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将出台重大政策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为什么要开放三孩生育?因为全面二孩政策远不足以维持人口的正常更替,鼓励生育刻不容缓!详细论述请见下文。
作者:梁建章 黄文政
来源:大数据DT(ID:hzdashuju)
01 低生育率陷阱
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中国人口太多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加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特别能生孩子。
近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从1820年的36.6%,降到1900年的25.6%,再降到1950年的21.8%。这期间,中国战乱频发、内忧外患,与其他国家相比,当时的整体环境显然不利于休养生息。
很多人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生育太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但实际上,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1950年、1980年、2015年分别为21.8%、22.1%、18.7%。从1950年到1980年,中国人口所占比例仅上升0.3个百分点,而从1980年到2015年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后30多年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
此外,前3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是快于曾经历人口暴涨的美国、日本和东欧国家,却远远慢于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况且,前30年微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40岁左右增长到66岁。
实际上,虽然中国2015年的13.75亿人是1950年5.52亿的2.49倍,但2015年出生的1655万人要远远低于1950~1954年平均每年出生的2100多万人。如果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一直维持在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中国现在的总人口甚至可能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水平。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年出生人口整体大幅萎缩。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80后、 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从80后到00后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出生人口萎缩了33%。
尽管全面二孩政策会带来出生人口短暂而有限的堆积反弹,但在此之后,由于处于22~30岁的生育高峰年龄的女性在未来10年将萎缩40%以上,即便全面放开甚至大力鼓励生育也无法避免出生人口的断崖式坠落。
衡量生育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总和生育率,即各年龄别生育率的总和,可通俗理解为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数(见图10-11)。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意味着,孩子的数量与父母辈大致持平。如果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总量将不断衰减。
发达国家的更替水平约为2.05。由于中国的出生男女比例和女孩的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更替水平要更高。根据近年数据估算,中国的更替水平应在2.2左右,即每个家庭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保持孩子的数量与父母辈相比不衰减。
▲图10-11 1950~201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生育率趋势,2010年。
中国近年来的总和生育率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人口抽样调查,大约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2010~2015年,国家统计局各年的抽样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7、1.05,平均不到1.20。即便这6年抽样调查对总和生育率低估了15%,实际总和生育率平均也不到1.4。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
不少人看到身边的孩子有兄弟姐妹,会觉得生育率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低。但实际上,直觉往往会误导人们极大地高估生育率。
假想全社会生一孩、二孩、三孩的家庭各占1/3,家庭平均生育孩子数是2,再考虑1/8不孕不育的比例,平均生育孩子数只有1.75,远低于更替水平。但在此情况下,每6个孩子中,来自一孩、二孩、三孩家庭的孩子分别是1个、2个、3个。
在这个假想的情形下,独生子女仅占全社会孩子的1/6,来自三孩家庭的孩子却占到一半,给人的感觉生育率很高,人口会膨胀,但实际生育率只有1.75。在2.2的更替水平下,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减少20.5%。
有人看到很多“超生”的孩子,就觉得中国生育率仍然很高,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甚至一些人口学家也被这种错误蒙蔽,觉得调查出来的生育率与直观感受不符。但如上所述,即便很少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一半孩子来自三孩家庭,生育率仍远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规模最终会持续衰减。
实际上,当人们感觉来自三孩、四孩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才刚刚处于更替水平;当人们感觉来自二孩家庭的孩子很多时,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当人们感觉到处都是独生子女时,生育率则处于极低水平了。
因此,需要很多三孩、四孩,甚至五孩、六孩才能弥补一些人的不婚、不孕、不育和很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所造成的亏缺。
这也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远不足以维持人口的正常更替。由于总有部分人不愿或无法生育,或只想生育一个孩子,少数人生育大量孩子对维持民族可持续繁衍至关重要。
  •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育意愿千差万别,意愿生育孩子数可能会呈现出类似如下的分布:6、3、2、2、1、1、0。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意愿,那么7个家庭将生育15个孩子,生育率为2.14,勉强达到更替水平。
  • 但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数量最多为2、2、2、2、1、1、0。这样,7个家庭总共才生育10个孩子,生育率仅为1.43。就算出生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致使更替水平降至2.15,1.43的生育率也意味着每代人减少33.5%,每两代人减少55.8%。如果生育率一直处于这个水平且人均寿命基本稳定,那么总人口将以每5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减。
直观高估生育率也许还有心理上的因素。在城市的一胎化政策下,人们倾向于把只生一个孩子当成常态,看到两个孩子的家庭会觉得不正常,看到三个孩子的家庭甚至会诧异。这种潜意识反应可能会强化多孩家庭对生育状态判断的心理冲击。虽然中国农村的独生子女也都比西方普遍,但很多人依然相信中国的生育率不低。
在历史上,中国人并不比世界其他民族更能生孩子,而近几十年的生育水平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中国所处的东亚文化圈目前就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区域。
根据世界银行和台湾地区2014年的数据,东亚各地的生育率分别是:朝鲜1.98、越南1.96、泰国1.51、日本1.42、韩国1.21、新加坡1.25、中国香港特区1.23、中国台湾地区1.07、中国澳门特区1.24。与此对应,法国1.99、英国1.83、美国1.86、俄罗斯1.70、德国1.39。
这表明,东亚各地的生育率都在更替水平以下,其中华人社会垫底。
通常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但与中国文化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泰国、越南,其生育率却分别低于俄罗斯、法国。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的生育率都在1.0~1.3,比日本、韩国更低。
此外,在有海外华人的国家,华人生育率也普遍低于主流民族。比如,即使排除教育水平的差异,美国的华人生育率也显著低于白人。
为何东亚文化圈的生育率现在全球垫底呢?主要原因可能是,东亚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这加重了养育孩子的现实和情感负担,既增加孩子的学业压力,又使父母无力养育更多孩子。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有些人宁愿不要孩子。
此外,西方国家近年生育率没有太低可能与非婚孩子比例的增加也有关系。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2年的数据,美国、法国的非婚出生的孩子分别从1980年的18.4%、11.4%增加到2008年的40.6%、52.6%,英国则从1980年的1.5%增加到2006年的43.7%。
在这些国家中,很多女性没有结婚却有自己的孩子。这在东亚则非常罕见,比如2006年日本非婚出生孩子的比例仅为2.1%。
02 中国未来人口趋势
决定未来人口趋势的关键因素是生育水平。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生育率较高,中国人口结构是老人和小孩少,中年人多。虽然现在每年出生的孩子已经很少,却依然多于走入生命终点的老人,所以人口总量还在缓慢增长。
可以预料,中国人口将在10年之内步入负增长,然后不断加速萎缩。
从长期来看,就算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可以把生育率长期维持在比2000~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育率平均值高出25%的水平,年均出生人口也将在2050年前后萎缩到约800万人,而届时年死亡人数将达约2300万,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减少约1500万人。
除非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附近,否则人口的快速萎缩将一直持续下去。
除了未来数量急剧萎缩,中国人口趋势的另一个表现是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即总人口中少儿比例大幅下降和老人比例大幅上升。从人口统计来看,可把0~14岁占人口的比例称为少子化程度,比例越低少子化越严重;把60岁以上占人口的比例称为老龄化程度,比例越高老龄化越严重。
从1982年到2000年,再到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3.6%,降到22.9%,再降到16.5%,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则从7.63%,升到10.5%,再升到16.1%。
少儿比例降低和老人比例上升有两个原因:一是预期寿命延长,二是长期低生育率。
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2015年版,在所列的全球20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预期寿命排在第71位,仅属中上水平,但少子化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分别排在第45位和第65位,都高于预期寿命的位次。
这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导致中国如此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原因是长期低生育率,而非寿命延长。
中国2015年0~1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为16.5%,不仅远远低于世界的26.07%、印度的28.79%,也要低于美国的18.95%、法国的18.48%和英国的17.77%;中国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为16.1%,也大大高于世界的12.26%。
(注: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7.9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详见下方视频。)
▲1953-2020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百分比
中国目前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中高收入国家在2015年0~14岁和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64%和10.94%,少子化程度和老龄化程度都要远低于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如此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还仅仅只是开始,未来会进一步大幅加深。可以预料,未来中国0~14岁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会继续走低至10%以下,而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会直线上升到接近40%的水平。中国将成为全球少子化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人口数量在峰值前后的十几年上升和下降得都非常缓慢,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到长期低生育率所意味的雪崩式衰减。
简单来说,如果预期寿命基本稳定,人口的变化基本可以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某种平均生育率来决定;人口是增长还是萎缩取决于这个平均生育率是高于还是低于更替水平。
正是在这种人口惯性下,虽然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0年,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生育率较高,这种平均生育率目前还是高于更替水平,所以总人口依然在增长,让一般人感受不到低生育率的长远影响。
等到高生育率时出生的人口走到生命终点后,人口数量的变化将由低生育主导,其衰减速度将触目惊心。
比如,生育率维持在1.5,这意味着年出生人口每一代人将萎缩28.5%,每两代人将萎缩49%。如果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5,这不仅是出生人口的萎缩速度,也是总人口的萎缩速度,即每五六十年的时间里,总人口将减半。
在这种生育率下,如果中国人口在2100年是6亿,那么到2150年将萎缩到3亿,到2200年将降到一亿多(见图10-12)。
▲图10-12 1950~2150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预测,资料来源:基于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预测。
03 鼓励生育刻不容缓
从宏观上看,中国人口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保持每年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并最终将生育率稳步提升至更替水平附近。中国应尽量在人口规模上保持优势,确保中华民族拥有能够取得并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的人口基数,最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从微观上看,应该把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具体措施应该是,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敢于生、乐于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为此,关于未来人口政策的建议如下。
1. 全面放开生育,取消征收社会抚养费,取消生育审批制度。
生育权是公民基本人权之一,生育权应该属于家庭。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世界范围内,自主生育几乎都是常态。
全国人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释义》明示:“我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规定:所有夫妇和个人都有自由和负责任地决定生育数量和间隔并为此获得信息、教育和手段的基本权利。公民依法行使生育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该文件表明,自主生育是国家承认的基本权利。
2. 对养育家庭给予财力支持,可以按孩子数量抵税,对养育家庭的补贴也可按孩子实行累进制,鼓励家庭生育更多孩子。
对养育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接受免费的公立义务教育,相当于家庭享受了政府的教育补贴,但孩子长大后缴纳的用于支持社会养老的社保等税金,则相当于这个家庭未来对社会养老体系的补偿。
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
因此,相对于个人收入,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从政府获得了5%的教育补贴,但未来则贡献了15%来支持社会养老体系。从公平角度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15%-5%)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所以,从公平角度看,应该补偿多孩家庭。
生育补贴是发达国家普遍执行的一项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如果要取得效果,需要耗费巨大的政府财政预算(5%),幸好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政府的财力还相对充裕。完全有能力实行大力度的生育财政补贴。
如果现在还不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等到再过10年,中国经济放缓,养老负担加重,政府财力就会捉襟见肘,鼓励生育就可能力不从心了。
3. 把学前看护纳入免费的义务教育范畴,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免费的托儿所和幼儿园,让常住当地的家长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将孩子送入。
大量年轻人不敢多生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护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这特别体现在孩子入托、入幼、入学的困难上。
特别是在很多大城市中,外地户籍就业者已经占到工作人口的一大部分,但不少城市只是根据户籍人口规模来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导致非户籍孩子入幼、入托、入学困难。
重物轻人的城市化,更让许多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虽然很多外地户籍的人口在大城市工作和缴税,但他们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福利。
其后果是,不少到了结婚生子年龄的年轻人,面临着要么离开城市,要么让孩子回乡成为留守儿童的两难选择。不少人也被迫推迟生育计划,甚至放弃养育小孩。
实际上,城市完全有能力为此提供足够的看护和教育孩子的资源。此外,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中国很多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严重不足。
可以设想,如果农村的留守儿童,能够转移到城市的学校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财富。为此,我们建议,看护和教育资源应按维持常住人口更替水平的孩子数量来规划和配置。
让外来人口真正留在城市生活,并让他们的孩子方便地就近入托、入园、入学,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生育率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现有学校也应为家长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如放学后托管学生的服务等。对于那些无力抚养孩子的父母,政府甚至也可以考虑设立免费的机构,收养他们的孩子,等到父母的条件成熟后再领回孩子抚养。
4. 在法律和法规上取消对非婚生育的歧视,充分保障非婚孩子的合法权益。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的提升,很多职业女性不愿或者未能婚配,导致各国的结婚率在逐年降低。日本近几年的结婚率已降低到70%,而中国的一些城市似乎也在步其后尘。这些趋势也会严重影响未来生育率。
假设女性不婚的比例达到30%,而且不婚女性都不生孩子,即使结婚的70%的妇女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4。
北欧国家的女性结婚率比日本还低,却维持了较高的生育率。实际上,两地已婚女性的生育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总和生育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以外生育状况的不同。
在北欧国家中,大约有40%~60%的孩子来自婚姻以外,而这个比例在日本仅有2%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北欧国家对非婚生育比较宽容,而政府又提供了丰厚的养育福利,让很多单身女性愿意且有能力独立生育和抚养小孩。
毫无疑问,我们并不鼓励非婚生育,但认为那些有能力和意愿去独立抚养小孩的女性,也应该公平地享受生育的权利和福利。
5. 取消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引领作用。
大城市的优势体现为集聚效应,更多的高素质人口聚集在一起,就会有更旺盛的创造力,更多相同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并提升效率。大城市是创新和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大量新的企业。大城市有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所以能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世界第一的市场规模和人才规模。然而,要把这样的人口规模优势发挥出来,就必须把大城市建设成为规模最大、环境优良、交通便利,并且有充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人才聚集地,让更多年轻人到大城市去生活和创业。
到那时,这些城市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将会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心。
关于作者:梁建章,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
黄文政,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讲师、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助理教授、纽约千禧年对冲基金策略师。现为北京某金融公司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财新网人口问题专栏作家、人文经济学会特邀研究员。
本文摘编自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转载请联系微信:DoctorData
推荐语:人口领域专家梁建章博士全新力作!深入探究人口与创新及经济的关系,剖析各国人口创新力的优势、劣势、政策机会和陷阱,聚焦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划重点👇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PPT | 读书 | 书单 | 硬核 | 干货|讲明白|神操作
大数据 | 云计算 | 数据库 | Python | 爬虫 | 可视化
AI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NLP
5G|中台 | 用户画像1024 | 数学 | 算法 数字孪生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