年龄的缘故,体力和精力上也不比从前,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过度保护的养育方法。
求同存异,非原则问题,听从老人的意见未尝不可。在带孩子方面自己可以多做一些,当老人家看到你多做的效果时,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不要试图以单纯说教的方式改变老人的想法。
逢年过节和特殊的日子,可以适当向老人家表示一下物质或言语上的关怀,没事同他们聊聊天,表达你对他的理解和敬意。
03
提升自我是关键
几乎没有人希望被另一个人改造,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学习可以提升一个人看待问题的高度,命中问题的准确性,分析问题的清晰度,解决问题的坚定性。
只有你懂了,才知道有没有问题;
只有你懂了,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只有你懂了,才知道要怎么解决;
只有你懂了,才能够坚定的执行。
你本身就是家庭中的一个变量,你变了,家庭就跟着变了。只有你变化好了,家庭才可能往好的方向变化。
无论是知识、收入,还是做人的方式以及生活的态度都是值得去提升的。
让人流泪的真正原因可能不是孩子不吃饭。
编者注
关于孩子吃饭问题,如何让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懂”,可回顾下面的历史文章:
怡禾目前在深圳和广州有自己的线下诊所,进入「怡禾医疗」公众号可以预约诊所服务。

责任编辑:何杏滢
阅读原文,可向医生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