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附文:“陶瓷店里抓老鼠”——精细防控的“上海样本”
附时评:防疫就要善于“陶瓷店里抓老鼠”
  • 做到“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更需要一份担当。一些地方的防疫政策简单粗暴,甚至“一刀切”,实质上是一种懒政,与部分领导干部缺少担当有关。合理确定防疫等级、制定防疫政策,也是有担当的表现。
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周琳、仇逸
  7天时间,16例本土病例,27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此轮上海疫情控制住了。没有封城,没有搞全员筛查,没有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有的是隔离时可以带上宠物,流调信息只有轨迹不提人,流动早餐车为封闭小区服务……
  市民平静生活背后首先是另一群人的负重前行:迅速锁定场所、病例,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一般接触人员,落实分层次的闭环管理措施等。超过31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始终尽可能跑在病毒前面。
政府决策与市民配合之间的默契和尊重,也是守好这座城的关键。以带宠物隔离为例,上海没有出什么规定、下什么文件,而是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可以”。用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的话说,就是决策时心里首先想到的是“人之常情”。
  这种平等协商、柔性管理的理念,一直代表着上海疫情防控的“腔调”。在一度被封锁隔离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门口,一位男士要求进去。经过了多轮检查登记,他居然真就进去了。他有他需要守护的家人,防疫人员则坚持严格管理、以人为本。
  在上海,有一个说法叫拿捏好防疫节奏:对内,流调队伍像破案一样,通宵寻找源头;对外,尽量不要过多打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城市应该有的温度和精神源泉。
附文
“陶瓷店里抓老鼠”——精细防控的“上海样本”
来源丨新华社
文字丨仇逸、龚雯、袁全
视频丨吴霞、何欣荣、史依灵、袁全、王翔
  1月28日一早,这样一条消息出现在很多上海人的手机屏幕上:27日0时至24时,上海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既感到欣慰,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此前,从1月20日到27日,上海累计出现16例本土确诊病例。
  27日,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传出消息:总的来看,上海的疫情控制住了,对下一步的处置工作很有信心。截至当时,上海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进行全员筛查。
  时光回溯,有惊心动魄、彻夜难眠,更有精细管理、柔性管理和人性关怀。
  上海在这次疫情应对中的特点之一就是主动发现,16例本土确诊病例都是主动发现的。
  根据2020年11月上海市防控办发布的相关方案,全市医疗行业要对内部所有人员按照可能暴露的风险等级实行全员核酸检测。主动发现机制立功,否则病毒在人群中继续潜伏、扩散,防控难度将大增。
  20日,接到电话的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匆匆赶到徐汇区疾控中心,那一夜,包括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疾控人员和他在内的许多专家都彻夜未眠。
  张文宏说,晚一刻,就多一条需要追踪的线,而早一刻,就能掌握防控的主动权。
  在疾控“大白”不分昼夜地与病毒赛跑下,传播链逐渐浮出水面。27日,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现有的16例确诊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除了上述3例,之后13例病例均在闭环管理人群中发现。
防控怎样快、准、细?近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10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要打电话给近180名被隔离的居民,了解到有接触情况后将人员信息及联系方式记录下来。
  目前,上海拥有超过31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发热门诊增加至122家,留观床位总数达到1100余张,92家发热门诊配置专属CT,均配备核酸检测设备;按照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做好防护用品、检测试剂、救治设备等防控救治物资储备……
  这一次,上海“只提地点不提人”流调报告受到关注和肯定。事实上,上海这次交出的“作业”之所以能受到社会关注和网友点赞,就在于它不仅高效,更有温度,在更加注重防控的基础上,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在原本的轨道上有序前行:
  ——上海市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出现确诊病例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后,区里组织居民入住宾馆集中封闭管理,宠物犬可以跟随主人登上防疫隔离巴士车,没有一个“毛孩子”被落下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临江新村(一、二村)居委会及时排摸,安排志愿者负责独居老人一日三餐、悉心照料,及时配送特殊药品到身患癌症的居民家里;在黄浦区贵西小区的封闭隔离线外,流动早餐车以无接触销售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健康营养早餐……
  ——25日晚,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布情况通报,在开展全院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个别样本不合格。院方提供免费的盒饭和酸奶、为停车场留守家属送去棉被……面对突然的封闭,院方想方设法满足病患和家属需求,“暖心而周全”,一位孕妇这样描述。26日凌晨,院方发布检测结果复核均为阴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区)实施闭环管理、暂停门诊服务后,医院管理细致入微。比如,肿瘤医院通过ICU“云探视”架起患者和家属互通之桥,依托“帮帮热线”电话平台疏导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仁济医院24日开始恢复针对患者的快递运送
  ——从21日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密集召开,无论是权威部门及时公开的正面辟谣,还是院士专家“手把手”教大家个人防护,都为守护上海传递着信心和安心。
严格防控不代表要“一刀切”“一窝端”,上海只封闭了3个发现确诊病例的小区和1个酒店,并及时充分保障市民生活物资;不涉及疫情的医院照常开门接诊,且主动优化流程,加快就诊速度,为患者提供便利;其他公共场所加强了戴口罩、查验健康码、测体温等举措,尽量不给市民添过多麻烦。
  24日凌晨,张文宏在微博发文,用“陶瓷店里抓老鼠”描述上海的防疫工作,既要做到快速追踪,又能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陶瓷店里如何抓老鼠,考量的不仅是公共卫生系统的能力,更是一个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 1月21日,上海昭通路居民区外拉起了警戒线。新华社发(王陆杰摄)
时评
防疫就要善于“陶瓷店里抓老鼠”
来源丨新华每日电讯
文丨马晓媛
  最近,一篇题为《没封城也没搞全员检测,上海迅速控制住疫情值得各地学习》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此前,一些地方出现确诊病例后只封一栋楼、只封半个村的精细化防疫举措,同样受到不少网民肯定。网友积极点赞的背后,是群众对疫情防控更科学、更精准、更精细的期盼。
  防疫如大考,考验社会治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曾表示,上海的防疫工作一直是“陶瓷店里抓老鼠”,“我们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希望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在疫情防控方面,上海等一些城市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与新冠病毒较量一年后,我国其实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疫情防控思路。无论是防疫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经过了充分的防疫科普与防疫训练。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防疫要求,努力做到依法、科学、精准,完全可以从容而有序地应对当前的散发疫情。
  “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能获得众多网民点赞,根源于它所体现的“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理念。在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如果一个地方的防疫政策擅自“加码”,除了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还势必给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众多行业带来冲击,从而影响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收入。
  但不容否认的是,在防疫这场大考中,有的地方考出了高分,有的地方却表现平平,甚至收获了群众的“差评”。比如,有的地方出现确诊病例就随意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有的地方出现零星病例就草率“封村”“封城”,还有的地方在物资供应方面缺少科学统筹,导致部分群众“断粮断药”……
  如果片面理解“严格防疫”的内涵,遇上疫情动辄一封了之,显然过于简单粗暴,也会产生不少副作用。要想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做好“两统筹”,就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善用“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
  做到“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需要有专业支撑。如何主动发现感染者、如何科学流调、如何锁定隔离对象、如何确定管控范围,疫情防控的每一环,都有赖于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判断。
  专业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前提,也是避免手忙脚乱和随意“加码”的资本。但是,个别地方官员在尊重专业、尊重科学上仍有欠缺,一些地方的卫生、疾控人员专业化能力仍显不足,要及时补上短板。
做到“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更需要一份担当。一些地方的防疫政策简单粗暴,甚至“一刀切”,实质上是一种懒政,与部分领导干部缺少担当有关。合理确定防疫等级、制定防疫政策,也是有担当的表现。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两项工作同时扛在肩上、放在心中,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支持,赢得这两场战役的胜利。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