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DrMengAcademy.com
在过去的几年间,媒体所持续关注的美国皮尤调查(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大幅转冷。2021年的最新皮尤调查显示,67%的美国人对中国持冷淡(cold)态度,而高达89%的成年人把中国看成敌人或竞争对手。由于数据很难揭示具体的原因和关注焦点,本身没有党派色彩和政策立场的皮尤研究所进行了另一项更为个人化的调查,共访问了2010名受访者。
这项研究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观感的来源首先是对“人权”的关注,其次是“经济”,包括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一些被认为劣质的中国商品(bad products),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对美国的 “威胁”, 在排位第五的中美关系中,关注仍聚焦于经济关系,即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伤害,这和中国声称的中美经济互补互利显然有极大的差别。
两个近期的亲身体验
在引述正式的调查结论之外,笔者也希望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2021年3月,笔者在本地的医院做一项检查时,在挂号的办公室遇到一位大约六十岁以上的医院员工。在闲聊过程中,她问笔者是否来自中国大陆,然后坦率地表达了她对眼下的中国的困惑和不满。她说,首先,她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很伟大的,其次,她读过赛珍珠(Pearl Buck)的小说, 第三,她和本地一位已退休的香港籍钢琴教授很熟,从这位钢琴家这里听说了很多关于文革的事情。所以,她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毁灭中西文明中美好的部分。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笔者可以明显感觉她带着一股怒气。
笔者只能简单地解释说,中国曾经有过美国人可能很难理解的充满创伤的近代史,所以中国的现代民族心理中确实存在认为被西方 “mistreated”的部分,也确实有很多“grievances”。文革是个惨痛的悲剧,不过,就是在文革时期的革命文艺中,交响乐这一形式和钢琴这种乐器也没有被排斥。在过后的回忆和反思中,笔者感到,这是一位普通的,但也试图认真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而她对中国的了解事实上仍然有局限:了解赛珍珠笔下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假如是指美国人最熟悉的关于赛珍珠小说及同名电影“The Good Earth”的话),她也认识带有特殊年代记忆的中国人,而这些就构成了她对中国的了解。最后,美国媒体的持续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4月5日,一位美韩混血的在政府值班的美国警察告诉笔者,他虽然没有去过韩国或中国,但他想到中国时一是首先想到中国非常大,二是认为中国社会对人有比韩国社会更过的限制—“restrictions”. 对此,笔者也解释说,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市场比韩国要大得多,商业机会和空间也很多,很多年轻人可以在商业和技术领域获得个人的成功。当然,这样的解释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对于纠正一下一般人对中国的模糊或者扭曲的想象,或许还是有一定帮助。
事实上,在有组织,有准备,双方也相对谨慎的正式合作交流之外,中国人在海外常常更多面对这种个人化的,日常的,随机的交流,甚至观点交锋,而这种“交流”往往更直率和尖锐。笔者2018年在北京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遇到一位也在美国教人文学科的华人教授。闲谈中,这位学者说,他的一位美国友人曾和他谈到西藏,在他从中国人的立场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被这位友人称为(负面意义上的) “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双方的交流变得很不愉快。由此可见,在美国的华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应美国人的疑问和评论,的确是个问题。
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和美国
对于多数民众来说,信息来源是重要的。假定一个普通美国人只依赖美国主流媒体了解中国,除了政治倾向十分明显的一些电视台长期赤裸裸地指责中国以外,民众即使从相对客观的《纽约时报》上也很难看到中国的正面形象。笔者从订阅的《纽约时报》中汇集了近两个月来报道中国时的一些关键词:atrocities, genocide, sanction, challenge, arrest, protest, contest, anger, fear, complain, anxiety, conflict, confrontation, control, suppress, coercion, setbacks, skittish, jittery, tragedy, theft, tension. 在微软Edge 浏览器自动提供的来自多家媒体的新闻聚合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大量重复使用 “attack”, “invade”, “threats”,“frictions”, “tensions” 等英文词语。
这些词汇表明,对华报道的焦点一是外交,二是政治新闻及其负面描述。在最近的一篇关于中国鼓励公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报道中,对政府所采取的手段的描述是语调完全负面的 “some tantalizing and some threatening”(威逼利诱)。我们可以想象,长期读着这些新闻的美国人乃至海外华人会形成怎样的中国观。一方面,负面新闻报道可能是美国对华情感降温的体现,但另一方面,持续的负面报道会进一步加剧情感降温。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新闻的特点就是爱报道负面消息,以及“人咬狗”的耸人听闻的事件。但是事实不尽如此。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华裔社会学家赵鼎新教授曾经发现,对于新闻事件暴露出来的本国国内的一些体制性问题,中国媒体喜欢穷追不舍,而美国媒体反而浅尝辄止,自我审查。笔者则发现,美国媒体同样喜欢给国内新闻注入“正能量”,而不是一味揭露和批判。
笔者手上有一张近期的本地报纸,仔细阅读后发现:在有关美国疫情一则美联社报道中,虽然标题强调 “饥饿危机”(hunger crisis)对儿童和老人的冲击,但文中以大量篇幅描述相关非政府组织如何筹集到十六亿多美元的紧急经费,并在有关法律的指引下,把这些资金用于营养计划,以及支付执行计划所需的食品,汽油,司机,口罩,手套,消毒液等物资。被美联社记者采访的受益者也同样表达感谢——“I’m very thankful for these meals. I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you know.”(“我太感谢这些免费餐食了。有了它你的日子可大不一样了,你懂的。”)
在有关亚裔女性被袭击的一则美联社报道中,记者同样强调有一名没有被监控设备拍到的人士挺身而出,通过尖叫分散攻击者的注意力,也同样报道受害人的家属如何深深地感谢施救者。上述两则报道都说明,美国国内的新闻报道在实践中其实是非常注重强调正面的讯息,颂扬英雄,并想给读者带来希望的,因为这也是新闻机构的社会职责所在。
但是,这种偏于“正面”的,关注普通人的态度极少出现在对中国的报道中,以至于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充斥着前述的高度的政治性以及对抗和紧张的氛围。因此,在皮尤调查机构的后续深入探索中,调查研究者最终发现美国人基于媒体而形成的对华认识是极为有限的:“美国人在答复中极少提及中国‘人民’或者该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反,他们首先集中于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包括政府政策,以及政府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Americans rarely brought up the Chinese people or the country’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ir responses. Instead, they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 including its policies or how it behaves internationally – as well as its economy.) 
一位出生在美国,以英语为母语,毕业于耶鲁大学商学院,现在在香港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老一代华裔告诉笔者,他认为美国记者个人是愿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的,但是他们所就职的新闻机构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美国新闻报道中的双重标准——对美国国内是正面和人性化,注重普通人经历和情感的报道,对中国则只负面地盯住政府及其意图,并大量使用负面词语,必然导致美国人在答复皮尤调查的时候想不到中国“人民”的存在,想不到中国人也是一个个的个体,一个个家庭,也和美国人一样在生活,在感恩,在困难时互助。
另一种叙事
笔者认为,新闻的调查性和批判性必不可少,但只有当美国的媒体能够把在报道国内新闻时的积极和人性化叙事用到对中国的报道中,进行更多“去政治化”的,以民众和社会为中心的,更为善意的报道,才会帮助美国民众形成更为立体的中国观,也改变自己在中国国内民众中专门“妖魔化”中国,进而失去公信力的刻板形象。
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纪录片制作者,如Sue Williams在不带偏见地深度反映中国现代史,当代生活和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情感,事业,和梦想方面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她摄制的纪录片China: A Century of Revolution 和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通过大量访谈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历程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年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问题在于,和电视台,报纸及网络的日常报道相比,这些制作周期长,发行范围小的高质量纪录片的社会影响要小得多。
同时,强调深度认知,观点平衡,视角多元,注重历史语境(context)的大学文科教育对于美国人世界观的改变也有明显的作用。皮尤研究所在2021年4月12日发布的报告中认为:“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相比,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美国人相对不太对中国感到非常冷淡。”(“Those with at least a bachelor’s degree are less likely to feel very cold toward China than those with less education.”) 
作者注:本文原为为新加坡Think China电子杂志撰写的稿件,目前版本经过增补和修订,并使用原中文标题。
英文原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Why the Chinese people are invisible in US media, Society News - ThinkChina
https://www.thinkchina.sg/why-chinese-people-are-invisible-us-media
- 赞助 -
网站:eyrewritingcenter.com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email protected]
【近期文章】
关于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是APAPA Ohio在Ohio Chi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俄亥俄华人协会OCAA)的支持下办的公众号,旨在为俄亥俄的亚裔群体、尤其是华人群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互助的平台,宣传APAPA Ohio 、OCAA和其他亚裔团体的活动,促进亚裔社区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艺术、教育、法律等的了解。APAPA的全名是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国亚太联盟),是在美国联邦政府注册的501(c)(3)非营利组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