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稿子,这只是一个本微信号的专门公告。跟已经关注本号的朋友们谈谈心。
11月9日晚733分,我回到家中,像永动的西西福斯一样鸣叫了整整三天的手机,这会儿终于停了下来。
3天前的7日早晨,我的微信朋友人数还不足200人,但三天后的刚才,我有3678个微信好友。现去查了一下,微信好友的上限是5000,所以,我还有1000来个好友余额……
3天前的7日早晨,我的这个微信公号还只有56名关注者,都是我几位我的同学、老师、家人、还有老读者,但三天后的刚才,我有31377名粉丝,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教授、家庭主妇、农民、律师、医生、学生、老干部、工程师、工人、官员、投资者、文员……为了几篇还不成熟的稿子,他们聚在一起,关注了我,让我受宠莫名。
十年前,我在刘慈欣先生的《三体》一书中读到了他对文明技术爆炸的那个隐喻,最近三天里,我深切体会了什么叫做信息爆炸。
我从没在三天中见识这么多人,更确切的讲,这三天跟我有交集的人,也许比我三十岁人生中交往的人的总数还多。
互联网,这个字眼于的我的人生,像是一只巨兽,在过去20多年中,它沉默的蹲在我生活中最阴暗的角落里。
但这三天中,毫无征兆的,这巨兽突然起身扑向了我。
致歉
这种信息爆炸对我来说是即刺激,又灾难性的体验。这三天的两个公休日当中,我各花了大约5个小时的时间,构思了两篇新稿,又各花了4个小时的时间将其打了出来,今天还上了一天班。剩余的时间除了吃饭之外,我全在回复各种留言、好友申请、转载申请当中度过……
睡了几个小时我没算过,但饭我应该只吃过两顿。
但即便如此,依然造成了很多遗憾,很多朋友加了我以后我没有及时回复,很多公号的转载申请我一忘再忘。
更重要的是,三篇文章中很多其实比我的文字更有真知灼见、更精彩的留言,不仅我自己顾不上看,也无法呈现给大家了。
因为每篇微信文章都只有100个精品留言位置,但现在这三篇文章各自的留言数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
虽然我在空余时间一再调配留言条目,尽量遴选自己认为有真知灼见、有观点的留言,但还是没法完美呈现。我看到有位朋友在一篇文章下,写了数千字的对共和制度的讨论,非常非常精彩,但我实在放不出来了,因为他分好几段发出、要占好几个精选留言位,而这意味着我要让一批现有精选留言下架。我是个写文字的人,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微信后台维护,实在不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只能留言跟他说我很抱歉了。
是的,在这里我要向这三天来所有加我好友我没及时回、所有用心写留言、给我的思路做订正(这里特别感谢!)我无法放出,甚至无暇看的朋友道歉。我尽力了,但依然愧对大家的用心和厚爱。不好意思。
当然,还有一些朋友我很抱歉,但这种抱歉我觉得应当是相互的。
首先,这三天里,我充分领教了当今互联网的海盗规则是怎么运转的。
有好几位朋友加我后说,他在某某地方看了我哪篇文章未经允许就被转发,甚至被改头换面洗了稿子,由于我这个号现在很小,个别的阅读量甚至超过了我的本稿。有律师朋友提醒我应该积极维权,我说抱歉我暂时顾不上,对这次的美国大选,我有很多想法要写,但周末只有两天,真的顾不上。
其实没关系,他们盗的走我已经写出的稿子,盗不走我脑子里的想法,在这场来日方长的追逐赛中,这些人将是永远也追不上的LOSER。
但还有一些故事比较搞笑,
少数人留言、或者加我,一定要让我按照他们的倾向更改我的稿子(并非那些合理的订正、而是意识形态倾向式的),或者加我后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一通骂,见我不回(其实是我忙不过来没看见)就继续骂,愤怒积攒到极点后,突然取关消失。
事实上,这些留言我大多数很久后才看到,而这时,他们已经带着比加我时更大的怒气离去很久。
所以他们骂我,与我无关。

这些人加我,愤怒、留言、拉黑、取关,一气呵成,是喷子中的英豪。但我很奇怪人为何会在他人的沉默中如此自嗨。
我们早已明了,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尼禄式的暴君。
但我依然吃惊,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执着于非要让他人按自己的想法行动呢?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人太多,我们才会见识到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
让我对这两种人表达我的歉意吧,让所有人善良一点、宽容一点、平和一点这种神话,上帝都做不到,我的笔就更做不到了。
感谢
当然,我还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是所有关注、转发、点评我的朋友,我是一个热爱看书、热爱写作的人,从走上这条路起,我一直等待着知音的出现,某一天,你们突然一起到来,而且来的这么多,我受宠若惊,谢谢。
我还要感谢几位关键的大神,好几个朋友加我时,报上名号说,某某某连转了你三篇稿子。而这些人,有几位是我当年自己都很崇拜的偶像,如今突然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帮了我这个小迷弟一把,让我无比感激。
这些大神大多数并没有自己加我,看到这篇文章,而又有他们联系方式的朋友,请代我至上谢意。多谢。
当然,我最感谢的,依然是我几位恩师和朋友。写作第一篇稿子时,本来是为与他们分享一些自己很粗陋、并不精准的想法。没想到他们转发,成了我开始这场写作的第一推动,让这么多人听到我的声音,谢谢你们。
预告
当然,这个系列并没有结束。
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马可·奥勒留
这是罗马帝国最光辉时代的五贤君,我最初的构思是对应的写作五篇稿子,映照我所理解中今日罗马——美国正在发生的这场转折性巨变。这些文章越到后面其实才越明确地表达我想说的想法。
不过,从目前美国事态的新动向看,第一篇《为什么说这次大选,敲响了美国衰败的丧钟》需要有一个续来补完才算完美,所以最终会有六篇稿子。目前只有三篇,才到一半。
另外,虽然我加了很多比我学问好的多的“精罗”做好友,但好像大家都没有看出,我这个系列每说一段新闻必讲一个历史故事的手法,其实是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获得的灵感。
以前读这本传记体史书时,只觉得它是欧洲版的史记,普鲁塔克要用希腊历史来荣耀罗马,所以让双方历史中的人物一一对应。
但真正开始本次写作常识时,我才意识到普鲁塔克真正的高明之处。
我大学学了历史,毕业后做了新闻。深感这两种学科各有优长和劣势:
历史有后见之明、冷静、客观、理性,但却离大多数人生活过远少人问津。
新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却总是模糊、动荡、容易被人们一时的迷茫与偏执带着走的。
能不能让两者相得益彰,让历史的理性之光照亮当下,再把热点的目光从时事引向历史呢?
普鲁塔克做了他的尝试,我将开始我的。
我想给这种写作起一个名字,中文还没想出来,英文倒已经起好了:Newhistory,这个词倒刚好是东罗马一位大主教当年写作《罗马新史》的英文名,在这本书中,主教阁下作为亲历者记录了罗马的衰败之途,跟我现在写的倒也相应。
不过,这种写作方式并不会随着本系列的完结而终结,Newhistory将成为本公众号的主流写作方法之一。一直存续下去。
有人问我言必称罗马是不是只对罗马史感兴趣,其实不是,我选择罗马作为美国的对应,仅仅因为我觉得这两个国家确实很像,也许到了其他的系列中,我会以别的历史去对应别的故事。
再次感谢所有订阅的读者,我的写作还很不成熟,是你们的鼓励让我一步步成长。头图中,我放了一幅油画《读书的小西塞罗》,它将成为本公众号的新头图,古典艺术的最高美感是展现张力,而这幅画展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张力——求知的张力、进步的张力,理性的张力。它比掷铁饼者更让我感佩莫名。
为了回馈你们的关注,我的稿件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家值得期待。
谢谢,晚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