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uini
关于课外活动,我经常听到的问题有这些:

-我搞不太清楚我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我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但不知道该怎么作为课外活动体现出来?现在外面的那些活动,似乎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
-都说做活动不要太功利,但是一个奖都没有又很担心没大学上...
-看了一堆活动,但是不知道可以怎么选?哪些才有含金量?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些问题里混杂着几个不同的概念:
1.个人兴趣
2.课外活动
3.大学申请中招生官审读的“活动列表”
这三件事,可以说是互有关系,但是本质属性并不相同。很多同学的困惑,其实是来自于对这三件事的关系搞不清楚。如果你能把三件事分开理解,搞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你在做一些选择判断的时候可能就可以更清晰和明确。
先看个人兴趣。兴趣(Interest)的字面意思是,“特别想对某些事或某些人想了解的状态”。简言之,好奇心。每个人一定都有对某些事情的好奇心。今天在一个餐馆吃到了一道神奇的菜,天天想如何可以复刻出这种味道,这是兴趣。看了一本书,无意间了解到某哲学家,觉得自己跟哲学家的思路很类似,想了解更多的哲学家怎么想,这是兴趣。很想了解不同的人到底在想什么,怎么想,想听到不同的故事,这是兴趣。看不惯任何浪费,每一块钱都希望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兴趣。
再看课外活动。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的字面意思是,“在课堂以外发生的各种行为”。所以,只要你不在上课,剩下的时间你在任何地方干的任何事,都可以称之为“课外活动”。放学以后在学校参加社团俱乐部,这是课外活动。回到家照顾弟弟妹妹,这是课外活动。暑假打工来贴补家用,这是课外活动。你打过的每一场球赛,弹的每一首钢琴曲,读的每一本书,都是你的课外活动。你大概已经发现了,并不是所有的课外活动一定匹配你的兴趣。比方说,你并不一定想了解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但是照顾弟弟妹妹是你的家庭责任。当然,大部分的课外活动很可能能匹配你的兴趣。
最后看看大学申请中招生官审读的活动列表。我们以大家都会用到的Common Application的活动填写表格为例。
△common App Activitis填写页面

CA上面有将近30种课外活动类型可以供你选择。除了活动种类以外,还需要你提供的信息有:活动时间长短(做了几年,总共多少个小时),你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有领导头衔),活动的简单描述(有什么成就和收获)。就像成年人找工作时给HR看的简历一样,你这份高中简历的排版、描述、甚至活动排放的先后顺序,都会影响一个招生官对你的印象和看法。
在这30种课外活动里,我们概括出三个大类别
学术类:审读的是你作为一个学生,在哪些学术领域里倾注了多额外的精力
包括学术竞赛,学术研究,辩论/演讲,计算机/技术,机器人,科学/数学,新闻,环保等
人格类:审读的是你作为一个公民,那你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度,对社会的关心程度等
包括志愿者服务,家庭责任,LGBT,宗教,社会活动,国际交换生,带薪工作或实习等
才华类:审读的是你做为一个人,你是否有不同的天赋或才能
包括体育(俱乐部/校队),艺术,跳舞,音乐(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
在前30名的顶尖美国大学招生官眼里,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希望找到的学生是“all-rounded”的,能在学术水平、人格品性、个人特长三个大方向上都有所建树和发展。
美国大学的申请,跟中国高考一样,也是一场择优挑选的竞争游戏。因此也会具有一切与竞争有关的所有特征:有人被选中,就会有人被淘汰。
所以,放上活动列表的这些“课外活动”能完全避免功利色彩吗?Forget about it. 绝对不可能。一块IMO的金牌,能让招生官节约大量判断你智商和数学才华的脑力成本。一个Brain Bee的比赛一等奖,胜过一段专门描述自己读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小文章。所谓行胜于言。同时,是不是没有这些奖项的认可,就无法表达出你的兴趣呢?显然也不是。只不过,招生官需要在申请材料的其它地方读到相关证明——比如你的选课,老师的推荐信,或者你的文书。
如果你仔细地了解了:
1.个人兴趣
2.课外活动
3.大学申请中招生官审读的“活动列表”
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正常的逻辑关系应该是:
“个人兴趣”是一切的起源。
基于“个人兴趣”,发展为“课外活动”,或者通过“课外活动”,找到更多的“个人兴趣”。
当“课外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成为“活动列表”的来源。
△ ZI认为“个人兴趣”、“课外活动”、“申请大学提交的活动清单”之间的关系
回到这些问题上来:
-我搞不太清楚我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从理论上说,只要是个正常人,没有兴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更准确的说法很可能是,你有不少的兴趣,但是这些兴趣,由于种种原因不被认可,也就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
这些压力,有的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比如我遇到过学生于“性”感到十分好奇,但是只能停留在自己偷偷摸索的阶段,更谈不上光明正大的做成什么研究项目。
有的是家庭压力造成的。家长更多会从未来就业和生存角度考虑问题,希望孩子能选择一些未来能有饭吃的事干干,比如计算机和金融,但是孩子天天感兴趣的是研究乌龟和瓢虫——显然不像是能马上变成职业的“兴趣”。
在ZoomIn,每位老师都试图通过相当的时间,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去了解和观察每位学生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我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但不知道该怎么作为课外活动体现出来?现在外面的那些活动,似乎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的苦恼。很多家长也开始寻求更多的定制化活动服务。
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比如有学生告诉我,由于自己的身体不好,经常需要看医生。但是她自己的求医经验并不美好,很多医生都三言两语地打发她了,这种感受只会让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感到更加的恐惧。她觉得一定还有很多的患者像她这样,但是并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学生,他对化学,心理学,经济学,金融等等学科都很感兴趣,从小到大都酷爱捡垃圾。但是他不知道这一堆乱七八糟的兴趣爱好背后的主线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想说,不要感到苦恼,反而应该感到庆幸!目前最流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找寻的就是你这样的学生。而且在相当多的大学里,都已经在本科阶段设置了跨学科学习的项目。
这样的学生,更适合综合型的活动规划。在ZoomIn,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独立研究,做科研项目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课外活动。简而言之,这种活动策划是从学生兴趣的问题出发,描述自己的问题,通过与指导老师的头脑风暴,建构和提出假设,再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调研,最后再完成独立研究结果。
-都说做活动不要太功利,但是一个奖都没有又很担心没大学上...
如果说“功利”就是“目的性”的话,我认为没有什么羞耻的。没有任何一个行为可以不带有目的性。关键在于如何设置你的目的。
“扬长”几乎是每个人都会自然选择的。我们当然应该放更多精力和时间在自己擅长并且爱好的领域里,这些领域,也是你最有可能获得奖项、成就的领域。奖项本身是一种公共成就认可,也代表在某种竞争中获胜,值得积极争取。
“平短”,换言之,做一些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的事,“勉强”自己一下,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也非常有好处。比如,以前曾经有个志愿学化学的女生,在高一暑假报了一个大学写作课程,她自己说,正是因为自己的写作不够好,才更加需要练习。也有学生常年宅在家中研究电脑程序,如果偶尔出来做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志愿活动,或许能让自己对于社会与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刻。
最后,是“才华”(talents)。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德智体美劳”都是教育所追求的标准。如果说,“德”、“劳”、“智”,”就是美国大学说的“人格发展类”“学术类”活动,那么”体”“美”就是“才华类”的活动。各种各样体育活动,艺术类活动,都是能丰富个人生命体验的活动。曾经有个数学男生,就把自己多年练习钢琴的体验作为主文书的题材,我们都能从那篇主文书中读到他理性、逻辑以外热烈、倔强坚持自我的一面。
如果能在“学术”,“人格发展”,“才华”都有不同侧重的发展,相信你会在12年级申请大学的时候,填写出一份很有说服力的活动列表,也就不会有“失学”的恐怖啦。
-看了一堆活动,但是不知道可以怎么选?哪些才有含金量?
学长学姐的推荐,学校老师的推荐,中介机构的推荐,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搜索都会是你信息来源。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很多人都会面临选择困难症。这些信息清单或者会给你一些启发:
这个网页(https://blog.prepscholar.com/list-of-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examples)列出了美国学生近100项常做的课外活动,你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ZoomIn的课外活动工具箱(点击查看介绍及购买链接)也会给你提供10大类150+具体项目国内学生可以参与的课外活动介绍。
以及MIT的招生官网上也列出过他们认为高含金量的暑期项目(http://mitadmissions.org/apply/prepare/summer)
也可以关注ZoomIn的公众号,接下来我们将会推出一系列课外活动测评的文章,为你提供筛选和判别课外活动的帮助。
Huini
ZoomIn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调查新闻硕士,《纽约时报》前研究员,参与的报道两度获普利策新闻奖
接受过完整的美国大学招生协会(NACAC)升学指导培训
ICS《海外路路通》,第一财经《出国策》等节目特邀的留学专家
8年“授人以渔”辅导经验,深谙美本申请原理,已帮助上百个留学家庭获得国际教育上的最大投资回报。

 ZoomIn课外活动展
活动时间:2018年6月3日(周日)下午14:00-17:00
活动地点:上海市局门路427号1号楼404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更多美本申请问题,
扫码添加特写君免费预约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