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科研事业的分水岭?因你,我轻松跨过。
鄙人坐标武汉,解放大道知名三甲医院,上班后彻底沦为一条临床狗。每天早晨7点半点卯,然后到科室抄引流,到监护室查看前一天手术的患者并了解术后的基本情况,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接近零点了。
所以看文献写文章简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既然当初博士毕业之际选择留在三甲医院,又是大学附属医院,就不得不面对申请课题和写文章的苦逼命运,而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同命运的小伙伴才能体会。
就这样,两年时间倏忽而过,猛然间自己都已经快33岁了。每当想起这个,我就寝食难安。毕竟,35岁是个分界线,留给我申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的时间不多,就只剩两年了。一旦过了35岁,要PK的就是国自然的面上项目,而届时同处一个擂台的就是主任、教授、副教授等级别的高手了。
这对于当时科研基础薄弱的我而言,PK面上项目无异于越级挑战,能胜出抱得基金归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焦虑烦恼的我只能苦苦思索着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其实,并不是没想过完全脱产做实验,但很快我就否决了此想法。因为临床工作素来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主任也不可能给我时间放我自由。
原以为日子就这么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然而转机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来了。我迎来了自己培训选留的时间,转科时间9个月,意味着我可以在其它科室自由的工作9个月,而不需要像自己科室那样忙碌。而这便给我撰写基金标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我虽是科研型博士毕业出身,对于基础的实验技术较为熟悉,但是对于标书的逻辑脉络却不了解。不过,研究课题还未确定就要谈及标书写作确实为时尚早。当时,我需要考虑的是顺着自己的博士毕业课题继续努力,还是更换课题。
考虑到无论是标书和课题都强调延续性,而博士期间所发的文章其实是未来申请课题的重要筹码。自然而然,我就选择顺着博士毕业时的课题和方向进行深入探索。而这时,2017年下半年即将到来,对我而言,能不能抓住机会,成功申请青年基金,就这两年时间了,真的是时间紧迫,压力山大!
就这样,基于博士期间的课题,我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企图将研究往下推进,但效果并不理想,打击也连番而至,实验的没进展迫使课题不得不停滞,而这时已经到了11月份。
为求解决之法,我开始在铺天盖地的文献、科研热点、微信公众号中汲取营养。通过认真学习自己科室已经申请成功的课题标书,兼之考虑到自己博士期间的课题是microRNA和肿瘤耐药,我便瞄准了科研大热点lncRNA。
就这样,我又自己摸索着学习了近2个月,但是在验收学习成果时,我发现面对lncRNA自己仍是一无所知,不知所云。闭门造车终不可行,我决定虚心向科室的科研大牛请教,并下定决心要更换研究方向。
可这时更换研究方向,就意味着我要从零做起。可我连自己要做什么分子,选择什么表型,研究什么机制都不知道,更何况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一时间里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幸运的是,这时我在诸多微信公众号中邂逅了“解螺旋”,遇到了科研途中的真正救星
当时,36策的课程虽然还没有全部更新完毕,但是已经更新好的课程已经值得我反复倾听,认真咂摸。于是只要是空闲时间,我都在听酸菜校长的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原来科研竟是如此简单,原来科研还可以这么做!恨不能早些结缘解螺旋,只能感慨自己以前的博士都白读了。
此后,我已经成为了解螺旋的铁杆迷弟,挣扎在临床工作中挤出时间去学习。当时我意识到目前所积累的一切还无法去拼赢青年基金的申请,所以我果断放弃了2017年的机会。但是我内心始终坚持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在35岁之前要竭尽全力去拿到青年项目,让自己不留遗憾。
2018年3月,我便明白青年基金留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了。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我去拜访了很多已经顺利拿到青年课题的同学,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初步有了自己的方向,这个方向也是机缘巧合,来源于和别人的讨论,而这时已经是2018年上半年末了。
通过反复学习酸菜校长36策课程,我已经对科研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分子方面的蛋白互作。而之所以将研究方向转换为研究蛋白互作的原因有两点:1.我要研究的靶分子主要功能就是蛋白翻译后修饰,2.我手里有一份关于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面上标书。
鉴于标书写作上有着巨大的模仿性,兼之酸菜校长对于蛋白互作机制的讲解非常透彻,在撰写标书前,我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靶分子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检测,利用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工作,细胞系中表型的检测,TMT蛋白及基因芯片的检测以及后续的通路分析。
这期间也出现过一个瓶颈,因为我没有经费预算做CO-IP和蛋白质谱,要寻找靶分子修饰的靶基因确实十分困难。最后还是按照酸菜校长找明星分子的思路,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才傍上了一个明星分子。至此,整个科研课题才形成一个完成的故事。
虽然有了实验结果的保障,但要完成标书仍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好在解螺旋的会员课程中,有专门教如何模块化完成标书内容的课程,并详细讲解了标书撰写过程中的每一重点细节。这门课我又是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次,最终完成了标书。后期也是交给了科室的科研大牛继续帮我精雕细琢。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我35岁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幸运的迎来了青年基金。不过考虑到我博士期间所发文章(最好的文章是BBRC)都与目前所中课题无关,此番青年基金的成功申请,应该也有幸运buff的加持吧。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小伙伴还在努力中,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们看到希望,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并坚持的走下去,未来会怎样,让时间、汗水和解螺旋给你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