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硬核博主不断更,第1498
你还记得一周前的热搜吗?
你还记得一个月前你为之愤慨不已的社会新闻吗?
你还记得新闻里那个或让你怜惜、或让你诧异、或让你气愤的新闻主人公吗?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我们快速的阅读,快速的了解;
快速的共情,然后快速的忘记……
最近几乎“快死掉”的TVB终于出了一部破圈新综艺
寻人记
而这档新综艺,就是在试图抵抗人类善于遗忘的惯性,
没有浮夸的人设,没有美颜滤镜,只有真实的,形形色色的生活。
“在经历了半生的浮沉后,他们都怎么样了呢?”
抱着这样的问题,节目组开始寻找那些三四十年前,被TVB报道过的新闻人物。
长相堪比张国荣的校草,爱炒邮票的小学发生,爱吃肉的小胖子……
这部4月份的新纪录片,剧集短小精悍,一共十集,每集只有30分钟;
但是它创造了近10年来TVB非戏剧类的口碑巅峰,豆瓣开局9.5分的高分非常惊人。
#36年前的校草现状
1985年,《香港新一代》节目对会考放榜后的某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拍摄。
其中有个学生形象出众,颜值稳妥的“校草”级别——复读生伟约瑟
拿到成绩单的他,像是在赌桌上看牌一样,把成绩一门一门划开。
遇到不及格的科目,还会害羞的这档镜头。
镜头里还有他的两个好兄弟。
三个男孩都没有通过考试,但他们眼睛里依然保有对未来的期望:
“一张纸不太重要,怎能断定你一生,要生要死?我觉得没那么严重,不行的话重新来过喽。”
“有钱没钱不重要,最重要朋友互相帮忙。”
“有十元我们就三人分。”
36年后,《寻人记》节目找到了这位当年的校草伟约瑟,
他和节目组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相约在当年拍摄的地方,
只不过这次,三个人只剩他一人,
当年和他一起出镜的,相约“十元也要分三分”的两个朋友,都已经不在……
伟约瑟虽然年纪变大,但气度仍然不减当年。
考试失利后 ,他没有继续念书,而是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
做过空乘、做过生意,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
已经头发灰白的他,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态度:
“走过,错了,改,再来,永远能重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伟约瑟接受采访并不是想要讲自己的故事,
当年节目组打错了他好友的名字,如今,他的两位好友都已经过世,他想借此机会纠正多年前的错误。
#爱吃肉的胖小孩
1993年,一档名叫《星期日档案》的节目捧红了一哥名叫成栢熙的男孩
这个男孩没有别的特点,就是胃口很好。
当年,成栢熙火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能吃会长”。
一顿要吃十几个鸡翅,一个暑假就能胖十斤。
28年后,导演组再次用成栢这个名字去搜索当年这个男孩时,发现有一名排球运动员与他同名。
长大后的他会是什么样子,能否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八块腹肌的帅哥?
大家开始期待见到一个全新的成栢熙。
当他出现后,发现其实他的身型和小时候变化并不大。
成栢熙说自己是排球运动员时,身材有保持一段时间,但在结婚后,幸福就溢出来,移到腰间了。
#电脑小子“Crazy Net”
1991年,有电脑的人是少数,玩转网上冲浪的更是少之又少。
TVB采访了当时的潮男Louie,给自己取名为“Crazy Net”。
他有6台电脑,24小时开机,每天忙着钻研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

并自费编程做了一个电子布告栏。
类似于今天的论坛。

为了让自己网站里的用户体验更好,他把自己一般的薪水都投入到维护中,甚至上班也在摸鱼偷偷搞网站。
三十年后,互联网已经普及,遍地都是当年的“Louie”。
可是当年那个“Crazy Net”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是被先进的技术淘汰了,还是拼接自己的技术致富了?
曾经的“Crazy Net”更名为“Crazy Lab”。
他去了日本深造,回到香港后开了一家科技公司,并命名为疯狂实验室。

90年代,他有6台电脑,如今的疯狂实验室里,他有30台电脑。
门窗,电视,窗帘,基本全部是全自动。

可以说,多年之后,狂人未曾变过。
每一期节目就只有30分钟,目标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大人物,而是寻回八九十年代新闻小故事里的主人翁。
这个真人秀之所以可以获得豆瓣9.6的高分,原因之一在于它非常接地气,
且不流于俗套的鸡汤和说教,一切都在镜头中点到为止
只展现人生百态,不批判哗众取宠;
只寻找人文链接,不猎奇打成他者。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去渲染岁月,时光自然就会让故事变得苍老。
第二个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敢于逆时代潮流而为,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在媒体人眼里,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才是要紧事。
一个热点过去了,就要紧跟下一个热点。
源源不断的社会事件,不断地短平快的报道接下追逐下一个热点仿佛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的我们似乎更愿意去关心很多宏大的事情和遥远的人,
但是这些注意力却很难聚焦到身边的具体的人的身上。
现在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分裂。
一方面,人们迫不及待的要对很宏大的事情,发表评论。对遥远的事情遥远的人感兴趣,对虚构虚妄执迷,迫不及待的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感和乐趣;
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上又感到自己渺小微不足道。
所以这种分裂,就促使人们只关心两件事:
要么关心眼前的自己,最基本的自私属性,自己眼前过的好不好,自己最亲近的一圈关系好不好;
或者就是宏大的世界议题,就是人类什么时候登陆火星?国际形势怎么样了,需不需要我出谋划策一下?脑机接口什么时候开始卖,我觉得可以出个土豪金。
至于送外卖的骑手,今天过得好不好?
每天见面却不打招呼的邻居,是做什么工作的?
同事的父亲据说生病了,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等等这些生活中原本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正常的社会关系,最靠近自己真实生活的信息——
他们是不关心的。
这一圈关系,都凭空消失了。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无聊,没必要,没有益处。
生活,哪有上网看美国新闻有趣?哪有看抖音有趣?
网上很容易看见,网民最喜欢强调自我,突出自我,逃离眼前的庸常平淡生活,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
人们几乎没有活在当下的时间和环境里的,大家都是一有机会就躲进网络,或者自己的幻想里,热搜里。
回访这件事情已经逐渐变成了过去。
媒体人尚且这般,新闻的看客更是如此。

很多热搜新闻事件,一旦热度过去了,我们就很难再想起。

更别说每一件事情中的主人翁,去了解多年之后的他们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很喜欢罗翔老师在十三邀里说过的一句话: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寻人记》的高口碑,证明了还有很多观众,乐意去关心真正的生活和人文。这些观众,一直在被忽视。
观看地址:b站搜索即可
你可能错过这些好东西
关注此号免费获取200多篇精选电影和文章
我是俊俊,明天见。
问两个问题:1.星标我了吗?

2.点在看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