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数学家在民间
敬请扫描👇关注我们的备用号《职业数学家的休闲时光》!
备用号已开设数学题专栏,每一期将精心挑选一道数学题,涉及几何,代数,逻辑,拓扑,概率,数论,逻辑等所有数学领域。
一,
前两天,一个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标题为《6岁前,我们刷完了1-6年级数学!》的文章,吸引了很多家长的眼球。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对从事物理相关工作的父母,标准的理工科出身,夫妻俩配合,利用人教版数学教材,学而思秘籍,新加坡奥数等教材,从四岁开始学习,“在儿子满六周岁前,带他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知识。”
文章两夫妻宣称他们的孩子只是普通小孩,不是天才。认为他们小孩
能在六岁前刷完六年级数学,完全是因为平常心+坚持,和智商没太大关系。是个娃,只要愿意,应该都能顺利完成。
二,

其实我也相信这句话,普通的孩子,只要有老师适当引导,再加上坚持,做到“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如果家长没有辅导的水平,只要肯花钱,重金请个专业老师专门训练,再想办法让孩子坚持,也差不多能达到这个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认为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
当然他的观点可能有点极端,不过在教育心理学看来,“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实在不是什么新奇事。
三,

真正的问题是,这种“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的超前学习行为,
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为了让孩子更自信?
我发现现在许多家长很难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所以这种宣扬普通孩子可以“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 的文章很受家长追捧。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 的小孩,上小学后会在数学课堂表现的非常突出,成绩总是满分,给老师和同学的印象是不论老师教他什么,他好像早就会了。成绩突出,老师喜爱,同学崇拜,所有这一切都会为他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自信,成为一个超级神童,大学霸。
如果能够如法炮制出这样一个学霸孩子,自然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四,

但是,如果只看到这些,未免太鼠目寸光了!
数学这门课程和其他语文,英语等人文课程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中学的初等数学到大学的高等数学,每次数学课的升学转换都是难度的大跨越!那些六岁前,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 的普通小孩,固然能在小学课堂上优胜其他学生,但这种优胜不是数学天赋和才华的优胜,仅仅是因为你提前学习了。其他学生,尤其是有些数学天赋的学生,他们赶上你,和你再次站到同一个起跑线,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当你的自信和数学天赋才华不匹配时,上中学或上大学后,之前的超级神童,大学霸,很可能就会“泯然众人矣”。但对于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这种巨大的落差很可能让之前的自信彻底土崩瓦解,反而变的不自信了。我相信不少奥数奖牌得主上大学后都会有这种经历,因为初等数学的奥数玩得再好也不能保证你能胜任高等数学的学习和研究。
五,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6岁前,我们刷完了1-6年级数学!》文章中传授的经验,大多都是停留在解题的层面。
如果说数学的解题技巧可以提前灌输,那么数学思想的汲取往往要跟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人文学科的学习齐头并进,因为数学思想和生活经验(特别是物理经验,和算数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人文思想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学0这个数字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0表示什么都没有,任何数加0都不变。” 这样教也可以让他们继续学下去。但是孩子可能会问:
“0表示什么都没有,那怎么还会有个0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的,对学前的孩子,更不好回答,因为数学史上,0这个数字的引入,是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如果说之前小孩学的数学符号都有实在的意义,那么这个新的数学符号甚至可以表示空无的,什么都没有,这其实已经是一种认知层次的抽象提升。这种抽象升,毫无疑问必须以现实事物的经验认知为基础,而四岁的学前儿童他如何达到这种抽象升?0只是一二年级的知识,后面这种类似的例子更多了,比如无限小数,圆周率甚至已经包含了极限的思想
所以对于学期儿童而言,如何向他们有效地传递数学思想才是个大考验,不仅仅考验这两位理工科家长,也考验着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数学思想的传递,只教解题方法和技巧,那这样的数学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六,

最后,我再谈谈这两位理工科家长所说的“坚持”的问题,他们的秘诀就是平常心+坚持。大人平常心还算容易,要小孩子坚持才是最难的。四五六岁的正常孩子,如果可以自己选择的话,肯定是去玩而不是接受如此超前的数学教育。换句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没有学教科书数学的内在动力!
我不知道两位家长是如何让孩子坚持下来的,他们通篇在谈用什么教材,什么进度,怎么辅导。但是如果小孩子要去玩,不想学了,他们是怎么把孩子拴住的,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但这些在文章中都是一笔带过。
目前的各种课外培训班,比如书法,围棋等,都有设立积分制度,小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挣到积分,再拿积分换各种玩具,而这些玩具就摆在培训机构的大厅,很容易吸引孩子。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直有效的导引方式,也确实可以为孩子学习提供动力。
但是

这种方法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种动力都是外在动力,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是靠外在的刺激。我实在不知道两位理工科家长的“坚持”是靠什么做到的。总之,让一个在本来该疯玩的年龄的孩子每天花许多时间接受系统的数学训练,你觉得他有多大的可能会喜欢上数学?
七,
有个匈牙利数学家叫冯·诺依曼(von Neumann),六岁时他能心算做八位数除法,八岁时就掌握了微积分,这可是大学生才学的高等数学。
另一位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厄多斯(Paul Erdos),四岁,还不会写数字的时候,就已经会乘法了。六岁的时候就独立发现负数,那时候他告诉母亲:"你如果把100减去250,会得到比零小150的数。"
像这样的孩子,他要学数学,你拦都拦不住!
但是,如果你家的孩子只是普通孩子,还是让他快快乐乐地渡过童年吧,
真没必要折腾孩子!

近期热门文章:
内容为【职业数学家在民间】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加微信fengyun_19备注转载」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