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波斯基建狂魔
作者:深眸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世界历史中,波斯帝国是古代伊朗地区第一个将版图扩张到中亚及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控制面积曾达560万平方公里
放今天,依然是个一流大国的规模
要想对如此广大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一套庞大的统治系统自然必不可少。而完善的交通系统就如同遍布全身的血管和神经系统,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一统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秦帝国一样,帝国时代的波斯也对道路极为重视,几乎是军队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那么,波斯帝国是如何进行交通建设规划的呢?
核心是三条战略要道
在征服战争早期,波斯帝国便以四大都城(波斯波里斯、苏撒、埃克巴坦那和巴比伦)为辐射中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网
在当时的中东民族看来
波斯帝国统治着绝大部分已知文明世界
可谓最早的超级大国
(图片来自wikipedia@Alborzagros)
在原赫梯、亚述和新巴比伦统治范围内,波斯人以拓宽整治为主。在新征服地区,则开辟新的道路。在一系列连接重要商业和行政中心的大道中,最核心的是三条战略要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各地的交通网络。
波斯帝国虽然疆域辽阔
但几个核心区才是帝国安稳与否的基石
所以修“高速公路”的首要目的也是连接这些核心区
第一条是从小亚细亚爱琴海沿岸的以弗所城开始,经过萨狄斯城,向东横穿小亚细亚,过幼发拉底上游、尼尼微,沿底格里斯河东岸南下,至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地区,然后顺札格罗斯山西麓,进入帝国都城苏萨的“御道”,全长2400公里,这是帝国交通网络系统核心中的核心。
这条路线的作用是贯穿安纳托利亚高原
将帝国核心区、安纳托利亚高原、爱琴海岸连在一起

第二条是从巴比伦开始,经贝希斯敦悬崖旁,穿越札格罗斯山,到帝国的另一城市埃克巴坦那,然后横贯伊朗高原北缘,经中亚各城市到巴克特里亚,最终抵达帝国东部边境的道路,它奠定了千年以后阿拉伯世界呼罗珊大道的基础
埃克巴坦那现在也称为哈马丹
无论在古代波斯还是现代伊朗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金器,埃克巴坦那出土)
(图片来自wikipedia@National Museum of Iran )
第三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向南沿着西海岸线,经大马士革、耶路撒冷至埃及的中心孟菲斯。
这三条道路支撑着帝国内部的经济交流和人员物资运输,也是国家能够繁荣强大的重要保障。
这三条主干道连接了帝国的几个核心区域
并且便于在边疆发生变故时迅速向东方出兵
可以说是中东版的“秦驰道”了
当然,波斯帝国也拥有庞大的水域,波斯海军所要求的海上交通路线的修筑也是极为重要的,这里要提到是在该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帝国君主大流士一世。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最著名的几位君主:
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薛西斯
大流士可以说是带领波斯走向鼎盛的人物
(图片来自wikipedia@درفش کاویانی)
大流士一世是波斯帝国的第三代伟大君主(前两代为居鲁士二世和冈比西斯二世),他以镇压高墨塔起义、稳定波斯政局、厉行对外扩张、拓展波斯疆域、推行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改革,以及与希腊世界争夺霸权、铭刻《贝希斯敦铭文》等种种业绩而著称。
一切丰功伟绩,都要流传后世
(图片来自wikipedia)
尽管波斯帝国兴起于高原地带,在传统上还属于大陆国家,浩瀚、神秘、凶险难测的海洋,波斯人是相对陌生的。但作为一位有志于天下的君主,大流士一世在波斯帝国崛起过程中也极其重视海上扩张
波斯波利斯的大流士宫遗址
即使坐镇内陆,大海也逃不脱众王之王的管理
(图片来自wikipedia)
他设想和践行了一整套“面向海洋、联通海运、争夺霸权”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方针,奉行促进海上商贸的政策,努力开辟了到达欧洲的海上航路,并派出舰队探索印度洋,成功打通了从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线,开通了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成为了第一个将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系起来的君主
其实当年就有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
不过不是今天的苏伊士路线
波斯帝国早期的声名远播,靠的就是大流士一世的个人能力。
为什么要这样规划?
波斯人是印欧语系游牧部落的后代,在建立帝国时共有10个包含农业和游牧业的大部落,而较早掌握冶铁、犁耕、养马和驾车这些技术的优势成为其不断扩张的推动力。
冶铁、犁耕、养马这些早期关键科技
其实是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所发明
而这些区域高度集中于中东
正是频繁的交流为文明加速,为帝国奠定技术基础
在农牧业流动性强的特征影响之下,波斯人其实很早就热衷于对交通网络的建设。在他们文明诞生的地方,核心区域为伊朗高原,四周都是高耸的山脉,高原中央是辽阔的内陆盆地。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山地帝国。
一方面是山地纵横,一方面是干旱
所以虽然波斯湾是一个优良的海湾
但波斯的核心城市都在内陆而非沿海
也没有河流是深入高原深处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NASA)
山地纵横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帝国分为五个特征明显的自然区域
由两河流域延伸的山岭组成的札格罗斯地区,这一地区物产丰富但多为山地难以通行;
由荒漠组成的内陆荒漠盆地和中央荒漠盆地,这里人烟稀少,是交通黑洞;
高原中部的荒漠,真正的不毛之地
相比高原内陆,自然条件更为优越、但也离印度洋更远的里海沿岸地区
大部分是沙漠、草原地带,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帕提亚地区,古代丝绸之路就通过这里;
与阿富汗接壤的锡斯坦,这里因绿洲而繁荣,也是波斯帝国通向阿富汗和印度的捷径。
五大区域各有千秋,在交通上却难以打通,大都交通不便。而帝国内部对于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使君主产生了建设交通的内在动力,地理因素因而成为帝国确立三条战略要道的直接原因。
高原以西的土地决定了安全有多富有
高原以东的土地则决定了帝国有多安全
维持对伊朗高原的控制是帝国的立身之本
此外,除三大核心主道之外,帝国还拥有一系列辅道,其出现原因也多种多样。
比如在居鲁士大帝及其后继者的对外战争中,由于战事十分频繁且规模庞大(例如希波战争),因此会在行军过程中临时建造一些壕沟,以方便步兵进军。后来这些壕沟便逐渐连通,演变为交通线路。
希波战争最大的障碍就是爱琴海
波斯大军还是要从陆上绕路走的
沿着海岸线水陆并进
但是这样远方的土地很难征服并统治
还有一类是皇帝巡幸路线改造的结果。从大流士一世开始,君主会在苏萨、埃克巴坦那、巴比伦、波斯波利斯四大都城之间轮流驻扎。金贵的君主自然不能走土路,都城之间必须互相以平坦的大路连接,巡幸之路就逐渐变成了众人之路。在应对内部叛乱时,君主们也有赖于这些道路为自己提供调兵的渠道。
高原内的绿洲往往点状分布
相互之间相隔甚远
这就为帝国政治架构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国王也需要在主要城市间巡查以维护统治
(图像来自google map)
最后,帝国的商业发展和物资转运也需要发达的交通去维持。有数据显示,极盛时期的帝国相比建国初期,商业所得收入扩展了50倍,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较为完善的交通。
其实水运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一方面河流稀少
一方面主要河流向西汇入两河流域
所以高原内部尤其极大都城之间还要靠陆运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建造资金以及如何修筑道路
由于道路修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它已经不是一个工程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建设主要交通线路的设计师是帝国君主宠信的高级工程师,道路建设的主要资金便来自国库,而国库中用于修路的钱主要是帝国君主南征北战掠夺来的财产。这也是“以战养战模式”的最早体现。
几十枚就可以让一个人过上优渥的生活
但要想搞基建,恐怕就要几万几万的用
这其中有税负、有战争所得、还有来自四方诸侯的贡赋
在如何具体修筑道路的问题上,波斯人有自己的方法:务实的波斯人在修筑道路上表现为不追求华丽、气派,但一定要坚固耐用
波斯人的路就是要像波斯人的墙一样
老老实实,明明白白
(图片来自wikipedia@Louvre Museum)
帝国进行道路的修筑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要从精确的道路设计开始。为了运输方便,大道一般尽量采取直线铺设,当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根据当地地形条件而有所改变,如在有些山区往往采用“之”字形筑路,以减缓上下坡度。
然后是勘察路线,勘察仪器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便携式日晷,以确定方位;量角仪,用来测量直线和直角;还有水准测量仪器地层仪,用来测量地形的剖面,是当时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勘探系统之一
当工程师调准路线并用木桩做好标志后,下一步就是铺设道路了。首先是用犁松土,标上道路边线,然后便开始挖掘,一般深度可达一米五左右。而道路铺设从下到上大致可分为四层之多,最上层中间略微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两旁,大道两旁还设有水沟,作为排水之用。
如此修筑道路,其耐用程度可想而知,其中一些古道至今遗址尚存,是波斯帝国留给伊朗的宝贵历史财富。
总之,波斯帝国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收取各地信息而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主要表现为三条核心战略要道,并且开通了运河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不仅便利了国际和国内商旅流通、人民生活与东西方交流,还促进了帝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看来不仅是要致富先修路,古代帝王也英雄所见略同地想到了要集权,先修路的道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wikipedia@Luis Argerich
END
扩展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