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王延铁所长毕业于2000年,也就需要拿那个时代的西安铁一中情况以及北大招生政策来做分析,而不是与现在的比。
  通过关键词检索,在维普网上找到了一篇来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的《西安铁一中简介》,这个时间点正好在王延铁所长毕业前:
  http://www.cqvip.com/QK/85439X/199903/1004431599.html
  在此特别致敬下维普网,疫情之下,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维普网(www.cqvip.com)在疫情防控期间免费向读者开放学术论文的下载权限。
  从简介中可以看到,西安铁一中在特长生培养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90%以上的高中应届特长生被保送或考入高等院校”。
  查询到《大学指南》2010年第8期的一篇报道《艺术特长生上北大,最多可降150分》,虽然和2000年相隔十年,但由国家对于高考制度逐渐规范严格的趋势来看,仍可做参考。如有更有说服力的信源,欢迎补充:
  http://www.cqvip.com/QK/61503A/201008/34772853.html
  文中同时提到,“想要获得北大艺术特长生身份也很难,北大招收的艺术特长生都要进行专业测试和文科课程测试”,这点没有异议。走正规的艺术特长生途径的确是如此。
  借此也再一次为艺术特长生正名,这条路线是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的,羡慕,不嫉妒,更没有恨。
  并且,我们一般人鄙视的是那些戴威之流以特长生为幌子的关系生,相信真正的特长生会同样甚至更加愤恨这种污了整个特长生群体名声的吧。
  另外,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舒红兵院士的百度百科页面没有是开放编辑状态,而王延轶所长的是锁定状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8%92%E7%BA%A2%E5%85%B5/739782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BB%B6%E8%BD%B6/8853772
  百度给出的锁王延轶定原因有三种:
  该词条内容可能存在争议,在争论双方讨论出结果前,词条会处于锁定状态;
  该词条内容由百科邀请专业人士提供(如“艾滋病”),为了保护内容的严谨和完整而处于锁定状态。
  该词条内容质量较为完善,为保护词条内容及排版完整而处于锁定状态。
  具体符合哪个原因,我并不能确认。
  另外注意到,王延轶百度百科显示的外文名叫做:Yan-Yi Wang,不是Tie也不是Iron。
  从百度百科可以看到唯一代表成果是:
2014年10月8日,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院士研究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生周倩为第一作者,舒红兵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延轶为通讯作者。

  该内容引用于武汉大学官网新闻(下方可匿名评论):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41873.htm
  根据题目《The ER-Associated Protein ZDHHC1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DNA Virus-Triggered,MITA/STING-Dependent Innate Immune Signaling》在Cell Press查到该论文: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pdf/S1931-3128(14)00339-4.pdf
  让我读懂院士和所长的学术论文,显然是超纲了。我只能从中确认Hong-Bing Shu和Yan-Yi Wang是他们的外文名,以及在作者列表里是放在最后压轴的。
  而至于二位相识相知相爱的时间点,可以从二位的百度百科履历中穿插着看。
  以王延轶为主线,以年份为单位,总结下来就是:
  2000-2004: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舒红兵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2004-2005: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硕士(舒红兵时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副教授)
  2006-2010: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讲师(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2007-2010: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2010-201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2012-: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舒红兵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14-2015: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5-2018: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
  2018-: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
  在舒红兵院士的人物事迹里特别写道,2005年的随后不久,动员在美国读博士的妻子提前回国。如果这个妻子正式王延轶的话,王延轶在2006年6月份才硕士毕业,这个随后的“不久”还是有点久的。
  有线索称:
在PubMed上共找到52篇论文,其中14篇不是 王延轶她本人的仅是同名(Wang YY)。其余38篇论文中,26篇是跟舒红兵院士合作的;其余12篇 王延轶独立论文中,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有2篇作为非第一作者非通讯作者打酱油。
  上面提到的PubMed,按照百度的解释:是一个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并且免费搜寻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Wang+Yanyi
  正发愁如何逐一核实时,找到了另一线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官网上有博导王延轶的介绍:
  http://people.ucas.edu.cn/~0019716
  其中列出了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注意到,第19篇和第23篇分别是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于2010年和2004年的。标题为《WDR5 is essential for assembly of the VISA-associated signaling complex and virus-triggered IRF3 and NF- B activation》和《A20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TLR3- and Sendai virus-induced activation of NF-kappaB and ISRE and IFN-beta promoter》。看来前面所称的“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是有误的?
  找到了该文的原文: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107/2/815.full.pdf

  回过头来,再找一下王延轶曾经的博士论文。搜索到该论文曾被评为湖北省2012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标题为《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http://hbxw.e21.cn/content.php?id=1053
  知网上可以精准搜索到此篇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6-2010167167.htm

  知网在疫情期间亦可免费下载此论文,使用CAJViewer浏览。在此一并致敬知网。
  博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如下:
  对比《WDR5 is essential for assembly of the VISA-associated signaling complex and virus-triggered IRF3 and NF- B activation》一文的摘要,怎么品都不相同。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DR5 is essential in assembling a virus-induced VISA-associated complex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irus-triggered induction of type I IFNs.
  知乎上一位工学博士Fay提供了该博士学位论文结构的解读(已逐页确认):
第一章 研究背景(P1-P53),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P54-P61),第三章 研究工作(P62-P81),也即是说王延轶博士展示和论述的研究体系仅仅是一个实验19页内容(最后一页为研究总结和展望)。
  参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313350?s_r=0

  论文中提到:
感谢舒红兵教授。感谢舒老师在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指导,感谢舒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
  感兴趣的可以下载后去做下查重。毕竟有双科学院院士指导,专业度相信还是应该足够的。
  至于还有读者提到,说我光能证明王延铁与王延轶是同人,根本不算什么能耐,能找出王延轶和王延河的关系,才算能耐。
  真的,可能让这位读者失望了,我庶竭驽钝,也仅仅找出了这么一个基于天眼查查询结果得到的图。里面并证明不了什么,更谈不上什么关系。如同找到我小姨子公司门卫的女婿的同班同学的舅舅是谁谁谁一样地不靠谱。更不能证明喝了双黄连口服液就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好了,就这样先。再次向原本无意冒犯的真·艺术特长生群体无条件道歉。
  一些其他相关信息,因为是读者留言表述,也是仅供参考。
 结论:王延轶博导的签名真好看。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媒体炒的最红的事件是“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篇论文发表的领头人是这位号称“中国居里夫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80后年轻所长、正厅级干部、研究科学家王延轶。
为 80 后的王延轶进入武毒所仅花了六七年时间,就一路从学科组长晋升(中间经历了所长助理、助理所长、副所长)到正厅级的所长,相当于跳过了上述的规定中的“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
另外,在武毒所 60 多年的发展中,所长的职位都是颇有威望的科学家和学者。王延轶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 SCI 论文近 30 篇。不过,在一些较为重要的论文中,有不少都署名在其丈夫舒红兵之后。

王延轶学术水平如何?

不可否认的是,王所长的学术生涯从始至终一直和舒院士紧紧的捆绑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
1) 学术伉俪,强强联合,互相成就,内心坦荡荡,无需避嫌,无畏流言蜚语;
2) 强者不遗余力地扶植弱者,夫妻情深,爱的供养。
至于是哪一种,提供一些信息给大家斟酌斟酌。
以下我们从一个学者职业生涯的三个重要阶段,来看看王所长的成长轨迹。(由于涉及一些其他作者,我就不写中文名了,不想直接伤及无辜)
1. 从博士期间看其学术潜力
拜读了王所长的博士论文之后,虽然背景介绍占了一半还多的篇幅,虽然论文结构简单到只有三个部分,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的注意力放在最后的“作者简历”。这里列举了王所长博士毕业之前取得的学术成就。
第一篇,也是王所长博士期间唯一的文章:
看到原文之后,我觉得没什么好八的了,毕竟王所长一作,导师舒院士通信,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不轻易间看到致谢的时候,我蒙圈了,因为舒院士并非王所长的导师,而王所长的博士导师是Po Tien院士(倒数第二作者)然后我才去看了一眼论文的封面,导师确实写着Po Tien教授~~~博士论文,自己的导师挂不上通信。这种操作,反正我没见过。培养一个博士,要花不少经费的,Tien院士实在是洒脱。
第二篇,这是王所长在美国读硕士期间发表的:
看到原文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王所长和Lianyun Li是共同一作。我费了点劲查到了Lianyun Li的主页,发现她的CV里写着“2000-2005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彼时舒院士正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0-2004)。为什么我对这个共同一作感兴趣呢,看看王所长的第三篇论文。
第三篇,这也是王所长在美国读硕士期间发表的:
又是一篇共同一作!这篇王所长在博士论文里标出来了,可是第二篇却没有标哇,这让另一个作者情何以堪。莫非王所长默认第一作者才是最重要的一作?那我也费了点劲,查了查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Liang-Guo Xu,发现他的CV写着2000年-2005年正好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做博士后。没错,同一个课题组。嗯。
所以,从以上三篇文章,可以得到一些信息:
1) 王所长的前期并没有表现出非常特殊的学术潜力。从硕士到博士期间,在院士导师的倾力栽培下,独立一作的文章只有一篇,算不上突出。实际上舒院士手底下很多博士都发过高水平的文章。
2) 舒院士是王所长科研之路的领路人。王在科研生涯起步阶段,没有展现出太多过人的天赋。甚至可以说其在硕士期间没有独立执行科研工作的能力(所有文章都需要另一名第一作者的协作和帮助)。是舒院士把自己的资源给了王所长,把她从一个科研小白,变成了一个优博获得者。
2. 从过渡期看其独立科研能力
这个时期是指王所长从博士毕业到成为研究员的阶段(2010-2012年)。一般的博士刚毕业那几年出成绩比较难,尤其是高校青椒,不仅有教学等方面的任务,学术上离开了导师的资源,手下又没有学生,更没有机会组建课题组,基本上只能靠自己单干。很多人是延续博士期间的一些工作,慢慢独立出自己的方向。否则师徒二人的工作高度重复,会变成直接的竞争对手。
不过王所长不存在这种疑虑,因为她毕业之后,一直和舒院士保持着高度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段时间,王所长的论文如下,无一例外,全都是夫妻俩的共同通讯:
从这段期间的文章来看,王所长还是需要依靠舒院士的帮扶,前者的独立研究能力似乎也未能很好的体现。
3. 从成为PI之后看其学术成就
虽然王所长博士毕业的最初两年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人员,但是她和舒院士属于同一单位,共用学生和资源,共挂通信也情有可原。那么当王所长2012年从武汉大学调到病毒所以后,她就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这个动作标志着她成为了一个PI。一般来说,一个研究员成为了课题组的大老板之后,意味着其完全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包括人员独立、资金独立和课题独立。
那么来看看王所长的课题组:分子免疫学学科组 http://159.226.126.127:8082/web/48003/home
王所长获得博士学位后,2年不到,就成立了课题组,成为了PI,实在厉害。王所长的课题组每年也有几篇不错的论文产出,基本上一作都是学生和其他副研究员。
再来看看课题组成员:
副研究员:Ran Yong、Yang Yan、Luo Weiwei、Fu Yuzhi。
Ran Yong:2013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毕业,导师舒红兵。
Yang Yan:2012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毕业(未查到导师是谁)。
Luo Weiwei:2016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毕业,导师舒红兵。
Fu Yuzhi:2017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毕业,导师舒红兵。
这些得力干将无一例外,全都是“近亲”,师弟师妹紧紧团结在师姐周围。一个课题组,学缘结构如此单一,我只能推测出三种可能的原因:
1)课题组无吸引力,吸引不了外界人员。
2)学科垄断,排挤外界人员。
3)方向为国内独苗,仅有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才能培育出相关人才。
来源:知乎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313350/answer/1008987528
双黄连事件
她于2020年1月31日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向媒体提供《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文,并称为内容是准确无误的。文章发布后,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
多个网上平台的“双黄连口服液”遭遇哄抢,很快都已经售罄。随着这一消息的快速传播,相关质疑其有效性的声音也勃然而起。他们报导的一个单纯做的体外抑制病毒试验,证明双黃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连最基本的动物实验也没有做,更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任何一次人体治疗试验。他们在这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发现或发明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关键时刻,连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也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时,她的团队却出尽风头,提出 “双黄连口服液” 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误导了亿万中国人民,导致全国哄抢双黄连素口服液,由于严重缺货,民众又去哄抢过期的双黄莲蓉月饼,哄抢过程中又发生交叉感染,对全国人民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此,笔者要求王延轶所长必须象吉利德(Gilead Sciences)发表瑞德西韦(remdesivir)对新型冠状病毒临床治疗的申明一样,向全国人民发表一项申明,回答“双黄连口服液”能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
王延轶所长是一个留美研究科学家,也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又在武汉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有最基本的了解,王延轶所长必须要象吉利德一样展示瑞德西韦的结构,和病毒的相互作用,抑制病毒的机制等,向全国人民回答“双黄连口服液”抑制新冠状病毒的一些基本问题:
1. 你们做过新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临床试验吗?治疗组多少人?对照组多少人?
2. 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在哪里?用了哪些辅助治疗措施?能否证明是“双黄连口服液”在抑制病毒复制中发挥作用?
3. 你们的“双黄连素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是发生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是抑制复制还是杀灭活病毒?
4. 你们的“双黄连素口服液”治疗过程中是怎样测定治疗前后新型冠状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滴度变化的?
5. “双黄连素口服液”是怎样进细胞与病毒接触而抑制病毒复制的?或者直接与病毒接触而杀灭病毒的?“双黄连素口服液”与新型冠状病毒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构基础在哪里?
6. “双黄连素口服液” 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机制在哪里?
来源:知乎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792833
参考资料: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西安铁一中简介:
  http://www.cqvip.com/QK/85439X/199903/1004431599.html
  《大学指南》2010年第8期 艺术特长生上北大,最多可降150分:
  http://www.cqvip.com/QK/61503A/201008/34772853.html
  百度百科-舒红兵: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8%92%E7%BA%A2%E5%85%B5/7397820
  百度百科-王延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BB%B6%E8%BD%B6/8853772
  武汉大学官网新闻 Cell子刊发表舒红兵研究组最新成果: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41873.htm
  The ER-Associated Protein ZDHHC1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DNA Virus-Triggered,MITA/STING-Dependent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pdf/S1931-3128(14)00339-4.pdf
  A20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TLR3- and Sendai virus-induced activation of NF-kappaB and ISRE and IFN-beta promoter: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82712998.pdf
  PubMed上查询Wang Yanyi的论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Wang+Yanyi
  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王延轶:
  http://people.ucas.edu.cn/~0019716
  WDR5 is essential for assembly of the VISA-associated signaling complex and virus-triggered IRF3 and NF- B activation: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107/2/815.full.pdf
  湖北省2012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第14批):
  http://hbxw.e21.cn/content.php?id=1053
  知网-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6-2010167167.htm
  知乎上一位工学博士Fay对博士论文结构的解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313350?s_r=0
  武汉病毒所所长原来竟是北大艺术特长生?
  https://mp.weixin.qq.com/s/SYyNJ_feSw77JIBkrI7UhA
-END-
点个赞再走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