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最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我们都知道,鲁迅一开始是学医学的,他后来弃医从文,主要就是因为他发现“医身不如医心”。
他在《呐喊》的自序中说:“医学并不是一件紧要的事情,凡是愚若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在鲁迅看来,一切果效,从心出发。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心若坏了,一切皆毁。思想对人的影响无比重要,所以鲁迅特别看重文化事业,尤其对文学界的后起之秀多有照顾。
比较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当年鲁迅对萧红的支持。当年萧红只是初出茅庐的一个青年女作家,生活困顿,寂寂无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鲁迅,却亲自为她的新书《生死场》作序。
除了萧红,鲁迅还倾力支持萧军、柔石等艰难奋斗的青年作家。表面上看,这是对他们个人的支持;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支持中国人思想的蜕变。因为,文学就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之一。

在这一点上,当代有一个人,最具有鲁迅的这种精神,他一生研究鲁迅,视鲁迅为人生楷模。他对当代新晋文学青年的帮助,与鲁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在当代思想史、中学教育等领域也有令人瞩目的建树。北京大学学生公选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他位列榜首。他就是钱理群。
故事要从一个像当年的萧红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说起,他叫梁卫星。他出身于基层教师之家,1983年毕业于湖北荆州师专,开始中学教师生涯。他原来写随笔,在一个偶然情况下,受到朋友鼓动,投入小说创作。
他把对父辈、对同事、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自己的全部感受,一骨脑灌注进这部作品。小说原来取名为《成人之美亦或奥斯维辛》。
写中学的故事,却想到了波兰奥斯维辛,可见作者的感受刻骨铭心。当今教育界积重难返,学校被扭曲,教师无尊严,学生少阳光,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梁卫星把亲身感受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读之使人砰然心动。
小说语言流畅,感情饱满,人物性格鲜明,思想闪光触目可见。但梁卫星不是文学圈里的名家。在出版界,市场认可的名家,容易受到出版机构的追捧。没出过书的作者,想让出版社认可,投资本版书相当不易。
幸好通过慧眼识珠的朋友推荐,很快说服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与梁卫星签约,书名定为《成人之美兮》。作为投资方的花城出版社,承担着市场风险,开印之前向梁卫星提出,要找名家作序。于是,梁卫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钱理群教授求助。
钱理群
没想到钱理群竟慨然应允为小说写序。
钱理群很快以《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为题,写了一篇万字长文。结尾说:“我读到梁老师这本《成人之美兮》,不仅在观察和认识当下中国教育问题上获得许多启示,而且还有一种文学史研究者的兴奋,因为它在文学上提供了新的东西:不仅是前面提到的对中国教育人生观察、剖析的锐利和深度,更创造了新的文学典型。”
钱理群从文学史的高度评价本书的意义,解决了梁卫星的燃眉之急。小说出版后,市场反应很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不同地方的教师,纷纷对号入座。明明是小说,他们惊呼为纪实文学。
《南方周末》等媒体也派记者对梁卫星进行专访。一个基层的语文教师,就这样闯进了文坛。后来,梁卫星透露,钱理群为他撰写的长篇评论不是一篇,而是四篇。钱理群对文学新人的支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钱理群倾力支持的青年朋友远不止梁卫星一人,他为在基层奋斗的青年教师和志愿者撰写的序言和评论不胜枚举。有时还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他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文学的支持本质上是支持这个社会精神的构建。
钱理群说,“永远和年轻一代保持精神的联系,永远生活在大自然中,永远沉潜于社会的底层、历史与生命的最深处,永远和鲁迅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我能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的原因。”
钱理群还颇具鲁迅的批判精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很多人赞扬鲁迅、鼓吹鲁迅,但真正把鲁迅精神带到实践里的人并不多见,像钱理群这样毫不含糊地践行“鲁迅精神”,还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就更少了。这样的人需要珍惜。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钱理群作品集”,从他的作品中感受钱老继承的“鲁迅精神”。
钱理群的作品不仅常读常新,也适合赠送给年轻人,是他们了解中国近代沧桑历史、正三观的精神礼。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编选自丁东小群的文章《钱理群与梁卫星》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