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我从0开始自学做公众号,无经验无资源,只分享干货,500天15万关注。
网易读书全国核心领读人,专栏采访。
微博认证作者、影评人,微博53万关注。
豆瓣半年玩到15K,知乎文学、社会和心理学90k关注。
影评、书评多次被微博、豆瓣、网易官方转载发表。
有《带你走进文学世界》系列等文章,网络阅读量超过200万,并在多家杂志发表。
今天,大家千万不要着急,这篇文章花了一个多星期整理,认认真真的写了12000字,不是为了介绍自己,
更重要的是带大家看到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
目录:
1-2. 简单的介绍自己,以及自己的经历
3. 我见过最幸福的人
4. 为什么说年轻人是焦虑而且分裂的
5. 两张面孔的人设
6. 一个得了精神分裂的富豪朋友
7. 工业化社会反人类的一面
8. 社会原子化的危害
9. 反思与解脱的开始
10. 叔本华把人生的所有财产分为3部分
11. 幸福的公式
我原本是一个软件攻城狮,一度很喜欢IT行业,但坐在办公室里并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也不符合我年轻喜欢漂泊冒险的生活方式。
因为从小生活就比较动荡不安,家庭严重不和,加上亲人离故,处了整整一个大学时代的女友分手,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怀疑,甚至想要逃离。
一年后我去了军队,一边做文书一边搞比武竞赛和知识竞赛。在部队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是平常不敢想象的。一些事情我因为保密不能说,但平时那些负重80公里的训练、射击比武、知识竞赛、扑灭山火等等,这些我参与的任务和训练,也是讲都讲不完的。
从军队历练回来后,终于放下军事纪律。回味军旅生涯,真的让我脱胎换骨。
我想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花光了毕业这几年的存款去旅游,最后开了一家咖啡厅。
出于对哲学和心理学的爱好,利用闲暇大量阅读哲学、心理学书籍,报班自考了心理咨询师。考证只是顺带没有长期做心理行业的打算,主要是自己爱好。
这期间我开始尝试做公益,凭着自己的直觉尽量做一些好事,譬如组织捐款,免费简易的心理咨询,发动组织上万网友帮助癌症女孩看雪等等。
大大小小发起过几次公益活动之后,有的成功,有的令我反思进取。
我更加确定了我在书中所学的一些心理学内容,也总结了很多事,并且全部记录在日记里,发在知乎。
总结了30本入门到进阶的心理学书单给我的读者,并深度学习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精神分析。
同时,连续4年收入翻倍,一刻也没有停止读书。
2.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后面再写万字干货,来分享这些年我思考到了什么。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这么能折腾,实际上上面这些事情还只是比较大的转折,很多短暂的工作,流浪的细节,我都不可能仔细说道。
我因为家庭原因,从出生就开始四处奔走,整个童年+青少年时期都马不停蹄的游走在国内几十个城市之间。
曾经,我以为自己就要这样流浪一生了,并且我也会劝自己,任凭命运随波逐流,一切都是命,我这种人,什么都没资格拥有。
那段时间,不仅养成了浪迹飘零的生活习惯,而且培养了边缘的、客观观察的角度,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见过的人多了,渐渐我发现,人不应该给自己定下规矩,同时拥有多种品质和思想来去自如地切换,总好过给自己定下一个确切的形状。
因为一旦形状和规矩定下,偏见狭隘和束缚也随之而来。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追求沉醉于迷人的事物,而不是虚拟的概念。
曾经我非常自卑,一边自我隔离,自我放逐,一边又感到深深的痛苦。后来我想明白了,不如放开手脚去体会一番。
从那以后,我十分热爱冒险,经常会主动地去冒险,去军队也是因为这个。
我会去做一些很大胆的运动,甚至有时候就是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在我眼里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去尝试的,近两年我考了SkyDriver,如果有机会还想考飞行员。
我独立后也经常冷不丁地出去旅游,20岁之后每年出国一次,沙发客一样流浪或是正常旅游都做过,但不喜欢去城市,也不喜欢收集照相。相反每到一片海,我都会小心地收集一些海水拿回家。
我默默地登过很多山,去过很多安静美丽的角落。尤其喜欢在山顶露营时,看繁星银河的感觉。
我偏爱去那些古老原始的遗迹,或是自然荒野的地方,一直比较边缘,也因为军队很多训练,所以遇到过很多常人在书里才能遇到的桥段:凶残的、巧妙的、险恶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和山林的盗猎者斗智,被地痞拿着艾滋病证明威胁,和毒蛇野兽对峙。
除了运动旅游,我还曾经沉迷数学、机械构造、音乐、各种游戏,打游戏我拿过很多成绩,还一度拥有世界排名。
我还痴迷过下棋,曾经和某市高手下了三天三夜,其后在他的介绍下又有幸和某国家大师下了一局平手,当然对方可能让我,不过也一度让我非常开心了。
从理科,到军队,到文理艺术,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或是兴趣与经历,最终都是触发思考的媒介。
在各个地方交流、流浪的日子,和日复一日的去开店、读书、一年只听一首歌,一言不发的时光,以及所有的那些经历,全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如果说,放逐自己是增长经历阅历,那么接触人文哲理,独处思考,就是我的沉淀和总结。
3.
对我人生改变最大的一次经历,也算是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契机吧,是有一次周游东南亚各国潜水,到了泰国,认识一对情侣教练。
我用蹩脚的英语和他交流,了解他的生活。他很健壮,可以在水里呆很久,而他女朋友,是我见过气质最好的女生,至今连她一半气质的女生我都没见过第二个。
两个人都是小麦色的皮肤,健康的身体,自然的微笑,内敛少语。
他们没有烦恼的、日复一日的潜水,游玩,神仙伴侣的生活,深深的吸引了我。
得知他们正在筹备婚礼,我大胆试着问及他的收入,他不好意思的打在手机上给我看,不多也不少,然后我们又聊泰国的消费水平,房子车子。
说真的,我从小到大,扎扎实实的见过不少人,很少有人不爱名利。所以和普通人对比,我自认为我自己对金钱物质是属于很淡泊的。
但在这对情侣面前,我第一次彻底的感觉到,比我更淡泊金钱物质的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与其说他们淡泊物质,不如说幸福某些地方真的和金钱物质无关。
他们的幸福感是藏不住的,是会从眼睛里溢出来的,那位女士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拥有的是国内的社畜青年不可企及的幸福。
那也是我第一次开始决定,我不能再随便的漂泊下去了,人生28000天我已经过了1/3,我要认认真真的思考,剩下2/3我到底该追求什么。
前面提到开始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读哲学和心理学,就是在这之后。
4.
回国后,一边读书一边审视这个社会和我的人生,我发现其实大家都是不由自主的在生活。
而在背后推动我影响我的,始终是社会大环境,是市场和舆论,而不是自己,甚至不是我身边的人。
不仅我是这样,从85后一直到00后,大家都是这样。虽然演化不同,观念不同,喜欢的媒介不同,但都是同一个社会大环境。
大环境压迫下的年轻人,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
一方面,年轻人要强调自我,突出自我,逃离眼前的庸常平淡生活,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自我又限制于某一种集体,是虚假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各种要素的临时聚合,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来组成自我,这样的个体,只不过是大集体的载体。
资本主义和互联网的宏大叙事,把每个原子性的个人从他们原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变成了集体的工具,载体,卷入到社会事业中,或者是时尚潮流中。
一方面,人们迫不及待的要对很宏大的事情,发表评论。对遥远的事情遥远的人感兴趣,对虚构虚妄执迷,迫不及待的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感和乐趣;
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上又感到自己渺小微不足道。
在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是这样,在工作观价值观上也是如此分裂的状态。
一方面,现在网上围绕着奋斗逼、996、加班、佛系丧系文化,等等一切关于生活的现象,展开激烈的讨论,看似什么都明白;
但另一方,面金钱观、房价和物质拜金又迫使每个人都充满焦虑。
一方面,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劳动政治经济学,这些社会本质上普遍存在的东西,影响着每个人;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各种网络陷阱,消费和舆论,稀奇古怪的商家都在挖空心思从年轻人身上掏钱,这些现象不胜枚举。
一方面,
对爱情充满了怀疑,为什么年轻人不再追求对象、为什么女生喜欢单身等等问题充斥在互联网;

另一方面,
又急于结婚,相亲市场新闻不断,证明人们并不是真的想单身独立,而是在逃避和寻求之间徘徊。

说到相亲,说来也巧,最近我刚好随手写了个段子,开玩笑。
说现在有这样一种年轻人,买衣服不穿,办卡不健身,买书不读,看电影玩手机,在网上买劣质知识付费被割韭菜,给偶像明星送积蓄;
然后选择一个立场把所有时间用在网上跟人撕逼争论不懂装懂添堵,夸夸其谈廉价张嘴浪费时间。一边诋毁排挤知识分子,一边票选言论不负责的kol做领袖,追捧徒有其表的“文艺男神女神”做代言人;
最后攒够一笔钱出国去网红点拍照片哭着说自己终于到了远方,未来可期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发完朋友圈后站在陌生的国家陌生的街头心里一阵兴奋夹杂着一点点空虚,期待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
回到酒店后突然感觉五百七百就住一晚上实在不值,吐槽男朋友女朋友不会拍照,大吵一架分手。
相亲之前把佛系生活拿在嘴边念叨,最后还是去相亲开口就是我爱好读书健身喜欢平淡精致生活但是你必须上进,不咸不淡的吃了一顿饭之后告别相亲对象再也不会见面。
心里感觉少了点什么,然后回家拼命在网上炫耀自己的经历沧桑千帆阅尽归来仍是少年,诱骗下一位选手入场。
——《中国青年消费主义流水线路径以及为什么王俊俊一听相亲对象说喜欢读书就想笑》
也不知道,我上面写的这些你有没有共鸣,或者见过。
虽然是开玩笑写的,但其实我不得不说,对于新世纪的年轻人而言,普遍都比较焦灼,普遍表现出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
5.
所谓的“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其实算是一种“追寻自我”和“追逐生活”的一种对抗。
什么意思?
有太多人希望在繁重的工作、学业、事业之外,拥有自己的一份空间。于是,就会导致个体在面对生活时,会出现“格格不入”的行为。
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在宣称自我的固有性,表示自己没有被社会改变。
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说,越是孤独的人,越难适应社会的潮流。孤独感会逐渐积累,自我延伸,永不止息。一旦受到影响,就绝不可能轻易的移除。
无论你流浪到任何地方,孤独都会尾随而至。
目前来看,处于社会秩序变迁交际处的年轻人,就深处这样的一种困境。他们期待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生活,却总是难以摆脱基本的禁锢氛围。
新型的文化和旧秩序之间的冲突,让他们难以喘息。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人设模式”的概念。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多半能较为妥当的切换“人设模式”。就是所谓两副面孔,分别来应对个人空间、和社会公共场合,两副面孔自由切换。
所谓自如的切换人设,就是一个人可以良好的控制自己的状态,整个过程当中,并不觉得违和。
这种切换需要自洽的逻辑体系,自控能力,随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
可是,这种可以自如的切换人设的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并不多。
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大家平时上网也可以观察到很多人,网上网下两种状态,无论是迫于社会压力,还是主动追求网络虚荣,都会闹出很多笑话。
包括很多所谓的网络“大V”“网红”被扒皮的事情,就是人设崩塌。
关于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我在网上写了很多内容,万赞回答,10w+,百万阅读。
包括前天提到过,关于外卖等等,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预言。
最后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两种面孔互相冲突,并不能平衡利益,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下生存,所以最终矛盾爆发。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要不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要不太有个性,难以入群。所以,但凡能做到随意切换人设的境界,自然就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要如何掌握属于自己的平衡,如何在激流之中,保持自己的定力,这是一个需要提高认知,才能做到的事情。
掌握不了平衡,就会“吃力不讨好”、“分裂”,孤独难受,迷茫,丧失自我。
6.
我曾经在精神病医院,结识一位土豪,是靠医疗设备生意发家的,年收入大约500万。讽刺的是,没想到一个混迹在医院做生意十几年的大佬,最终长期住在医院里。

我们都在不封闭的病房,都是抑郁症,只不过我是去调药的,而他是去防止自己自杀的。
他曾经拉着我的肩膀说,感觉自己身上责任太重,就像一个机器。我问他到底有什么责任和苦恼,他又说不出来,来来去去就是家庭,吃苦,不自由。
而他的夫人是来看过他的,二人明显不和睦,且顾忌的都是面子、生意、圈子等等东西(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推理)
半封闭的精神病院,是需要亲友24小时陪护的,甚至有人一家三口都陪着。而反观这位老哥,相比起来可以算凄惨。
看着这位老哥,不由让我想起了18世纪的欧洲。那个时代,是资本主义刚刚兴起,又是爆发过革命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丛林年代。
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第一次向全世界,正式宣告金钱的威力。资产阶级把权贵打的落花流水,成为新的权贵,用钱教贵族做人。
那个年代的人也是一样,在新旧道德、社会规范的冲突中,开始迷茫失去自我。亲情、感情、价值观等等都模糊消失掉,人们陷入焦灼中。疯狂崇拜金钱来代替人生的意义。
内心空洞的人,不仅渴望用物质来填补自己。更加会用自己能抓取到的一切来填补。木心有次说,人们害怕寂寞,害怕到了可耻的程度,即是如此。因为互相填补,便会互相物化,商品化,互相利用。
这种心理病态,用如今网络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工具人”。资本家剥削员工,员工就是工具人。女神剥削舔狗,舔狗就是工具人。
所有人,都在贩卖焦虑,贩卖娱乐,都在膨胀,都在掩饰孤独。虚假的世界,七彩缤纷,变幻无穷,搞得人们晕头转向。
这个时代,普遍缺少心灵的力量,缺少坚定的人生观和认知。
7.
不得不承认,个体的焦灼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物质意欲被满足到一定程度时,精神意欲就会产生些许不适。

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投入到社会和市场之中的。我们原本是一个个的个体,资本主义要把这些个体卷入宏大的社会生产之中,就得把他们从原有的叙事结构里剥离开来。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一个宏大的叙事范式,它基本上是逼迫人们去生活、工作、娱乐,逼迫人们做选择,而且好像选择有很多。但其实几乎所有选择,都是垃圾。
上帝已死,人不是特定的工具。不是一把扳手,不是一个键盘,不是一个性爱充气娃娃,不是一个工具人。
只有在人们渴望去到某个特定的位置,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你才会物化自己。
资本主义社会评估一个人是否有魅力,一般都是在评估这个人在人口市场的估值——无论是运动员,知识分子,艺术家,还是普通程序员,个体户,商人资本家,偶有特色但无一例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万物都是商品化思维,潜移默化。衡量一个人会不由自主的去考虑他她的社会价值,或者干脆说价钱。
比如如今网络评论一个奇葩美女,会说这种美女去做主播一个月赚多少钱呀为什么这么傻。这就是典型的商品思维已经占据网络主流。
人生本没有特定的道路。如果有也是社会强加的。人生本该拥有差异性,多样化的追求。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告诉你,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赚钱。消费或者被消费。
在这种思想下,一切行为和事物都被附加上了钱的属性。一切都是生意和买卖。没有不能买的,没有不能卖的。
而那些反社会主流反资本消费主义的人,魅力也会大减,因为反商品让人看不到价值。甚至主流已经把有趣的灵魂的概念也给庸俗泛滥化,再解构讽刺化,弄成一个娱乐的概念而脱离本义。
人和社会已经异化,正常的人反而是另类怪物。
在这样的异化中,人呈现出一种病态,是无法成长的,不能成熟独立。纵欲想要换取孤独消散一时,渴望到达新的位置而不改变自身。
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是我之前就在各个地方提到过的,可谓不胜枚举、罄竹难书,十本书也讲不完。
扫码关注魔灯,成为会员
8.
要对抗社会不好的影响,重新掌握生活,从而找到自我,那么第一步是什么?
第一步就是认识到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知己知彼,有了清晰的认知力,加上坚定的自我,才能改变控制这些影响,达到心理健康。
这里就要给大家进行一个知识点的科普。
以社会学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社会原子化的演变过程。
社会原子化 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最先提出社会原子化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齐美尔的基础之上,汉娜·阿伦特、吉登斯、涂尔干相继研究了社会原子化,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对于社会原子化的研究,李汉林、渠敬东研究了单位原子化并著有《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
我对涂尔干、渠敬东二位老师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以诸位老师的推论下,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认为已经非常严重的三个问题
(1)人际关系疏离化
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被“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但在社会尚未实现新的更为高级的社会联组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开始疏离,走向原子化,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
(2)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
小圈子、反智主义等等的割裂,破坏了社会的真实链接,基础链接,社会内部结构开始松散,失去上达下传的管道。
经济学主张的理想的幸福的社会,是一个橄榄圆型。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都是少数,中产阶级占据大多数。
而我们如今的社会正在走向沙漏型,贫富差距拉到无穷大,中产阶级最焦虑 。
(3)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当社会走向原子化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消解了。各种人际联接的纽带丧失后,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风行,人们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
随着社会制约力量、社会联结力量的削弱,各种消解社会制约、社会联结的因素便会不断增强,两种力量此消彼长,进一步刺激了功利主义、唯我主义的膨胀,最终导致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碎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丧失。
而被工具化的人们,自然也就丧失了幸福。
扫码关注魔灯,成为会员
9.
我们到底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首先,就是提高认知力,获取新知,从读书中去认识自己的处境。
其次,就是反思,总结现象,然后开始行动改变自己。
工业化社会的语境下,有一些东西是违反人类天性的。
人们已经成了自己建造的工具的工具。
要解脱,你必须学会以超越工业化、物质主义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我第二次去泰国的时候(对又是泰国),有一次去酒吧向美国老头问路,然后他开车带了一段路。
我和他聊天,得知他拿着退休金来泰国生活已经好几年了,包养了两个泰国未成年,还经常嫖娼,退休金和积蓄完全覆盖消费——而如果留在美国,这些钱也就够他温饱。
曼谷有个外号叫男人的天堂,不仅因为它的堕落和娱乐,还因为泰国的消费水平,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真的是跨国打击。
国内的年轻人,都以在北上广深三环以内买学区房作为人生赢家的标志之一。
你在北上广深有没有房子,真的对你人生幸福有那么重要吗?房子重要程度的比例是多少?80%还是20%?
我不知道这个老头在纽约有没有房,但我知道他很幸福,不愧是带了我一段路的老司机。
因此,再次提醒大家,反思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人生不止一条路。
在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人,他们的一大隐忧就在于,人们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失去了视野而沉迷于网络上无限的碎片信息和娱乐,失去了探寻多种多样人生意义的动力,甚至失去了行动权力,只能限制在狭小的住所以及活动范围内。
目标与价值观趋同化统一化,内在失去了权威以及求同存异的包容,呈现为反智主义盛行的割裂社会,而表面上又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沉迷于刺激性感官追求,没有内观的能力。
在资本和功利主义,在利益交换的社会里,异化的人找不到自我,价值沦丧,内心空虚,极具压力且焦虑。离幸福的状态十万八千里。
面对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与侵蚀,面对互联网的影响,我知道你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办?
我一直在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我发现,其实社会不论怎么变化,其实有根基的人,都可以不变化的。
焦虑,虚荣,恐惧,热情,愤怒,这些情绪,都是会传染的。传染力会不知不觉的影响人群 。

尤其是,如今这个传播力又广又廉价的时代,加速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它会统一趋同化,形成一种(几种)主流。
大多数人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欲望和刺激,社会和潮流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

但正如我在之前的推文里所写,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没有被影响。没有被网络放大,没有趋同化,没有统一化。

他们追求真实的人生,真正幸福的生活。
他们追求的是爱、创造力、自我成长、有机体、高等价值、自发性、真心的娱乐、幽默、本然、存在、温暖、超自然体验、心理健康。
我希望你是其中之一。
因为我自己也在追求这些东西。
比如,
为什么很多读者,错过我写过很棒的文章。那是每5个人就有一个点赞的文章啊!整个微信又有几篇呢?
最后总阅读却不到平时一半。
我有时候,是真的想不通。

还有,虽然我写了很多全网最高赞,唯一角度,平台官方转载的文章,你想想平台那么多文章。
但很多粉丝只把我当成写电影的,一个资源没到位,就取关。
我明明可以卖人设扯大旗做道德商人、做娱乐圈娱乐段子,起码现在流量翻一倍不夸张吧?你们知道我不是不会写。
可,我还是每天不停的写,从夹缝中,从书里电影里缝隙里,去偷着写,偷着表达我真正想写的东西。
为什么我非要一直把自己放在无路可退的位置上。
就是因为,我只想和真正的内在幸福有联系,而不是磨去锋芒泯然众人。
有很多我还没那么明白的专业知识,我也在谦虚的思考学习。
我知道人一旦放弃,去赚钱,那就再也进步不了了。一个人自己的行为会改变自己。
对不起,这篇文章本来打算纯干货的,但是写着写着又开始写心里话。
我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每次写到这种地方,都会忍不住流泪。
这两年,我坚持做自己,帮助的、改变人生的读者,已经有非常多了,也经常收到感谢信。
说实话,这些东西非常微弱不现实,现实非常强大,抵抗不了的强大,只能低头妥协。
我现在甚至怀疑已经没有10%的人,记得为什么我看羞羞的铁拳会哭了。甚至怀疑没几个人会打开这篇推送。
但这些微弱的东西,却支撑着我。我不喜欢回复评论留言,但我都截图放在桌面上,累的不行了我就看一眼。
虽然平时不说话,但我会挨个给关注我,鼓励我,哪怕只是一句话的朋友,发节日快乐,一发几千个。却一直被误会是群发。
我会害怕小号无聊你妹有人不知道资源补充了,然后一个一个的去回复。
我就坚信,这是真正的沟通和联系,是幸福,却一直被人不重视。
我就想和大家,试着讨论一下,只有一次的人生,到底要怎么过。
我心中所谓的温柔与幸福,就是不以利益和商品去衡量,发自内心的温柔善待这个世界的品质。
温柔与幸福是如此宝贵,又需要极大的能力:抗争主流社会,坚持自我和独立思考,足够强大,思维完善远观,不自私,善待对方不求回报,在面对无奈时可以幽默。
除此之外,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内心空虚的随波逐流,一条路走到黑。
由这些组成,可见其难得。
基本上人们会关注我,除了大量的干货,分析社会现象或者是心理学,就是因为喜欢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脱离了社会束缚的,是反思性的。
反思,才能带来幸福。随波逐流,只会迷失。
要反思,首先就要认识到,人生不止一条路。
幸福不是一个规范,如果它是一个规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不适合你,那你该多可悲?
资本主义就是告诉你,人生的幸福是规范的,赚钱+消费,就是资本主义的一切目标。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我们做个假设,假设现在有了高科技外星人统治了地球,外星人奖励跑得快的人,出于外星人的魔法,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跑步,只要跑步就能生产,就能获利,就能获得奖赏。跑步成了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准绳。博尔特、基普乔格成了世界首富。
这个时候,体弱多病、残废的你,不擅长跑步的你,要怎么获取幸福?
举这个例子看似荒诞,也许不合理也许夸张,但是它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幸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规则。
可我们现在却被一个统一的规则束缚着,然后迷茫着,停止了反思。
虽然名利是人的天性追求,但大部分人,其实也并不那么极端的爱名利。他们只是找不到幸福,所以只能用钱、安全感、社会地位、虚荣来代替。
前段时间,有个鹤岗买房的事在网上很火。鹤岗是一个城市,因为房价特别亲民,而且作为东北一个不小的城市,各方面的需求都可以满足,甚至还有重点学校。
所以逃离一线城市,去鹤岗买房的讨论火爆的很。不仅是动嘴,很多人付诸行动,鹤岗房价甚至都开始涨了。
这便是一种反思,一种审视。看清自己人生幸福,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从一线城市到鹤岗,不仅是消费降级,而且是跨区域。
看到这也许有人要问了,你说消费降级,不止一条路,那就是让我不买房,不生小孩呗?就是让我去四五线的小城市过穷日子呗?
注意,不是。我一直都鼓励我的读者努力赚钱,才能建构物质生活基础。
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能力和平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求和目标。
所以这里不是让你崇拜贫穷,而是让你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做最佳选择。而不是被生活控制,一条路走到黑。
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觉醒自己的内在力量,认识自己需要什么,这都需要提高认知。
10.
其实关于幸福 ,消费、地区、思想观念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认知,精神需求和内在充实。
叔本华把一个人的财产,分为三个部分。
①一切身外之物
②名誉和社会地位,也就是他人口中的你是什么样(名和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③人本身拥有的东西
什么叫人本身拥有的东西?
就是健康、技能、运动、外貌、身材,思想、认知、学识、性格。
这三个方面的财产,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个:人本身。如果没有第三个,那么你有再多的外在物质、名誉虚荣,你也不会幸福。因为你的内心不安宁,身体不健康。
人本身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其次就是思想认知,技能。
创造力、高等价值、自发性、幽默、本然、温暖、超自然体验、爱好、真心的娱乐与满足、心理健康。
有自己的技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关乎到爱好和创造。
关乎到你开始真诚的生活。
流水线上的工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创造,也不会爱好自己的工作,每天8小时甚至12小时像机械一样的加工零件,其实就是融为了大机器的一部分,成了一个零件,一个工具人。
而真正的幸福,成就感,充实感,很大程度来自于自己的创作,或者爱好。
一个天生善于动脑,写作的人,被挤压到工厂不停歇的工作,他是不会幸福的。
一个天生擅长运动,身体协调力特别强的人,被安排到办公室当一个记录员,他也是不会幸福的。
除了爱好、技能和创造,其次就是思想认知。只有提高认知,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
人们容易搞错一件事的顺序。
不是读书少所以才有烦恼。人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活着就有烦恼。不为尧存,不以桀亡。
那些达到某种境界的大师也绝对不只是靠着读书完成的。
顺序错了。
而是当你有了烦恼,你的认知力和知识储备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书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无论是科学论,方法论,各种各样的工具书,还是人文哲理,小说杂文,其实都是在扩宽脑中的参考信息,帮助你进行思考或是决策。
所以不是书读少了有烦恼,而是烦恼来了的时候,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认知能力的人,在精神领域里,就好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任何屏障和帮助都找不到,因此无法解决。
因此,我们有一个公式:
认知+自律+妥实的物质需求≈幸福
11.
今天这篇文章,自然不能把我所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能完全指导各位,人生到底该如何才能幸福。
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除了物质,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的建设自己的内心,才能抵抗那些不幸。
大部分人因为懒惰的惯性,不会去读书,不会理解艺术,也没有心理学知识。总觉得那和自己无关,或是太玄。大部分人都在社会里上下索求,同时想让别人认同相信自己向往追求的是有价值的,但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所缺少的是什么。
他们总是追求看得见抓得着的物欲,比如珠宝,美男女,跑车,高跟鞋,还有一叠叠涂上颜色被称为钱的纸片。人们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填补自己,丰满自己。起码实用。的确实用。
但其实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和看不见的或无形的东西结合的更紧密,更充实。比如空气,水,尊重,虚荣,表达,沟通,知识,艺术,思想,还有爱。
物质满足是扁平而且容易消退的,精神满足是立体而且长久的。
所以,若是把时间拉长,到底谁是实的,谁是虚的,还得细说呢。但是甭管谁虚谁实,也许人生就在虚实之间。
能带来思想快乐的,能长远有益处的东西,负责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深思熟虑至高的智慧产物。比这低一档的东西,最终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王小波
俗话说,看一个人就要看他的审美。高级的精神和艺术享受,透彻的人性心理与社会分析,以及深度的表达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诚心希望各位可以在这里和我一同进步,不论你是在低谷,在迷茫,在找方向,还是已经在拼搏,我们都可以从焚烧的文字里,从艺术中,从自律的行动上,从互相理解中,得到由内而外的无形力量。
人要从社会大环境,从人生的困顿中觉醒,就必须提高认知。而网上大多数知识,其实都是贩卖焦虑,真正的知识,需要通过踏实的学习获取。
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必须开始主动的变化的时候,ta才拥有生命的觉知性。
至此,你也许就明白,为什么我坚持不断的读书,最近四年还把读书搞成一个系统,去自律的读,去贪婪的读。
而且打算重新回到学校考博士。
尤其是为什么我热衷于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以及社会学,因为除了物质、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必要的人文思想是每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
当你开始学习,你开始运动,你开始用更好的东西去武装自己。学习不是让你全知全能,不是让你有所回报。学习最大的特点,是让你开始不再害怕未知。
当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会开始升级,提高一个维度去看待问题。而当你开始提高自己的视角和格局,你立刻就会看见,自己的边界在哪,所处的位置在哪,目标方向在哪。
这,也就是不惑了。
12.
我期待打造的知识星球,是这样一个地方,我希望有区别于普通的知识碎片,而提供给大家真正的价值。
①社区
首先最重要的这是一个社区,人们紧密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前面提到的社会原子化。有了紧密的链接,才有做人的基础实在感。
人和人打交道,一起学习进步,结交朋友,组织聚会,才会把冷冰冰的一面,孤独迷茫的一面给消解掉,从而开始感到充实。
组织线下聚会,互相交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挖掘我们的社区价值。
因为有各种各样期待对人生有改变的人加入,这就好像是一个交朋友的门槛,社群的力量是巨大的
所有图书、影视等等资源,思维导图、学习笔记,都在微信群互相分享,内部传播,互相学习。
②认知
去掉碎片化知识,贩卖焦虑式的“知识商人”,分享真正的人文哲理,真正的知识。
观察罗振宇、李笑来等等你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拿一个单独的概念,演讲。但其实这些演讲看似高大上,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际上只是真正的人文社科里的边角料。
分享信息碎片,不如分享信息来源。找到这些东西的出处,才能系统学习。
在这里,我们会一起提供非虚构小说,文学,历史,哲学,社科,心理学/心理治疗,情商社交,职场思维,自律等自我提高类书籍。
而且都是真正一流的书籍,或者信息,最新研究的论文,最新的电影、视频、纪录片、TED演讲资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泛化的网络,碎片和垃圾越来越多,质量日益下降。95%的声音都是无用的垃圾。
谁能发出清晰而有力度的见解,谁的声音就会流传。而我们需要一个小众但是高营养的圈子,来滋润每个朋友。
知识星球已经分享细致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二十篇,每期书评+独家分享精华200个。
③课程
共享读书观影活动、心理学课程。
真正的提高总归要自学。培养自律的读书习惯。
星球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每次公布3本书,若干电影。每个人任选1本书。
这样,一年以后,每个人可以精读30-50本书。
要再次强调,我们这边只分享优质书籍,每一本都是绝对让人受益的,经得起考验的好书。
读完后大家一起分享书评,影评,然后进行指导。教大家如何写作,如何输出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个人每个月最少会发2篇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深度书评,
帮助大家提升自己。
免费咨询
不仅是我,还会邀请一些大咖朋友,编剧,导演,心理咨询师,作为嘉宾给大家解答问题。
目前星球嘉宾有:
知名编剧——蔡老师
风控投资人,知名公众号号主——半佛仙人
健身圈大牛——柔王丸老师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夏木老师
日本文学硕士——崇九老师
以后还会陆续请来各路真正有营养的人
一起加入我们这个社区
有问题,都可以在知识星球向各位老师提问。
也可以在群里大家一起聊天,互相鼓励。
⑤ 独家分享
我会不定期的,坦诚分享思考总结,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观世界观。
去年一年,我分享的万字长文,独家分享就上十篇,日常分享以及精华一共一百多个。
除了我之外,其他会员发的书评、笔记、思维导图也随着每次作业更新,只要优质内容,全都会加入精华。
这篇文章涉及内容,不足我认知的百分之一,我非常乐于分享给大家,也愿意真心的与人交往,建立社区,一起进步。
最近圣诞节+元旦,所以准备搞一个折扣降价活动。
回馈新老会员,无论续费,还是新加入,统一8折优惠,限时15天。
原价199现价169——费是真的不高,
主要是设立一个必要的门槛
,可能是网上最用心的干货分享。
我所有的学识,记录,以及将来的朋友,都打算放在这边了。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一起吧。
扫码关注魔灯,成为会员
今天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们公众号的关注必看了,这是俊俊能给大家,最高级的福利。
记得转发给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新年再给大家红包和资源,年度十佳书影,和春节档总结。
我是俊俊,我在知识星球等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