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君:
今天发一篇Huini大大写的长文,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留学行业为何事故频发?
  2. 申请者挑选留学机构时实际上在担心什
  3. 获得好结果的学生都有哪些共性?
  4. 好的结果,应该为申请者带来什么?
文章很长,但颇值得大家深思,在这里不多做点评。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文 | Huini

到今天为止,我独立开ZoomIn已经三年半了。
在这之前,我主要做过两份工作:第一份是记者。哥大新闻学院毕业后,我加入了纽约时报上海分社,运气很好,作为一个新人就随团队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第二份是留学顾问。2010年起,我开始兼职做留学顾问。我当时兼职的角色非常像今天流行的"mentor"式顾问:人在海外,远程帮助国内对于本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申请。后来全职加入了一个传统留学公司,从前台的市场销售,到后台的文书辅导,通通走了几轮。
到现在,我以兼职,员工,管理者的三种角色在留学行业工作了7年,在一线接待过上千留学家庭。期间,我不断用前专业调查记者的态度反复思考和研究过这个行业。面对留学行业鱼龙混杂,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还有时不时爆出的负面新闻,我有些话不得不说。
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诸君见仁见智。文章不短,到后面还有广告性质的文本,如果能坚持读完,或许能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1. 作为消费者,如何“看穿”一家留学机构?
首先,客观地说,留学机构天然自带招黑体质。
主要来自两个原因:
A.该服务失败的后果极其严重。
B.该服务受制于人的因素。
放眼望去,同样被这两个因素牵扯的行业,大概只有医疗行业了。因此,医患纠纷有多少,留学黑中介的新闻就有多少。一个学生如果考不出雅思,再去考就行了,不行换一家机构再学。但是如果一个学生申请不到好的学校,这个结果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对一个正常的华人家庭来说,如果家里的小孩没有在当年正常获得升学成果,这是要出大事情的。“把别人前途毁了”是一个留学机构经常承受的骂名。
让更多消费者气上加气的是,一旦出了事,机构常常本能地逃避责任。这就好像一个身体已经经受痛苦的病人,还要在医院忍受一个医生的冷嘲热讽一般,简直不可思议。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留学机构口碑日渐低下。往往在咨询前,消费者不得不报着最大的怀疑。在这种互不信任的大氛围下,双方经常会在"不信任-防御-更加不信任"的死循环中绕路。
留学机构为什么总是频出事故?
因为这是一个绝对以人为核心的服务行业,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有无法覆盖的死角。
譬如前段时间,北大学生控诉被某机构“害惨了”的刷屏文中就有提到CV里clear和clearly的低级错误,这就属于留学公司常被诟病的地方——PS/CV改得差。记得有一次我面试一位某大公司出身的"文书顾问",她直接跟我说,到了旺季,她一个人要处理将近五十多位学生的材料。开始的时候她信誓旦 旦地想要把每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意思,到了后期,只求上天保佑能在deadline之前交点就好。
还有同行跟我形容,在一些公司,司职文案的人到了申请季,都被投放到一个屋子,这个屋子进进出出的人都蓬头垢面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家洗澡。
可见,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机构主观想"作恶"(按照正常逻辑,他们并没有作恶动力)。而是整个服务结构高度依赖于每个顾问或写手的责任心,英语水平,或业务判断力。就算顾问或写手本人没有任何态度问题,光申请季本身的疲倦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大小错误。这些错误,放到一个高竞争的环境,很可能被放大成致命错误,直到出现“把别人前途毁了”的后果。
高风险,再加上大部分留学公司的局限性导致事故非常容易出现,使得留学机构特别容易招骂。
因此,作为消费者,选择留学公司时,你特别需要看清楚你选择的系统本质是什么。如果你的选择就是一个传统中介,本质上就是把自己的升学前途全然委托给了一个个人或机构。在此委托授权下,你必然面临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果:
A. 享受事情被别人carry的轻松愉悦
B. 事情被别人搞砸的风险
很多人在消费前,潜意识里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们在挑选中介机构的心态,本质上是在评估哪一家机构,A情况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B。
为了求证A>B,大部分消费者会问如下几个问题。
- 你们像我这样背景的学生,有成功的案例吗?
大部分经过训练的销售,都会非常敏感于此道,马上给你各种案例,勾起你相关的代入联想。而事实上,当一个机构招了1000名学生时,哪怕只有10%的成功率,你也会听到100个好案例。但900个普通案例,未必如你所想。
-你们的师生比是多少?
这个问题,以期推算出自己受到单位时间的照顾是多少。很遗憾,这个问题往往无效。一个大中介的销售主管在面试时直接跟我说:“我们在销售时都对客户都说,一个顾问带20个学生。但实际情况基本上要比这个翻一倍不止。”
-你们的顾问是什么样的背景?
这背后的隐藏逻辑是:只有有过类似成功经历的人,才有可能让我成功。实际上,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或环境,才能训练我获得成功?
很多机构架不住市场压力,需要招一些背景名校的顾问装点门面。但是很多顾问的turn over rate非常高,很多人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经常遇到自己的顾问不断地在变。
消费者和机构之间的博弈可以就此永恒下去。无论你用任何方式确认了一个A事件发生概率极大的机构,请不要忘记,这不代表B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没有了。这是当初的选择决定一个必然后果。我们要么选择接受,要么只能更换自己的选择。  
2.申请真的是“玄学”吗?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好的录取结果?
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申请故事:
一个背景十分一般的人,最后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
一个背景非常不错的人,最后申请结果平平。
今年暑期学校特别有含金量,明年好像凭借同样的项目,就申请不到什么好学校了。
在这堆混杂的结论面前,只好得出一个结论:申请是一门玄学!
成功的申请者是否有一副共同的画像?我认为是有的。七年间,我接触了无数学生,通过经验总结,自然而然能发现一些学生,看着就是一副"能申请好"的样子
这些人的共性是:
1.不管他们来自什么学校背景,什么分数背景,都有一份"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憧憬
2.他们愿意承担责任,更容易从自身去找原因
3.他们愿意开放地听取建议,愿意与他人交流意见与看法
两个加分项是:
1.关键时候,该勤奋的时候并不含糊
2.有一定的见识和阅历,判断能力强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熟悉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就会发现他们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国内有相当巨大的差别。简而言之,他们归根结底,评估的是一个人才的“发展潜力”(Growth Potential),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现有成就”。 
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譬如高考,是完全基于一个人的“现有成就”的。你在高考那几天的状态如何,发挥如何,总得分多高,可以一笔勾销你过去的所有失败与辉煌。
而在美国,评估一个人,更倾向于寻找人的“发展潜力”:除了天赋和学习能力以外,他们还关心你是否会比别人在这个领域待的时间更长?愿意付出更多精力?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件事上成功,ta往往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不同的领域中。
这种差别在申请上带来的弹性空间,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也是一些申请者最后得以做出了“超越背景”的申请结果的理论根据。即,细究起来,成功的申请者的材料中,能够充分地体现一种十分有说服力的发展潜力。
当然,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多种多样:有的人是通过来自第三方强力的推荐信,有的人是通过超长的科研时间,有的人是通过丰富的实践经历,有的人是通过完整的PS或Study Plan写作。
本质上来说,决定你申请竞争力的,是这一切行为背后的“决策主体”,即你本人是为什么做出这一切事情的(WHY you did it),而不是上述任何一种表现形式(WHAT have you done)。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经验总结的成功申请者长什么样:
1. 表面上:不管他们来自什么学校背景,什么分数背景,都有一份"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憧憬
本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2. 表面上:愿意承担责任,更容易从自身去找原因
本质是:愿意面对问题
3. 表面上:愿意开放地听取建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与看法
本质是:愿意解决问题
1-2-3,如果你对照身边的成功人士多看几次,就会发现几乎是做好一切事的根本模型。
但是在中国国情下,会出现两种可能:
A.申请者本人具备上述三个素质;
B.申请者本人不全具备或全不具备上述三个素质
如果你是A类学生,任何机构招到都是捡到宝。因为他们完全具备自己搞定一切的能力。当然,这些学生本身需要一些支持—因为事实是,很多我国年轻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这样潜力素质(这个是个相当重要的判断,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展开谈一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是被激活一下,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素质。
如果是B类学生,又想达到好的申请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似乎只能走一条"包装"之道了。即,让自己显得具有主观能动性;愿意面对问题;愿意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推演至此,我认为,一个真正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附加价值的服务,应该解出这样两道难题:
如何能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
高效地帮助有潜力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转化成,
如何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
提高一个人对待问题成熟度和对世界的态度?
否则的话,只可能在包装层面反复打转,无法解决核心源头问题。这个核心源头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从消费者体验来说更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几乎不会有行业内的人even bother to get close to it。
毕竟,速度,便捷,见效快,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皆大欢喜的答案。
3.包装,代办,这些多快好省的方案,到底有什么问题?

这里我们离题看一下,在一次留学中,会涉及到哪些主体?
1.申请者
2.海外大学
3.留学机构
在国内,我们可以去品评留学机构的好坏。但是却忘记了这件事的另一个主体:海外大学。
在美国,一个私立大学,本科业务是完全赔钱的。硕士研究生是一块能赚钱的业务。他们天然地希望招募足够多的国际学生,支付全额学费,贴补本国学生的奖学金。
他们几乎不需要为这个学生的任何前途负责(当然最后会要出一份就业数据)。甚至可以再大胆地推测,"让中国来的学生,最后归中国去",也并非不可能。
于是,海外大学与留学机构,都从申请者的口袋里掏完钱,这件事便结束了。
可是,谁来关注申请者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将如何去适应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统?未来又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找到工作?
这些问题完全不会暴露——直到你知道有多少海外留学生身处抑郁的疾苦之中。直到你知道有多少留学生无法找到工作时。这些是家丑,是没有人贴到朋友圈的残酷事实。这是在海外大学结束学历教育义务,留学机构结束合同义务之后,申请者所要面对的真实挑战。
而这个时候,申请者不再是一个申请者,是一个22岁左右的年轻人了。所有的装饰终有一天要褪去,他终将独立面对这个真实的社会。退潮之后,谁在裸泳,十分清楚。
留学这件事一开始要办好的话,本质上,是要拉近申请者和海外大学之间拉近距离,不断地赋权给申请者,让他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这句话,听上去有些鸡汤,但就是实情。这样的申请者才是最有可能被好的学校录取的,并也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最具备应变能力的。
我们似乎从谈留学开始,一直谈成了鸡汤。但这是个隐藏得非常深的现实逻辑,并非一碗热乎的鸡汤。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真实问题。
七年前,我曾看到过一家研究生留学机构围着这个核心不断坚持,精工细作。后来我成了它的学员,最后我被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录,是当届被录的两位中国内地学生之一,这在当年是一个比较神奇的申请结果。成立ZoomIn后,我也一直沿用这个机构的方式,辅导低龄高中生申请美国本科。
我一直希望别人称ZoomIn为留学机构,而不是中介,这和我们的辅导模式是分不开的。从新闻行业转行做教育,跨度很大,当时也遭到很多人质疑。但我在工作中看到很多年轻个体,他们有的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诸如他人的不合理期待,主流的浮躁风气,而压抑了自己的活力。这让我决定,我要创立的机构,这个community,不仅是一个把他们送到国外名校的“介质”,而是帮助他们,快乐,幸福,愉悦地释放自己的价值和独立性的地方。
你也许会好奇什么样的辅导模式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仔细读过我们的《故事手册》,或者公众号上刊登的其他文章,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件事:几乎所有的学员和家长,都会提到这样的关键词——
独立/自主/成熟/思考力
刚开始,你可能会听到我们学员的抱怨声: Ann曾说,她在申请的时候很羡慕同学把事情甩给中介什么都不用做,而自己却要在这里不断不断改文书。但你不难在文中读到,她渐渐发现,一遍遍看似不给明确答案的引导,却迫使她从惯性接受变成主动思考。她最后想通了自己身上拥有一些优势的根本原因,也明确了未来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合伙人Jinbo在暑期workshop的第一节课就和大家说:“在ZoomIn,我们的方法不是最高效的,有无数个中介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好的简历。但你只要愿意不顾一切地投入时间,我们的结果一定是最好的,最踏实的。”
这是事实,我们完全逆着中国应试教育的思维前行。有些人刚加入ZoomIn,会不适应这种辅导方式——我们不提供模板,不提供标准答案。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是在彻底的独立中不断实现的。ZoomIn的系统设计,是人为创造了一个缓冲环境,让你第一次独立面对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辅导老师,在给意见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如果他们肆意给出自己的判断意见,很容易干扰学生个人的判断(因为你会非常自然地就选择一个更容易,风险更小的路径,而放弃了独立思考)。
为了做到这种"看似不存在"的"服务",辅导老师其实需要做大量的观察工作,克制自己,让自己隐形,在需要出现的时候方才出现。他们每天写大量的工作笔记,在开会的时候互相交流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判断,然后整合建议,进行调整。
我们所有的培训手段设计,无非都是为了能做到:
如何能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帮助有潜力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且高效地提高一个人对待问题成熟度和对世界的态度?
这一切,都是在与这个速度,便捷,见效快的时代对抗。
回到消费者,你的选择上。如果你要选择容易的路径,又愿意承担失控风险,你不应该选择ZoomIn的系统。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作业都会挥霍你本来想节省的时间。
换言之,如果你想选择的是一条个人发展之路,你也不应该选择普通中介的系统,那里难以承载你发展自我的需要。
无论何种选择,愿所有人能如愿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你喜欢特写君的文章
欢迎给我打赏哦(●'◡'●)
ZoomIn是全国幸福感领先的留学DIY辅导机构。
ZoomIn不挑学生学术背景、不限学生申校数目、不只关注热门专业。在坚持诚实原则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沉淀,通过订制化的服务屡次为申请者摘获奇迹般的申请结果。
Wechat ID:thezooomin
Phone:021-64046560
Web:www.thezoomin.com
Add: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427号1号楼404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