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查留学| 专注美本TOP30规划&申请
不想当茶农的庄子粉丝不是好的戏剧导演!
有一个跨戏剧、辩论、写作的斜杠青年,是老子和庄子的铁杆粉丝、却梦想当茶农,他的文书收到了招生官发邮件表扬,这样的学神到底是如何用独特的魅力和实力征服芝大的呢,搬好小板凳,听我娓娓道来!
Watt档案
关键词:逆袭学神、招生官赞誉再三的文书实力
国内国际学校IB体系学生
收获了2021Fall芝加哥大学ED录取offer
SAT:1500+
托福:110+
Q:疫情之下,为什么还坚定选择前往美国留学?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大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研究水平与学术交流机会吧。尽管近些年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但美国大学在大多数研究领域上仍旧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
近些年来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与由一系列民权运动所暴露出的社会结构性弊病,也的确对我最初的留美想法有所影响。
去年春天,受到中美关系、新冠疫情、种族歧视、社会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对留美的决心曾一度有所消退,也曾考虑过申请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或中国香港的大学。
但是后来一方面受到家人的鼓舞与支持,增强了自己的信念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去美国本质上还是去求学的,在美国大学这一整体智识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社群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也是相对有限的。
因此,这些因素虽然让我最初的心态产生了一定细微的变化,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打退我赴美留学的决心。
Q:有没有考虑过DIY?后来为什么选择了找中介?对留学中介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哪些?
A: 
考虑过。
一方面我对个人的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与创意写作方面。我相信即使不依靠额外的助力,我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申请所需的一系列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想对自己的申请资料的整理与文书的表达有一个最终的主导权。
先前有从不少周边同学那里了解到,很多机构的老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夺走”学生的创作权,全权为学生打造申请形象,从而剥离学生在申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不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行为,因为学生最终呈现的申请形象成为了一个“他者”,一种手段,一个浮夸造作的“文学形象”。
在此过程中,真实的学生主体与申请材料中所被构建的学生形象常常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学生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虚假的“镜像”前被不断地抑制甚至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经历没有十足的把握,更不用提深刻的、经验性的反思。他们的故事本质是被人偷走了,打碎了,然后以一种流水作业般熟练的手法重新叙述出来,脱模,修饰,抛光,装裱,最终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存在侵入本体。
而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却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这种深深的无力与失落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无依感)会弥散在整个申请季。
因此,如果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掌控个人的申请资料,而是以一种很消极被动的心态任自己过往的经历被中介机构肆意地剪裁、拼贴与涂抹,我觉得倒不如选择DIY,以一种更加真诚与灵活的姿态去面对申请。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老查留学这里并没有遭遇这样的问题。除了拥有绝对的创作自由之外,我最终选择老查留学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点,与其它一些在我校颇受欢迎的大机构比起来,我个人认为老查留学是一个较小的机构,因此能够提供到更加私人化的服务。
此处可以比对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与文理学院。研究性大学虽然教育资源多,大佬云集,但是 “名教授” 不等同于 “名师”:很多教授整天忙着做研究发论文,无心顾及教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自然就下来了。
相比之下,小型的文理学院师生比会较低,教学主要以小班课为主,学生和教授交流、互动与合作的机会较多。
老查留学就给了我一种非常“文理学院”式的体验。申请期间,除了老查老师之外还有三位老师全程为我提供悉心的指导与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感觉同老师交流、反映问题与想法的渠道会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让我最真实的声音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第二点,我个人感觉我参加的活动与竞赛稍许有些杂乱,个人特色不是非常突出,因此需要有“高人”再帮忙提点一下,把背景再“拎”出来一些。
因为我自己和家长对于美国高校所追求的学生气质与能力都不甚了解,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像老查团队这样专业而负责的老师,挖掘出我深层次的一些个人特质,找到一条可以把我方方面面的特长都能够串联到一起的线索。
第三点,我个人在准备申请资料,尤其是写文书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浪荡艺术家”(Bohemian)的模式:灵感井喷时,两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出一篇主文书;缺乏灵感的时候可能一周都想不出一个新点子。
同时,我在文书写作上又会很追求完美主义,不写出我认为当下以我的能力能够写出最好的文书之前我是绝不会同其他人分享的。
这种极端的苟求导致很多文书只写了一小半就放弃了,甚至很多点子还没落实到笔下就已经在我的内心里被否决了。当这两个问题堆在一起时,我的文书出产率会非常不稳定,因此我需要有一个外部的“监督者”,及时地安排并督促我去完成各阶段的工作,同时鼓励我放下对于一惯追求“完美”的执念。
后来我也的确惊喜地发现,申请中所谓的完美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一种目的性的牵引;完美是一个过程。
Q:之前有没有明确的目标院校?如果有,可以谈谈为什么对TA情有独钟吗?
A: 
十年级暑假参加过康奈尔大学的学分夏校,个人很喜欢康奈尔,但我爸似乎比我更喜欢,还没进入申请季之前就天天给我发有关于康奈尔的各类资讯,比康奈尔招生办还要积极。或许是这样的“正向暗示”太多了,物极必反,我对康大反而不是那么感兴趣了。
十一年级的暑假开始择校,一开始只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想要去冲前二十的大U或前十的文理,没有对哪所特定的学校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
记忆中是有一次和好友聊天,谈到想申请哪几所学校,他极力推荐去冲下芝大,说芝大完美契合了我“老博士”的气质。
怀着好奇与期待,我登上了芝大官网和一些其它的学校评估网站,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真的很喜欢这所学校。后来在写附加文书why uchicago开始进一步深入了解芝大的时候,这种“匹配感”就更强了,也让我产生了一种“非芝大不可”(UChicago, or it’s not valid)的情绪,所以最终也是直接把芝大定为了自己早申请的院校。
在我心中,芝大可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一个 “异类” 的 “典范”, “典范” 的 “异类”。甚至后来确定RD选校都会暗自以芝大作为标杆,拿其它院校和芝大比对,在学风上越靠近芝大的就越喜欢。
喜欢芝大的原因很多,这里分享最主要的几个:
第一,芝大的学风比较保守。芝大自建校起便始终秉承着持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理念。学者们只需精钻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而无需过度考虑其研究结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引用先前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公众号看到的一篇文章中,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思达对于芝大的一段评述,“芝大不在乎什么政治正确,而是要培养非常纯粹的学者,做学问的目的就是做学问,做最好的学问,为人类知识进步作出原创性贡献…” 这种治学的专注、谨严与纯粹是令我敬佩的。
第二是芝大以基础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见长。基础学科如哲学、数学、物理;社科如经济学(赫赫有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社会学(全美第一个社会学系创建于此)在全美都是数一数二的优势学科。因为我个人想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更多的基础学科,在专业方向上又对研究的人的行为、决策与互动比较感兴趣,而芝大又是这两大领域交错的学术重镇,因此芝大的院系与专业设置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因素。
第三点是芝大独特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无论选择主修什么专业,芝大的学生需要花费近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学习由数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历史与艺术等科目组成的核心课程。
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通识教育,一是因为还没有确定专业,想借此机会探索不同的专业课程;二是我认为一个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还是尽量要做到全面发展的(well-rounded)。不同的学科之间是存在有紧密的联系的,是可以互为镜像去辅助、丰富、挑战我们对学科专业知识理解的。因此,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联系、对比与牵移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而持有不同学科的工具、方法与视角,面对一个庞杂的问题时,我们的思路也会更加灵活且开阔。
最关键的是,我认为核心课程能够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诚然,术业有专攻是好的,但面对不断流变、充满新机遇与挑战的社会,我们需要掌握灵活的学习之“道”,而 非成为仅有固定用途的 “器。”
第四是芝加哥大学整体来说对于中国学生是比较友好的。相较于其他的常春藤院校,芝加哥大学每年在中国大陆招收学生是较多的。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更注重学术,“派对”与“兄弟/姐妹会”文化会淡一些。总而言之,芝大是一所较于其它美国顶尖大U与文理学院更加“去贵族化”的一所学校。
第五是芝大独特的校风。很多人会用诸如nerdy(书呆子), quirky(古怪的), bookworm(书虫) 等词去形容芝大人。芝大人的确很“学”,而且这种“学”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个人会很喜欢这种智力(Intellectual)的氛围,很享受这种思想碰撞、学术型的智力交流与对抗。
最后一点是因为芝加哥这所城市。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最大城市,城市规划做得非常好。同时,芝加哥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美国顶尖的管弦乐团、爵士乐队、艺术博物馆和剧院,艺术氛围浓厚,同时也是诸多名企的扎根之地,实业机会丰富,就业环境好。
芝加哥的整体治安环境的确比较堪优,但只要晚上不是独自一人在远离校区的街区晃荡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且芝加哥大学校园内部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到了冬天,白昼时间短,天气阴冷,零下二十多度,反正我是不想出校门了!
Q:申请过程中自己有没有一些改变或者成长?例如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发现了新的兴趣爱好之类?申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 
在我看来人生的“体验”是连续的,但“经验”(对体验的感知)却是离散的、碎片化的,是需要我们时常捡拾与整理的。
申请的过程中,尤其是文书的写作,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反思的机会,一个分析自我的过程:通过收集生活各种零碎的片段,找到(如果有的话)一条线或多条能够把这些片段串起来的线,以及这些线共处的面或相交的点。
当然,申请所需要做的事也不只是反思,其实也是作为一个“作家”或“艺术家”以过去的我为创作素材进行有机的整合与编排的过程。
这当然不是说要去虚构文书,而是说当我拥有充分的、已经加以归类的素材之后,应当要以什么视角、面向什么受众、采用什么形式与叙事风格去讲述我的故事?如何选材?如何把握节奏、设置悬念、刻画人物、展现关系?如何塑造张力、表现冲突?如何把抽象的事物平白化,或把平白的事情抽象化?如何把大事写小,或又以小见大?如果安排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体语格语态、句式句型句长?如何展现独特的写作风格?如何间接地借写作本身展示自我?如何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与抒情之间达成平衡…这些都是在文书创作中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选择了英语语言与文学高级课程(类似于传媒学与符号学)和戏剧的学生,我觉得写文书与我而言是一个相当有趣但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因为我需要去面对最复杂、最多变、最难以捉摸的文本 - 我自己 - 并尽可能全面且真实地把自我用一种最吸引人的方法呈现出来。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的文书,最精彩的内容往往还要搭配上最能够表现其特点的结构。
写文书就像在编排剧本或设计菜单。这个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的严谨,又需要艺术的大胆;既要有整体的协调,又要有内在的层次。
说得夸张一些,主文书就像是六百五十字的自传。想要在内、外形式上达成高度统一且尽可能地服务于同一个主题,的确是莫大的挑战。
Q:对顾问、文书老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A:
很多!这里分享几件。
第一是惊叹于查老师眼光之毒辣。记得第一次和老查老师一对一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谈了一个半小时。老查老师就我的个人特点、学术兴趣、课外活动、写作能力等方面做了全面而详尽的个性化分析与评估,并向我推荐了几个主要的申请方向。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斯坦福大学的符号系统专业(Symbolic System),我一读介绍,就感觉这个专业完全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心绪无比激动,感觉老查老师简直是我知音一般的存在!
此外,查老师推荐的还有芝大的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 哲学philosophy / 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这组神奇的搭配也正合我心意。
虽然最后考虑再三没有选择REA斯坦福,但老查老师在一开始对我大方向上精准的把控,为我接下来的申请工作平添了不少动力。
我认为老查老师看学生是非常准的。他在为学生提供申请建议的时候能够透过现象(爱好、学术兴趣、选课、成绩、活动等)看本质(这个学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点令我印象相当深刻。
第二是文书上大方向的指导。整个申请季我和老查老师的团队进行了不下三十次的线上沟通(这里只包括对于一些大问题的把控上,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通常靠微信聊天解决)。
有时候我的想法很细琐,表达也很含糊,但我可以感觉到老查老师一直在非常专注而耐心地倾听。他从来没有打断我的表述,也没有将他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强加给我,而是在每次听我讲完以后,对我的想法加以全面、专业、且留有余地的评述,并对我初步成型的观点加以引导。
这是我觉得学生与升学顾问应该达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关系:顾问予以学生适度的点拨与指引,将学生原来先前尚未展现完全的思想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文书创作中达到一种“绽放” (eudaimonic)的姿态。
因此,我真的十分庆幸老查老师没有一开始就帮定“死”人设,而是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还比较舒适的区域自由游走,不被框定、不被限制地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
例如,我记得我主文书一开始写的四版,全都是在讲我的学术兴趣与思考过程、或说我作为一个学生的形象。这些文书虽然各有其立意与亮点,但似乎都有些过于片面了,而且字里行间总是带着些snobbish和showing off的腔调在里面,感觉作为第三方的阅读体验并不舒适。
查老师便引导我去写一些关于我作为一个“人”的状态,我的感受、动机、思考、矛盾、斗争、成长与反思。顺着这个思路,我很快就找到了思路,以我的“江湖昵称”和我使用多年的大茶缸起笔,以“老”这个特征为线索,较为立体而丰满地描摹出我作为一个拥有着鲜明个性特点(与古怪癖好)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第三是对细节的把握。除了对于大局的把控之外,老查团队也在文书创作的细节予以了我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在芝加哥七选一的附加文书采用了原创题目。洋洋洒洒写完千把字之后,我发现尽管文章的结构很有新意,内容也充分彰显出了我的个性与特长,但是却始终不知道应该拟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经过和查老师的充分讨论,我最终构想出一个极富脑洞与发挥空间的题目,“如果你能够邀请一位古代圣贤来芝大作客讲座,你会邀请谁,讲座的主题是什么?”这个题目就很好地涵盖与对应了我先前所写的文书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有一次,在翻译《论语·为政》、《庄子·内篇·齐物论》里的几句名言时我感觉自己翻译出来的意思不太确切,语言也不够简洁华美,失去了原文所独具的文学性。我记得当时在群里询问老师应当如何翻译这几句话的时候已经将近凌晨了,但不到半个小时,马老师就帮我臻选了几部名家译本供我参考,教我受益匪浅。
此外,老查留学还和目前就读于顶级美国大学的英语母语学生进行长期合作。他们在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也予以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生动且有效。
Q:申请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意料之外的事?例如上传时系统崩溃、与父母意见不统一之类…
A: 
没有什么比我提交芝大早申请前一周更具有戏剧性的事了。
学校各科考试与paper轮番轰炸,IB计分项目提交,恰好又赶上戏剧课排练,临ED1截止日期只剩三天前还在几版主文书间反复横跳,最后又因为休息得不好导致失眠与感冒咳嗽…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焦虑与不安中度过了18岁生日。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中午我在食堂里吃饭时,一个人坐在角落,啃着鸡腿,想到提交申请前灾难性的种种,不由生发出一种“天要绝我”的感慨,眼泪哗啦啦地就淌下来了。
距离申请提交的最后两天,父母看完状态实在不佳,甚至都想要我放弃早申了。但最后我还是顶着重重压力,改出了一版最后让我、老师和父母都颇为满意的文书。可以说到了最后关头,我真的拿“命”在申请了!
看到Common Application 系统显示资料提交成功后飘落下的彩带,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睡觉。提交申请的那晚,我一沾床边儿就睡过去了。
当然,非常不推荐大家尝试这种高危行为,还是要尽早确定文书终稿,从容不迫地提申请材料,哈哈。
Q:有想过未来在什么行业发光发热吗?
A: 
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吧。
不过我是一个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挑战自我的人,进入到大学之后应该会有不少的观念与学术兴趣的的转变。
就目前而言,我对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各个分支(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计算机、数学、物理等)都挺感兴趣的,尤其是人工智能伦理、脑机接口、自然语言处理、符号系统识别等一些哲学、科技与社会学交织的前沿领域。
更宏观一些,对于公共政策研究也很感兴趣。希望进入大学之后能够展开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吧。
Q:新”的开始,你准备好了吗?有做过探校、学术规划、社交心理建设吗?
A: 
参加了网上探校,校园比想象中的要大些,导游介绍很详尽且私人化。
收到录取结果以后很快就加入了UChicago Class of 2025的Facebook和微信的学生群。群内大佬云集,日常聊天也挺“严肃”的,已经挺有学术研讨会的氛围了,跟我预想的氛围差不多,相信未来应该会有许多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
此外,还上了一节芝大的模范课,参加了几场关于住宿、社团活动、就业的研讨会,仔细翻读了芝大寄来的package里的insider’s guide,和几位学长姐聊过几次,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随着对学校了解的不断深入,我也惊喜地发现自己与芝大越来越匹配,对芝大的喜爱越来越深了!
学术方面的话希望利用暑假时间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系统地学习一门汇编语言、并尽可能地阅读芝大Great Books书单中的文史哲类的作品。
此外,感觉自己生活的能力比较堪优!财务管理、做饭、家务这一块有待提升,得尽快利用暑假时间好好学习一下。
Q:最后,有没有对老查留学的一些建议?或是给自己的升学之路做个ending~
A: 
纵观整个申学季,感觉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充满戏剧性的:贯穿始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层层递进的铺垫、紧张刺激的高潮与反转。
这场戏里有美好,也有艰辛;有收获、也有遗憾;有预想到的,但更多是没有排演过的意外,而这对导演、对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要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拆解成简单的,把形式的交还给内容的,把杂乱的还原成清晰的……
说得再大一些,这是一场排了十八年的大戏,而早申阶段的录取可以说是给这场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导演”,假使我能回到申请季的开端,甚至更早的过去,能够有机会对全剧剧情做出更大的调整,我觉得我都不会做出太大的改动,也很难想象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这场戏里有我大段的独白,但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对手戏。没有其他“演员”的付出,我作为这场大戏的“主角”的身份地位自然已无法得以体现。
因此,我要特别感谢老查留学的老师们,一路上予以我思想上的引导与启迪,资源上的整理与分析,写作上的督促与修改,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
感谢我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新的申请季马上就要开始了,预祝老查留学越办越好,祝各位同学业进步、心想事成,都能够录取自己心宜的院校!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就像一出戏。它是演不完,到不尽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尝试着酸甜苦辣,只有经历了这些,生活才有滋有味。
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就是最佳男主角。
想了解更多美本规划&申请,可以拨打电话4000-503-703、或添加微信小助手【laocha103】咨询。
 添加微信助手咨询 
如果你的目标院校是芝大,如果你是AP课程体系的学生,请至少提交3门或者更多的人文学科的AP考试成绩。
【老查留学】国际课程与升学系列讲座之【AP课程与美本规划和申请】5月29日即将重磅来袭,给学生&家长分享最全的AP选课及美本规划申请
干货满满的讲座内容,学生和家长们千万不能错过哦!
识别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留学申请必读
本文属【老查留学】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要转载请添加“laocha103”微信号申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