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ON
编辑/若风
排版/K2

“区别于电影、文学等,动画是如何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引起我们共鸣的?”
在一些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将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断放大,让其成为动画中的“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深入角色的内心,才能理解剧情的发展。
《新世纪福音战士》中“AT力场”和“人类补完计划”与角色内心的关联设计。
另外,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动画现实也会互相进行干涉,并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角色的情绪成为超能力的来源,或内心世界的变化成为剧情变化的重要转机。如《心灵奇旅》《头脑特工队》。
《心灵奇旅》中的角色灵魂
那么,你是否思考过,区别于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动画如何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而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引起我们共鸣的?
本文便试图从动画中角色内心与动画现实的融合干预以及隐喻三个方面,分析动画作品是如何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与现实中的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内心世界即现实
1.内心世界的具象化
首先,在动画作品中呈现角色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人类复杂的情绪具象化。如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或者“物体”。
《头脑特工队》讲述了小女孩莱莉因为父亲工作搬迁至旧金山,她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脑中分别负责控制欢乐与忧伤的两个角色乐乐忧忧迷失在茫茫脑海中,大脑总部只剩下掌管愤怒、害怕与厌恶的三个角色负责。
现实中,本来乐观的莱莉的情绪出现了各种问题。乐乐与忧忧想尽办法回到大脑总部中,让莱莉重拾原本快乐正常的情绪。
动画中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忧伤、愤怒、害怕、厌恶的五个情绪具象化成为五个实际存在的“精灵”,这些精灵就住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一个类似于操作室的地方。

他们在操作室里,可以通过屏幕看到主人的日常生活,并且根据主人的经历做出一系列反应。代表快乐的乐乐想和代表忧伤的忧忧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由此引出故事主线。
梅兰妮·克莱茵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深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之一,她所提出的“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心位”即position,可以理解为体验和看待世界的立场、状态)“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的转换的理论,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头脑特工队》中“快乐”和“忧伤”的关系。
克莱茵把婴儿看待事物呈现“非黑即白”的状态叫做“偏执——分裂”心位,这个状态中的婴儿让自己认知中的好与坏分离,目的是避免坏的事物破坏好的事物。

就比如影片中乐乐把忧伤的记忆与快乐的记忆进行分离,就是避免快乐的记忆变成忧伤的记忆。
随着婴儿的成长,婴儿意识到世界不是“爱憎分明”的,对待同一个人会产生既爱又恨的情绪,在这个整合爱与恨的过程中,婴儿会产生抑郁和不安,所以这个状态叫做抑郁心位。
两种心位交替发展不仅仅出现于婴儿时期,同样也贯穿了我们的一生——我们经历重大挫折后,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然后通过克服这些问题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莱莉因为搬家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感到焦虑,这时她正处于“偏执——分裂”心位,内心害怕自己的想法会伤害父母。内心世界的乐乐给莱莉“播放”开心的记忆希望唤起她内心的温暖,试图让莱莉遗忘那些痛苦的记忆——这就是通过将爱与恨的分离来保护莱莉的内心——但这并不能让莱莉内心的温暖持久。
乐乐和忧忧意外离开操作室之后,莱莉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上也频频出现问题,终于,她决定离家出走。
最后忧忧和乐乐及时回到了操作室,忧忧主导的忧郁的情感让莱莉选择放弃离家出走,回家见到父母后,莱莉终于释放出自己的情感,哭了出来。
在莱莉转变为“抑郁”心位的过程中,原先充满快乐的记忆变成了忧郁的记忆,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一段忧伤的记忆仍蕴含着父母的关爱。在整合对父母的爱与恨的过程中,莱莉正因为感到思念担忧父母才会决定回家。

她的心里虽然仍旧担心父母生气,但更相信父母能够回应她的需求,爱能够修补她的恐惧和不安,最终她所获得的快乐也会更加强韧。
莱莉向父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渴望,最终获得了父母的回应和关爱。而乐乐也接纳了忧忧,主动把手里的记忆交给忧忧。
于是,一颗既有忧伤又有快乐的记忆诞生了。
2.动画与内心世界的融合
除了将角色内心具象为一种“物体”,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可与动画本身(剧情、台词、人物动作)结合,进行呈现。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角色们“疯狂输出“的台词以及“反复横跳”的行为,呈现出角色自我分裂的内心世界。
暴躁的碇真嗣
《EVA》中的重要概念:AT力场,作为一种防御“装置”,使徒和EVA可展开AT力场抵挡常规武器的攻击。但其实AT力场代表着人们心与心之间隔离的力量,又被叫做“心之壁”,每一个生物都有AT力场。
另一个关键概念“人类补完计划”就是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AT力场(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所有人从肉体到“灵魂”都融合在一起。
而在剧场版《真心为你》中,甚至融合了真实世界的画面——街道、电线、电影院中的人们,内心世界不仅和动画中的现实相通,似乎还在提醒这观众——“你所见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院中的人们的影像交错
在TV版第20集,碇真嗣“消融”在初号机中,这只是“人类补完计划”的“预演”。而在剧场版结局中,碇真嗣凭借自己的意愿实现人类补完计划之后,所有人类都融为一体。
但随后他又后悔了自己的决定。“人类补完计划”是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带来的恐惧,回到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描述的“主观全能”的阶段——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因为有求必应,所以认为全世界都是围绕自己转,自己是唯一的神——这个状态是舒适的。
但一个人不能总是沉溺于全能的阶段,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到“客观现实”。
“人类补完计划”成功之后,碇真嗣又终止了这一计划,使得一部分人类重归原样。
在《真心为你》中,碇真嗣最后选择放弃人类补完计划时所说的理由,虽然他仍然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抱信任,充满恐惧,但他选择了“真实”。
比起《心灵奇旅》《头脑特工队》等对“正常”的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新世纪福音战士》充满了对青春期少年少女的焦虑情绪的夸张化表现,显得格外“不正常”,甚至产生一种令人不适的“精神污染感”。
怪物身上浮现少女的脸,给人一种“精神污染”的感觉

三名少年少女都有着十分真实的人格特征,影片还穿插进角色们童年期的故事,使他们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更具有现实性。
比如,明日香童年时需要的母爱一直无法得到回应——生病的母亲把洋娃娃视为自己的孩子,却忽视她的存在——因此她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这形成一种自恋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她虽然表面上非常傲慢自大,可内心却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这种追求完美的心理使她在遇到极小挫折时便产生巨大情绪波动,与EVA的同步率也开始下降,而这时她的内心则更加质疑自我,以至于整个人陷入崩溃。
tv版22集,明日香被使徒侵入精神世界后,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渴求。

动画中,当绫波丽安慰即将崩溃的明日香时,反而被明日香甩了一巴掌。明日香将童年对洋娃娃的嫉妒转嫁(投射)到绫波丽的身上:“那还不是人偶吗?我讨厌你这种人!我,我讨厌所有人!”
这种焦虑、嫉妒的心理,通过影像得以放大,我们在观看时,因为上帝视角或许对明日香的负面行为感到厌烦,但是这种情绪的产生并不是作品的失败,而是作品突破了大众欣赏娱乐产品时的“偏执——焦虑心位”,帮助观众建立起“抑郁心位”,也就实现了作品与现实架起更稳固的情感桥梁,这是一种成功
《精神分析入门》中提出:“正常的和病理的之间不存在什么明确的界线。我们称之为正常的,以及我们称之为病理的,应该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结构的功能上的差异——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
《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焦虑的青少年们,与现实生活中沉浸于自己幻想世界,封闭自己内心的人们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作品中对人物夸张化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或许是在代替现实生活的人们发出了真实的呐喊。
面对明日香和绫波丽,主人公发出的呐喊“来陪陪我吧!来关心我吧!”是说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说的渴求。
内心世界和现实的相互干预
上文所提到的动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同于动画中的世界,但在另一些动画作品中,角色内心世界并不是现实本身,但仍干预了动画现实,比如通过“梦境”“灵体”等介质延伸到现实。
动画《空之境界:俯瞰风景》讲述了两仪式解决一个群体性自杀事件的故事,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卧病在床的少女,她无法外出,只能一直望着外面的天空,因为太过孤单,想要获得同伴的愿望过于强烈,少女获得了一个幽灵状态的身体,于是每天晚上漂浮在高楼上呼唤着他人来到自己身边,但随后却让这些无辜之人以梦游状态从高楼坠下。
这名少女虽然获得了超能力,但心灵仍然空虚,她不认为自己是有目的的“飞翔”,而是一种虚无的“漂浮”,最终也犯下错误,走向了毁灭。她的内心世界干预了现实,但却没有融入现实中。
在一些科幻类动画作品中,人的情绪、思想等能够成为超能力的来源,这都体现了内心世界对于动画现实的干预。
观众在这类动画作品中,短暂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只有在假想的动画世界里,不被他人所重视的人才能够通过梦和灵体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现实中不得志,不开心的我们,是否也能够因此而获得超能力?作品通过角色的内心与现实的联系,建立起与观众的联系,从而形成强烈的共鸣。
匈牙利动画《盗梦特攻队》讲述了一个心理治疗师总是梦到关于名画的噩梦,为了摆脱这些噩梦,他只能派人去偷走这些现实中的名画。而一切根源自主人公父亲对儿子所做的潜意识实验,父亲将名画插入儿子看得动画片的某一帧,希望儿子能够由此成为艺术家。

但儿子最终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本片采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剪辑手法,目的是使真实世界和主人公
鲁本的内心世界(梦境)界线暧昧,不过由于镜头和剧情并不复杂,这种混淆感并不明显。
著名日本导演今敏的影片,则以通过精致复杂的分镜等手法,呈现角色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干扰而闻名,同时他的镜头也干预了观众的判断。
《千年女优》中主角千代子一直在追逐一个“身影”,而这种追逐伴随着她作为演员的一生。最终我们才发现她所追逐的并不是情人和爱情,而是自己一直保持着理想主义的姿态,也因此她能够“年轻”。
这种年轻的状态在影片中呈现一种亦真亦假的效果。影片中借女演员岛尾咏子之口,说千代子似乎永远不会老去。从观众的视角来看,画面上的千代子也保持着年轻的样貌。
在笔者看来,千代子“年轻”的外表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一种存在于不同时空中的现实,是随着角色“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的“现实”。
失去了追逐的理由,千代子害怕自己不再年轻,也呈现出真实的面貌。
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相互隐喻
法国动画电影《我失去了身体》将一只能够自由活动的断手为故事开端,手从冰箱里逃出,经历了一番冒险后终于回到主人身边。手在历险过程中切入了大量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回忆片段,交代了主人公的悲惨生活以及断手的来龙去脉。
笔者认为断手的历险和主人公的经历这两条叙事线索其实分别代表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
断手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冒险,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也经历了温馨的片刻,其实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经历的复杂的变化。
手钻到一户有小孩的家中,手站在在晾衣架上俯视着浴缸中的小孩。
夜晚,手被小孩紧紧握住。和这一情节并列叙述的现实情节是,主人公成功成为了心爱女孩的叔叔的徒弟,也开始和女孩有了友好的交往。手和主人公都在这一段落体验了最为温馨的时刻。
手跟着一个涂鸦爱好者爬到高处,定格在眺望朝阳的画面,招牌上的法文写的是“我在这里”,显得格外意气风发。
紧接着,故事回到主人公线,主人公把女孩约出来,在相处融洽的时刻,鼓足勇气向心爱的女孩坦白自己——送披萨的那个夜晚之后,就对女孩产生了兴趣,所以一路尾随女孩,拜女孩的叔叔为师也是为了和女孩交朋友。女孩非常生气,认为男孩动机不纯,对叔叔不坦诚。男孩失恋了。
这时画面切换到手的历险,手站在顶楼上,但突然刮起了大风,手拿着伞在风雨中摇摇晃晃,然后开着伞不小心跳入了湍急的车流之中。似乎也在暗示着男孩内心的波澜起伏。

如果影片去掉了断手的冒险经历,那么整部影片便会缺乏能够展现内心世界的契机,从而影片只是在叙述主人公的悲惨故事,难以建立与观众的共鸣。
汤浅政明《心灵游戏》则运用了两次隐喻来描写角色内心世界的成长。
影片中男主角遇到自己的初恋,又嫉妒又无奈地发现初恋已经有了未婚夫,在初恋的烤肉店里,一个黑社会分子打晕了初恋的未婚夫,扬言要强奸她,可男主角只是藏在角落里不敢吭声,结果还是被黑社会杀死。这时,男主进入死后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个人成长。
男主在死后世界发现自己可以死而复生,他不管神明怎么劝说,都坚持不断朝着反方向奔跑,最终得以死而复生。
和《心灵奇旅》的死后世界具有固定的角色类型不同,《心灵游戏》将死后世界“神明”定义为样貌不明的存在,而不断变化的神明的外表,取决于主角的内心。

神明代表着主人公的内心也从各种奇形怪状的不稳定的状态,到最后化作一只奔跑的猎豹,伴随主人公向着生而前进,预示着主人公的成长。
死里逃生后,主人公带着伙伴们逃离了黑社会人士,但在逃跑路上却被吞到鲸鱼肚子里。
在鲸鱼肚子中,角色们从沮丧到重燃生活的希望,最后主人公和同伴们制作了带有马达的船,乘着巨浪冲了出去,主人公再一次奔跑起来。
角色们“在鲸鱼肚子里的生活”是人物内心世成长的第二次隐喻。著名学者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中,“鲸鱼之腹”是英雄第一部分启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象征着重生之地,是英雄除去旧的自我,才能进入到的新的世界。
※坎贝尔归纳了西方神话故事中英雄的典型经历,并将之总结为“英雄之旅”,包含了人类精神蜕变成长的几个阶段。
主人公正是克服了自己的胆怯,才从死后世界复活,来到了这个重生之地,再经过考验获得了现实中的成长。
结语
动画对于角色内心世界的呈现,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在动画的剧情、主题、角色设计等方面将角色内心与动画现实的融合、干预以及隐喻,或许能够使动画角色的内心世界得到敞开,建立起与观众所在的真实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
另外,动画具有假定性,所以进而获得了相比真人电影更为自由的创作特征,若能在动画自由的美术风格及动画本身具有的变形等特征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也可以增加动画表现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
参考文献:
《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 著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 著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Nancy McWilliams 著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