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文/Wu
  又是两个多月没动笔了……去年开始写过几次以后就有人问我,是不是打算一个月写一篇当成月记,我回答的是我并没有任何计划。这种随心所欲、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的心态才能让我享受这个写的过程,并且一直写下去。一旦变成了要遵守的规律,内在驱动力变成了外在驱动力,愉悦感和成品的质量肯定双双下降。
  这就跟“工作”这件事情挺像的。我小时候在玩小霸王游(学)戏(习)机的时候就有过把游戏设计作为一项职业的想法,上大学的时候又对信息安全充满兴趣。最后虽然并没有走上这两个细分领域,但还是很幸运地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代码)成为了职业,能在做这个的事情同时得到报酬。即使如此,还是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厌恶、拖延和消极情绪。比如不得不写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因为组里需要不得不参与非代码工作,为了晋升而加班。这就是因为不纯粹导致的,外部和内在驱动力失去平衡。我不想自己写这些东西也需要外部驱动力,兴趣上来了一个月能写好几篇,没想法了就不写。

  今天想到哪就写到哪,之所以标题是“生活时事篇”,是因为之前有小伙伴反映一篇里面东西太多,又有生活又有时事又有感悟还有投资理财,杂七杂八的不好评论。这次内容比较多,我就把投资理财的摘出来,会另起一篇,刚好那边的东西也比较多,这几个月的市场相当有料,新老选手都感触良多。
  两个多月没写的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忙,从三月份的瞎忙到四月份的集中忙。所谓忙就是白天没时间摸鱼,在家吃午饭有时候吃得跟打仗一样,晚上可能没办法按时下班(要到7、8点之类的)。这跟996可能还不是一个概念。
  白天被掏空,晚上不想做别的事情,就各种看电影和刷剧。注册了Netflix和迪士尼+,把《正义者联盟》《黑豹》之类的爆米花片刷了一堆,还看了一些不错的剧,这里推荐几部:生活喜剧“无为大师”(Master of None)、“极品老妈”(Mom);奇幻剧情类“太阳召唤”(Shadow and Bone);犯罪分析常青树“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老牌码农喜剧“IT狂人”(The IT Crowd)。另外还有一堆Youtube,B站博主的频道,比如Eric长安万年,半佛老师,暴走大事件,等等。
  上一期说到自己可能是因为太久没出去旅行而产生了焦虑,这个推测马上就可以得到印证了。给自己安排了个小假期,打算去一趟优胜美地。本来是因为怕住旅馆,打算租房车的,但因为疫苗的进展比我们想象中快很多,算了下日子能赶上,开房车又没经验又不方便,就又换回了旅馆。
  平常也有出门的时候,基本就是郊游和爬山。最近春天到了,雨也下了好几场,湾区进入了难得的青葱翠绿的季节,不出门可惜了。
  每隔几个月,我就会收到来自国内的新一轮问候“美国疫情到底怎样?”这也是这个写作系列开始的原因,后来才发展成我的唠嗑载体。正好刚打过疫苗,就来跟大家聊聊。
疫情与疫苗的二三事
  我和老婆打的是辉瑞,传说中的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报道出来的极端情况也更少。

  在我的周边(大胆点说是整个美国),大家对打疫苗的热情和国内是截然相反的。之前的疫苗因为供应量有限,政府设置了一些门槛,有一项要求就是“户外长期工作者”。有些人本来是居家办公的,为了能早点打上疫苗,愣是去送了两周外卖,把自己包装成了“户外工作者”提前打上了疫苗。后来疫苗产量快速跟上,全民开放的日期一再提前(从原来的7月,提到5月,加州最后定在了4月15日),身边所有一直在家办公的程序员小伙伴都蠢蠢欲动,开始各种打听怎么拿到4月15日的预约,各种半夜零点在线刷屏就为了抢到一个打针名额。
  我们先是抢到了一个在李维斯运动场的大接种点的预约,然后就看到了各种前方战线发来的报道,排队超级长,一进一出最夸张的时候要三个多小时,所谓的预约时间根本没用,因为去了就得排。现场就像迪士尼游乐场的长队,可惜照片找不到了。后来老婆很积极地刷到旁边一个诊所(也不小,但知道的人少一些)的预约,在4月16日下午用半个小时就打了第一针。
为什么中美居民对疫苗热情截然相反呢?(注意这里说的是“居民”,是不分国籍的。在美国的很多中国人也想尽快打上疫苗。)因为憋太久了阿!!试想哪儿也不能去一年多的时间,比起国内用三四个月就全面开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在国内,如果生活没太大影响,加上“是药三分毒”的观念深入人心,干嘛没事找事给自己戳上一针?其实还有另外的一些需要专业知识和辩证思考的原因,但为了防止炸号,很遗憾就不能写出来了。(拾人牙慧转发一个知乎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220661/answer/1833971548 ,这个发言方式值得学习。还是那句话,懂的人都懂。)
所以美国疫情到底怎么样了?
跟两个月前发文时一样,除了数量稍微下降一点点,总体还是每天3-5万人的确诊(
自由的国度,管不住,哈哈哈
)。另一个明显下降的就是住院数和重症病例,这说明疫苗已经开始起到了效果,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关注确诊的数据了。至于疫苗真正的效果,还要看全民开放注射后面两三个月的时间,因为辉瑞和Moderna的疫苗两针之间要隔好几周,打完两针后还要等两周才能完全见效;强生虽然只要一针,但因为安全原因被短期停用了好几周,所以时间线又拖得跟其他两个疫苗差不多了。

  另一个不确定性是病毒变种,而变种的不确定性是印度。我也不用引用什么文章了,印度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在这种环境下,整个国家就是个培养皿,最强的病毒就会成为蛊王生存下来。目前的实验室研究还是说疫苗对最新变种有有效的抵抗力,但这就是一场人类和病毒的军备竞赛。如果人类先于优势病毒打完了疫苗,建立起免疫屏障,不给病毒更多变异和传播的空间,就能慢慢地把它们的领地压缩到最小;如果优势病毒先行突破免疫屏障,那就是2020第二季。为什么全世界的国家,不管中西方,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自己的民众打疫苗,就是这个道理。
  我个人比较乐观的看法是,“最强病毒”并不一定是“最致命”,它只是“最适应环境“,比如现在印度40度高温照样能传播的新冠变种。而恰恰相反,病毒为了能增加传播概率,它必须把自己调整在不足以杀死宿主的情况下;为了能增加传播速度,它必须轻症、持久,让宿主还有带着病原体到处散播的能力。科学界的看法是如果新冠和人类长期共存,那就是个新的流感类型。我深以为然。
  疫苗虽然说是好东西,但副作用是真的大,再加上mRNA这种人类没有大规模尝试过的新东西(国内都是灭活疫苗,那是稳定的老字号技术,不具备可比性)。我早就听说第二针才是真正的考验,现在距离我们打疫苗大概48个小时,我除了胳膊酸和口渴需要大量喝水外,基本没有其他症状。老婆就不一样了,第一晚上(周五)开始发烧,难以入睡,吃了泰诺才退烧睡着。第二天(周六)白天胸闷气短,浑身酸疼,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又用泰诺压了下去。晚上邮件咨询了医生,医生居然很负责任地在晚上11点打电话来询问,在她的指导下吃了布洛芬。今天周日,好像一切回归正常了。
  疫情生活期间,我还一直在玩游戏王决斗链接。由于出门少,娱乐就转到了线上,找回了不少童年爱好。生日的时候,老婆还给我买了一堆游戏王的手办 <3
  这个IP和游戏已经有20多年了,随着卡牌和战术的丰富,现在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游戏系统。当年的一些珍藏版更是价值不菲,看到这个新闻还挺有意思,给大家分享一下:
后面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拍卖,直到最后成交。这几十盒卡价格定格在了2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18.43万。
  最近同事圈很多回国的,大部分都是去了阿里、抖音、快手之类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原因多种多样,要么是家中有不可抗力的事件,要么是职业发展规划。我还有同事攒够一百万美金,直接就回去搞小创业,准备不生孩子,平淡退休了;还有同事把资源(比如房产)暂时寄存在这边,回国去大厂先试半年的。
  但我想聊的,是这里面可能具有的深层次原因:
1. 中美摩擦所带来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近亚裔仇恨事件有所升级,加上官方外交也不是很愉快。作为潜在的第一代移民,是去是留就成为了一个影响人生轨迹的问题。第二代移民本身就是美国人,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反而就没有了这个矛盾的羁绊。
2. 美国的国运何去何从?美国从二战后奠定霸主地位,至今已经过去接近80个年头。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加,资本市场的混乱,美国是否能继续国运昌盛,作为一个追求梦想的地方,已经不是一个很确定的答案。(下一篇聊投资理财会多提一下这个话题)很多人趁着自己还没有扎根,赶紧换个自己更看好的地方。如果说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是别的国家也就算了,偏偏就是自己的祖国,这诱惑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些事情,我是这么想的:
  1. 大国之争百姓遭殃,这确实是个担忧的点。但自古以来,第一和第二名的竞争本来就是个动态平衡,真正的智者是不会去轻易打破这种平衡的,拼个鱼死网破只能让渔翁得利。动不动就说天下大势的,那都是战国时期的思维。回顾过去这几年的几个经典摩擦案例,你就不难发现中美双方都是聪明人(不是聪明人也当不上第一第二)。这里说个有意思的事情,拜登上任后首场记者会,国内媒体大肆宣扬说什么“绝不允许中国超越美国”,说他“害怕了”,那就是翻译自己在刷存在感。煽风点火要的是你们的点击量,好完成他的KPI。这些无良媒体在民众心里埋下的种子真不一定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什么好效果,甚至可能是反效果。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目标,在这个质量和目标没有更好的选项之前做出改变,就和在股市里看两天K线就调仓换股一样不靠谱,都是赌运气罢了。当然了,如果条件出现重大改变,那就需要自己超高的执行力了。
  2. 美国国运的话题说起来挺大,但跟我有多大关系呢?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最短都是几十年的时间。等美国真的衰落了,估计我都可以退休了。有人会问那将来的孩子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扪心自问,世界和科技发展这么快,你真的觉得现在长成什么样子,是自己父母那个年代所能预料到的吗?上个世纪有多少人拼了命地要从国内偷渡到美国,为什么三番叫旧金山,现在还有金子吗?美国汽车行业如日中天的北部几大城市,现在是最著名的“铁锈带”。互联网2000年泡沫破裂后的几年里,计算机是许多家长最嗤之以鼻的专业,现在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进阿里腾讯,零几年进入互联网的很多前辈现在40岁财务自由可以退休了。放在我身上,我也猜不出来以后孩子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说不定新冠直接就把人类团灭了呢)。而是否生活在“最强大的国家”也不是幸福的标准,你看北欧人多幸福,他们除了短暂的海盗军事时代,就没真正“强大”过。我如果培养孩子,只希望他/她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对自己负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会为之努力。生命的重量,靠的不是国运。我早就做好了将来的孩子大概率超越不了自己的准备,但也希望以后他/她看到这篇文章,能跳出来打我的脸 :)
  提纲里本来列了苏伊士运河堵船,青春有你3停播,盖茨离婚和其他微博热点。但写了几句发现放在哪里都很突兀,就给删了。调侃苏伊士运河堵船属于不嫌事大的看客;给爱豆买票倒牛奶属于几十年前资本家就玩过的烂招;关注盖茨离婚怎么分财产属于咸吃萝卜淡操心,再怎么分也分不到你头上。有些真正影响生活的话题,比如人口啊啥的,却不能发也不能聊。就这样。
生活点滴,山川入海。投资理财下篇见。
2021.5.9
山景城家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