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46字 | 阅读预计:4分钟
-本期编辑:杜文睿 王鑫胜-

对很多人来说,最近一个月印度疫情的恶化速度放佛坐上了火箭。就在三月,印度还沉浸在“抗疫成功,疫情结束”的氛围中,人们纷纷摘下口罩走上街头,要么激情参与邦选,要么享受大壶节“聚众洗澡”的快乐。然而病毒不讲政治,三月下旬以来,印度日增病例数屡创新高,截止4月26日上午,已达到创记录的日增35万例。24小时不间断露天火葬场、停车场变火葬场、急求制氧机、医疗资源严重挤兑等现场照片在全世界的网络上疯转。
为什么这次疫情“海啸”来得如此突然?
这其实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南亚问题研究小组细扒此次印度疫情爆发原因发现,做国家和做人道理其实相似也相通。印度疫情中糟糕且奇葩的表现反复告诫我们:
一是“平时不要马马虎虎”,因为马虎虽然不会立刻出问题,但一定会变成定时炸弹,在关键时刻捅出大篓子,害人害己害单位。印度制氧机紧缺、医疗资源挤兑、疫苗接种效率低等问题都并非首次出现,但自去年9月印度疫情达到高峰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印度政府自认已“征服”疫情,放松管理,轻视病毒变异,对马哈拉施特拉邦二月出现疫情失控的提前预警也疏忽大意,最终量变引起质变,导致了疫情“海啸”的大篓子。
二是“不要小肚鸡肠找比自己优秀的人胡乱比较”,妒火中烧导致自己发挥失常、搞错工作重点不说,还毒化团体工作氛围。印度一直明里暗里与中国相比,搞“疫苗外交”,把“去中国化”做得风生水起,同时“拉帮结派”与“印太”小伙伴们联合制衡中国,将注意力过于放在中国上疏忽了疫情。超越中国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新冠肺炎病毒的“枝繁叶茂”在一个月内就实现了。
三是“有多大能耐发多大脾气”。如果你既不能“嫁祸于人”,又不能“找人顶包”,还不能“惩前毖后”,那最好尽快停止愤怒,因为无能的愤怒分文不值,反而自取其辱。
四是远亲不如近邻,紧急情势下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如果平常没有和邻居搞好关系,一旦出事需要求助,就只能在不能立刻解决问题的“塑料”远亲,与有能力立刻解决问题但“得罪太狠”的近邻之间纠结,死要面子活受罪。印度血清研究所负责人公开恳求美国放开疫苗生产原材料出口的限制,以帮助印度应对疫情,但昔日“关系紧密”的“印太”国家不约而同地“口惠而实不至”。反而是中国官方连续公开表态愿意对印度提供必要帮助与支持,于是印度政府陷入了“饿死”和“失节”哪个更重要的纠结中。
最后,“人家说你好,不一定真为了你好”,对表扬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照单全收一定会产生虚假自尊,不利于自省补过,导致自身能力长期低水平重复。从数据上看,2020年9月中旬,印度日增病例数量达到10万例的高峰后便急剧下降,最低时下降到仅8000多例,2021年2月9日还出现单日零死亡病例。这似乎表明,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更弱的印度反而能更好地控制疫情。于是,印度抗疫经验被赞为“发展中国家抗疫模版之一”,众多多边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咨询机构、评级机构也将“印度已控制疫情”作为既成事实。说得多了自己也信了,导致印度此后对疫情放松警惕,忽略自省。
一言以蔽之,政府做的不好,人民就遭殃。在此引用张文宏医生的一句话,印度疫情“海啸”高峰还尚未到来,但“如果在1918年大流感后的今天还走到这一步,则政府势必需要被人民问责”。
Indian people deserve a better government.
本期编辑:杜文睿 王鑫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