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275字 | 阅读预计:10分钟
-本期编辑:杜文睿 陈安澜-
导言
4月,印度迎来传播烈度、广度远超第一次的疫情“海啸”。面对极速恶化的疫情,莫迪政府被迫打破保持16年的“不接受外援传统“,开始寻求国际援助。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其疫情的严重恶化不仅影响印度本土,还会溢出影响周边地区。
本文试图通过观察印度二次疫情期间的动态,浅议疫情之下印度外交特点,疫情对印度外交造成的影响,及其未来需要面对的外部挑战。笔者认为,印度政府在求援对象的选择上体现出“追美、重俄、轻中”的大国外交特点,疫情没有成为中印关系转圜的契机,相反,印度依然坚定联合制华。第二波疫情的冲击不仅让印度失去了“疫苗外交”的重要抓手,更使印度从“世界药房”变成了“世界病房”,进而拖累了世界恢复速度。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和世界重心向“印度-太平洋”转移的背景下,身染重疫的印度能有多少资源投入外交战线以应对地区和国际变局,十分值得关注。
4月,印度疫情迎来二次高潮。一月之内,印度新增新冠感染人数高达600万。如此大规模的扩散速度,使印度医疗体系几近崩溃,医疗资源接近枯竭——疫苗、药品、氧气、床位无一不缺,印度政府不得不叫停疫苗与药品出口。2021年初,印度还自诩是“世界药房”,企图凭借“疫苗外交”对冲中国影响力,树立大国形象,此刻却不得不打破16年来的政策传统,对外寻求援助。此次疫情对印度外交造成何种影响,同样值得外界关注。
一、向谁求援有讲究,面子大于里子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惨剧发生后,时任总理曼莫汉·辛格表示,印度能够自主应对局势,但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接受外国帮助。这成为印度政府对待海外灾难援助的“政策分水岭”。这一政策出台后,印度政府在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2013年北阿肯德邦洪水、2014年克什米尔洪水、2018年喀拉拉邦洪灾等自然灾害后都拒绝了外国援助。但此刻,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天灾”和各级政府应对不力的“人祸”,印度政府不得不寻求国际援助。在对外援助的态度和选择上,印度显得十分“有趣”。从态度来看,表面上,印度或许认为这与自己作为新兴大国的形象不符,因此拒绝接受“国际救济”。有消息人士指出:“印度接受的物资“并非捐赠或援助”,印度官方没有向外国政府“呼吁求援”,而只是“发出采购邀约”。印度政府在拒绝“联合国援助”时表示:“印度不需要这样做,我们有相当健全的体系来处理该问题。”然而实际上,来自美国、欧盟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百万吨物资正源源不断输入印度,反而是因为印度政府自身调配能力低下,导致相关物资没有及时送达一线。
从对象来看,印度的立场性和倾向性则表露得更加明显。具体来说,求助美国、拥抱俄罗斯、淡化中国是当下印度对待援助最鲜明的态度。美印方面,自从印度二次疫情苗头初露,疫苗、药物出现短缺之时,印度民间就呼吁美国开放对印出口,援助印度抗疫。然而,美国最初的态度十分冷漠,始终表示“满足美国人民需求是最符合美国和世界利益的选择”。直到印度总理莫迪和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后,美国政府才表示支持印度抗疫。除反应迟钝外,美国援助还表现出“小桥流水、货不对版”的特点。尽管美国承诺提供多批次援助,但每批次不仅数量少,且很多是印度目前并不缺乏的医疗资源,如氧气钢瓶等,难以满足印度的迫切需求。俄印方面,此前,俄印之间因为“印太战略”、中印边境问题等立场不同关系出现波折。俄外长访问印度时,未得到印度总理莫迪的接见,待遇甚至赶不上前一天访印的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但当俄罗斯第一批支援物资抵印,印度总理莫迪立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通话,不仅对俄罗斯的帮助进行感谢,双方还达成建立俄印“2+2”对话机制的重要共识。俄罗斯的援助彻底扫去了俄印关系的上的乌云,成为了继美日澳后第四个同印度建立“2+2”对话机制的国家,两国关系由此得到修复和加固。
对比美俄,印度对中国的态势可谓差别明显。4月以来,从印度疫情逐渐失控开始,中国从上到下积极向印度释放善意,是最早向印度提出支持和帮助的国家之一,也是付诸实际行动最早的国家之一。4月,中国向印度提供了5000多台呼吸机、21569台制氧机、超过2148万个口罩和约3800吨药品。中国外交部不仅率先向印度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同时邀请印度参加中国-南亚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视频会议。但印度对此似乎并不领情,与印度民间积极向中国订购呼吸机等急需物资的态度不同。印度政府不仅没有参加中国倡议的视频会议,甚至对中国援助印度的意图进行了截然相反的曲解。印度前驻华大使班浩然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意在通过援助向印度表示:就国家实力而言,印度和中国并不在同一水平。印度甚至无法战胜这种流行病,甚至需要为此接受外部帮助。因此,请印度认清在亚洲和全球啄食顺序中的位置。”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斯里坎特·康达帕里(Srikanth Kondapalli)则表示:“中国是在40个国家承诺向印度提供援助之后,才做出了让步,向印度提供援助。”显然,从数量上看,中国提供的抗疫物资并不少于美俄,但是在印度政府和媒体的眼里,中国和美俄之间的分量完全不同,中国的善意并没有在印度媒体上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报道。
更值得的关注的是,尽管美国在对印疫情合作上反应迟钝,但美日印澳强化印太合作的步伐却并没有因为印度疫情而受到太多影响。美国国会近期批准对印出售6架P8-I海上侦察机,金额高达24.2亿美金,为美印关系史上第二大军售项目。据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表示,此次军售将通过加强美印战略关系,并改善主要防御伙伴的安全形势来维护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国贸易部长则在4月28日举行会议,正式启动“弹性供应链”倡议。三国部长同意每年举行定期会议审议倡议实施进展,并在适当时考虑扩大“弹性供应链”倡议成员国。汹涌的疫情没有成为改善中印关系的窗口,印度并没有迈过心理的那道坎,而是继续走在联合制华的老路上,尽管各国在抗疫合作的态度上已经明确体现出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重疫之下,印度外交去向何方?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地区大国,印度当下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应对国内汹涌的疫情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与民生问题。但是疫情的影响并不局限在一个国家,如何在深重的国内问题背景下消除疫情带来的影响,应对地区和全球局势变化,都值得印度谨慎思考。
对印度来说,首当其冲的是疫情对外交活动和计划的干扰。自从印度疫情复起,英国首相鲍里斯、日本首相菅直人都取消了访印计划。首脑会晤或许可以在其他多边场合进行,但是其规格、效果都难以同双边峰会相比。印度延迟了双方达成共识、签署协议的时间。可以借鉴的是,2019年印澳峰会因为澳大利亚国内大火而延迟,双方时隔数月后才于线上进行,提升双边关系、达成安全合作协议等重大进展也因此延迟。印日峰会则是自2019年因CAB法案造成印度东北部地区国内局势恶化后取消,此次眼看就要举行,又受到疫情干扰,只能选择延期或线上举行。英日首脑峰会虽然最终在线上举行,但印度失去了利用主场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开展“主场外交”,进一步做工作的机会。
除对印度外交工作的干扰外,从“世界药房”到“世界病房”身份的转变对印度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冲击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疫苗外交”失去抓手。疫情之前,印度凭借血清研究所的产能积极开展“疫苗外交”。在国内批准使用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印度向不丹、尼泊尔、孟加拉、缅甸、塞舌尔,斯里兰卡、巴林和巴西提供数百万支新冠疫苗。彼时,对印度来说,疫苗制造产业链相对完整,性价比较高,印度血清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长期生产各种疫苗,产能较为充足,性价比较高。据印度媒体当时分析,印度预计年内可生产36亿剂新冠疫苗,产能仅次于美国。通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印度可发挥科技软实力,弥合国际分歧,塑造国际领导力,提高其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利益相关者的国际形象,抵消中国长期以来对南亚周边的侵蚀,甚至可以与中国的“健康丝绸之路”正面竞争。但是疫情之下,印度疫苗产能不足,被迫停止出口,难以完成之前的商业订单和政府承诺,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疫苗接种速度。另一方面,身份转变挫伤印度对外形象。印度当前的病毒传播性极强,其影响力已不局限于印度境内。截至目前,仅有十余个国家对印度或断航,或发布旅行禁令。即便如此,这些断航国家中业已发现来自印度的变异病毒。同印度交流密切的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先后迎来疫情高峰,其中尼泊尔病例日增长量超过7000人,远超第一波疫情。一反一正,印度不仅难以担当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甚至可能造成国际疫情反复,拖累世界复苏。
最后,更值得思考的是,重疫之下,印度在外交战线能投入多少外交资源应对地区和国际大变局。要知道,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此时发生在南亚的唯一大事件。在北方,阿富汗问题逐渐突出。美国入侵阿富汗后,尽管缺乏物理边界,印度始终努力同阿富汗政府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在阿富汗维持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外交使团,并积极对阿提供援助。在阿富汗所有34省中,印度投资有水坝、学校、医院、诊所等400个项目,总金额超过30亿美元。2018年底开始,印度通过伊朗恰巴哈尔港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甚至在伊朗遭受美国制裁时依然如此。尽管印度在阿富汗民间有较大影响力,但在阿富汗和平进程问题上,印度影响力始终有限。由于同美国立场相近,和阿富汗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印度同巴基斯坦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简称“阿塔”)关系较为疏远。上述项目中的部分设施已遭到阿塔的攻击。美国的存在就像是为印度利益提供保护。今年年初,印度邀请阿富汗政府和北方联盟的前政要和领导人访印,积极介入阿富汗和平进程,支持美国和欧盟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批评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塔利班。然而美国总统已经宣布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印度在阿富汗的投资即将失去美国的保护。印度政府所支持的阿富汗政府上在军事力量上逊于阿塔,而印度自身同巴基斯坦支持的阿塔并未构建良好沟通渠道,美国撤军后印度能够继续在阿富汗投入多少资源,如何保持在阿富汗仅存的影响力,使其不成为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都印度政府深思。
在南方,“印太”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热捧的概念,世界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地中海地区向印度-太平洋地区发生根本性的转移。美日印澳(QUAD)合作持续推进。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已陆续出台“印太战略”官方文件。4月19日,欧盟外长理事会发布《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详细阐述欧盟参与印太地区事务的背景、考量、路径及愿景,突出强调强化印太地区务实合作和军力扩张。印太地区的玩家越来越多,海上力量逐渐增加,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世界重心向印太转移的趋势化作发展机遇,既考验印度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也考验印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整体国家实力。从目前来看,印度的疫情不仅给了踌躇满志的美日印澳四国疫苗合作一记重锤,大大延缓了四国合作生产疫苗,试水产业合作,重塑国际产业链的速度,更暴露出印度在制度、政策等层面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面对新老大国不断涌入印太区域的现状,身染重疫的印度能够拿出多少资源进行协调应对,是当下印度政府需要好好面对的重大命题。未来,印度是在印太地区作为支点,抓住发展机遇,还是错过机遇,被国际大势边缘化?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印度需要仔细思考的根本问题。印度疫情不单是印度一国之事,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区和国际影响,过去一年的种种已然证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疫情面前独善其身。印度需要国际各方协助,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康复。但首先,合作抗疫需要印度自身采取积极态度,对内积极协调各方,调配物资,对外保持开放心态,不把外界援助的善意划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否则,面对快速变化的地区和国际局势,印度需要面对的就不是“搭错车”的问题,而可能是“错过车”的问题。
本文作者王思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研究实习员
本期编辑:杜文睿 陈安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