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二篇(中),讲述粟裕大将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西北约六十公里处有一片山区,名叫“怀玉山”。
怀玉山与道教名山三清山对峙相望,因“天帝赐玉,山神藏焉”而得名。
1934年12月,深入国统区腹地的红十军团在这里被国民党大军团团包围住。
在进行了一番残酷的战斗后,军团主要领导人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人或牺牲,或被俘就义。
只有粟裕和刘英(1942年被捕后牺牲)带着几百人成功突围,粟裕本人右臂负重伤。
突围的这几百人,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红军挺进师”。
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
怀玉山方志敏清贫园
从1934年7月瑞金出发到1935年1月在怀玉山失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这样成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牺牲品。
一直到很多年后,粟裕对于抗日先遣队的失败都耿耿于怀。
七十年代,他曾先后向朱德、叶剑英等当事人咨询过关于抗日先遣队决策的台前幕后——
摘自《粟裕战争回忆录》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在我军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开始,南方的留守部队在八省的范围内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由于人员分散,待到1937年10月组建新四军时,一共整编了14个游击根据地的队伍。
比如:赣粤根据地的项英和陈毅部,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六师傅秋涛部,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部等。
粟裕的红军挺进师便是新四军最初14支队伍中的一支,其活动区域主要在浙江南部一带。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王村口镇的红军挺进师师部旧址
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介绍,浙江南部仙霞岭山区是他们反复斟酌后选择的落脚点。
一来这里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敌人通知比较薄弱;
二来1930年我党曾在这里组织过红十三军的起义,有一定群众基础;
还有一点就是山区里有个规模不小的青帮组织,其领导人同粟裕有些联系,可以像井冈山初期的袁文才那样成为红军最初的依托。
整编后的挺进师共有500人左右。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浙江是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挺进师行动起来必须万分谨慎小心。
在一次与国民党保安团的战斗中,师里唯一的一部电台被损坏。
从此粟裕等人成了“断线的风筝”,失去了和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联系。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大军围剿,红军挺进师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以连、排、班为单位,组成几十人、十几人的游击小队。
消失在茫茫大山中。
1937年5月,全国苏区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悼念过去十年里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时任总书记的张闻天向大会宣读烈士名单。
李大钊为第一位,粟裕的名字排在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之后,列第34位。
延安时期毛泽东作报告
1937年9月,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的粟裕部听到了社会上的各种传言。
有人说“共产党投降了”,有人说“红军被收编了”……
正当人心涣散之际,粟裕敏锐的判断应该是国共双方实现了合作。
为了彻底搞清楚情况,他派自己的亲信、红七军团时期一路带来的随身参谋刘亨云(后任华野一纵三师师长,1955年少将)进城去一探究竟。
刘亨云化妆成国军连长,带领一个班的战士穿上国民党军装,大摇大摆来到龙泉县溪口镇的镇公所(镇政府)。
镇长见到军爷们来了,赶紧热情招待。
刘亨云自我介绍道:
“我们原在山区剿匪,现在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要给县长打电话了解情况。”
镇长帮助给县长接通了电话,县长说:
“现在国共合作啦,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开拔抗日了……”
得到这一关键情报后,刘亨云又在镇上收集了一些报纸,然后返回山区根据地向粟裕汇报。
综合各种信息后,粟裕决定派人与国民党遂昌县政府进行谈判。
这一谈才发现,原来刘英等为代表的我党浙江省委早就与国民党浙江当局达成了停战协议。
1938年春,红军挺进师改编为新四军一部,开赴皖南泾县。图为出发前曾山(东南分局组织部长)、刘英(浙江省委书记)、粟裕及全体指战员在平阳山门合影
1938年初,粟裕率红军挺进师五百余人开赴皖南,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
新四军创建初期共有四个支队:
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三支队 司令员张云逸 副司令员谭震林
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 副司令员戴季英
粟裕所在的第二支队兵力约1800人,由福建和浙江红军组成,粟裕所部原红军挺进师的500人就编在其中。
“谁带出来的部队谁负责指挥”,这是我军早期人事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则。
1939年8月,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赴延安出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参与即将举行的整风运动。
新四军军部遂决定将第一、二两个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组建起著名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陈毅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粟裕任副指挥。
后来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兵力约1.4万人。
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于陈毅当机立断移师苏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时(指移师苏北后),我们同延安已有了直通电台,从此完全摆脱了项英同志的限制。”
1939年春,周恩来到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前左二为粟裕、左四为邓子恢、后左二为陈毅、左三为周恩来、左四为项英。
陈毅粟裕部进入苏北后,开始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爆发激烈冲突,即黄桥战役。
此战新四军大获全胜,国民党中将军长李守维战败溺水身亡,中将旅长翁达战败自杀,万余人伤亡或被俘。
北上的陈粟部颇有一种虎归深山、潜龙入海的感觉。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出任军长。
从此原苏北指挥部成为了新四军的核心。
重建后的新四军包括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兵力共计九万余人。
粟裕从三年前的“支队副司令”一跃而成为军部直属部队、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其他各师师长分别为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和张鼎丞。
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新四军第一师集中了原苏北指挥部第一、第二支队的全部精华。
粟裕麾下三个旅的旅长分别为叶飞、王必成和陶勇,这三位也是后来华东野战军一纵、六纵和四纵的纵队司令。
作为新四军主力,粟裕指挥第一师在抗战后期发起了车桥、高邮等著名战役,是新四军歼灭日伪部队最多的一个师。
1945年9月9日,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本篇的最后我们讲述一场特殊的战役——高邮之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北撤山东,兼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
10月,留守在华中的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接受华中分局与新四军军部的双重领导。
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谭震林任政委,张爱萍任副司令。
当时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按照就近原则,驻华中地区的日军应该向当地的新四军缴械。
然而蒋介石却通过各种渠道遥控这部分日伪军,命其坚守高邮一带,等候国民党军前来方准投降。
这样便出现了一副奇怪的画面——尽管日本早在9月9日就已经在中国战区投降,但一直到12月中旬,高邮城仍在日军手里。
城内当时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两个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另有伪军一个师约5000余人。
12月19日,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亲自部署指挥,发动了高邮战役。
国民党军方面为支援日伪军固守待援,还通过飞机给城中的日军空投物资。
非常奇幻。
驻守在高邮的日军指挥官岩崎学大佐12月25日向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韩念龙投降

高邮战役历时一周,以我军强攻拿下高邮城、日伪军残部在城破后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
此战也被称为是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中篇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