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SCI的成功出炉,皆因解螺旋。
家好,我是小李飞的针,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时所学习的多是黄帝曰、岐伯曰,虽然偶尔也会跟着本科导师团队打一下杂,但对实验一无所知,科研思维几乎为零,因而进入西医院校正式读研后,自然是压力山大。
读研期间,身边的人大多科研理论扎实、实验基础丰富,而自己却是从零开始,且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老是在互相否定,所以刚入学的一段时间,我就有点想退学,想回去学自己的老本行,这样就不会这么纠结,压力也没那么大,最起码室友在讨论什么,我也能参与其中。在西医院校,完全get不到室友的点,更多的是自卑。
每次开组会的时候听师兄师姐洋洋洒洒的进行文献解读。型模法标,这是每次I one师姐讲解文献时必讲的五个字,每篇文献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解读,她是第一批跟着解螺旋学习的学员,深得酸菜老师的真传。
I one师姐也及时给我推荐了解螺旋,通过体系课的学习,我后来能很快的理解她的Idea。当时解螺旋学员的价格是299元/年,不贵,我马上就盘下了它,后来就一路打怪(做任务),慢慢进了先锋班并得到了终身会员的名额。
刚学36策时便卡在了“型”,总是理解不透,后来Ewen师兄整理了当年的国自然项目所有的表型才慢慢理解。这期间小张老师出了一门预后型meta分析课程,恰巧这时我还没开始做实验,就在课余时间跟着课程一起学习。我针对课程里面的每个环节,安装的软件,反复琢磨,一点一点的解决,看了几遍后,跟着一起操作。
我彻底将课程内容吸收消化后,就想着结合导师的课题进行选题,反反复复一个多月,题目仍是没办法确定,要么是选题low,要么是别人已经写了。后来根据小张老师的建议,使用两个指标进行预后的分析,经过几轮筛选后终于敲定了题目。
考虑到第一次做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于是我期望能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研究课题。不过作为一名新手,想忽悠别人和我一起做基本是不可能,高手都不和我玩。
好在我本科的小白(yq)师姐相信我并愿意带着我一起做,然后分工协作,一人查两个英文库。期间因纳入标准出了一点小问题而耽搁些许时间,讨论后又重新进行检索。
虽然有很多次我都觉得好难,有点浪费时间,想着要放弃,但小白师姐的鼓励和自己一点不服输的想法让我坚持下来了。每每课题出现了问题时,总是会叨扰小张老师、风师兄。
好几次都是他们远程语音进行指导解答,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所问的问题连自己都弄不明白是要问什么,但这个时候小张老师和风师兄总能意会到我提问题的核心矛盾,而这就是高手的境界。
在小张老师、风师兄和小白师姐的帮助下,我历时近5个月终于得到了第一篇SCI论文,并在6月26正式投稿。
过了三个月,没有消息,发了邮件催了一下编辑,编辑说在找审稿人,让我等一等。
其实,等待期间,我自己也没报太大的希望,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感觉写的也一般。但在撰写这第一篇文章时,我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就足矣,结果是什么就不重要了,于是就耐心等待也没撤稿。
又过了三个月,还是没有消息,再催编辑,编辑仍是说要等等看。此时的我就像一个黄花大闺女想她男朋友,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编辑老是不给明确的回复,终于等到八个月的时候,等来了小修,我非常开心。
我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断断续续修改了半个月,提交后两天接收,这个时候的效率出奇的快。
在过了十来天就在官网上查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篇SCI就这样实现了。
总之,跟随着解螺旋,学一门课,发表一篇文章,同时掌握了多种软件操作,比如Stata、engauge、 endnote等等。
我在先锋班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来自各个医院高校专业的大神。平时遇到科研上的问题向他们求助,总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亦师亦友。
第一次撰写SCI文章,从选题到投稿,这中间确实遇到过无数次困难,这些困难对于一个一无所知的新人而言,简直分分钟钟浇灭我待科研的激情火花。不过,尽管困难想把我埋了,但幸好我是一粒种子。
而我这粒种子终是在解螺旋的帮助下,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我相信自己在酸谈学社这个大家庭帮助扶持下,必然能在科研路上成长为一棵蔚然成风的参天大树。
所以,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解螺旋,感谢小张老师、风助教、小白(yq)师姐等各位师兄师姐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往期学员学习心得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