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接收更多活动通知;点击右上方“...”,将活动分享给更多好友。 
搭建青少年公益创新平台, 促进教育与公益组织交流。
小编手记:作为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成长起来的高中生的家长,从来都是非常推崇中国的高考,认为这是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平等教育机会的最好方式,通过一次公平的考试来决定孩子们今后一段时间的道路。但是有斯公益2021年第一场公益讲坛,却让我突然对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有些动摇。
在中国,高中生必须要完成80个小时时长的公益活动,才能顺利毕业。但是这80个小时,孩子们究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给今后自己的发展起到了什么铺垫?
曾经问过一个志愿时长已经累计400小时的高中生,还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公益项目吗?回答很令人痛心,不要说印象深刻了,唯一还能记住的是在首都图书馆整理书籍和给一个贫困家庭捐款,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件事也会慢慢淡忘在记忆的长河里。这样的公益或者说社区服务既没有真正的持续性的利他,更没有让自己在公益活动中得到历练和升华。
2021130日,2021年第一期【有斯公益讲坛】通过zoom会议举行,美国资深升学顾问黄少华博士、有斯公益发起人及公益导师谢远雁、邱莉莉共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式公益讲座。一种说法,两个案例,三位导师,为我们讲述公益创新行动与美国名校申请。
有斯公益讲坛2021年第一期录像和录音

01
一种说法
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名校招生是一门艺术。那么美国名校在寻找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遴选标准?与公益有什么关系?
黄博士首先开讲:
在中国有一个词叫学霸,就是读书成绩非常好,这样的孩子在中国是会被捧上天的,但是在美国,只有学习成绩好,却会被人瞧不起,被称为nerd(书呆子)。在美国申请学校,学习成绩好是最起码的要求,没有什么可炫耀的,真正值得炫耀的一定是你杰出的课外活动,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美国,课外活动分好几方面,第一个就是学术方面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外选课、做研究、参加竞赛(学术或者非学术竞赛),还有实习和打工等等。
学生必须在各个方面有自己的建树,建树里也包括今天重点要讲的社区服务和公益行动,很多学生盲目地去做,结果三年下来,要开始报考大学了,发现招生官根本不在乎你做了什么,而在乎你成就了什么。
课外活动有时候是一个人,但是更多时候是一群人做的,你也许是跟随者,也可能是领袖人物,所以课外活动很多时候牵扯到另外一件事,就是你的领袖才华,这些是和社区活动与公益活动交织在一起的。
大学考虑录取什么样的学生,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一般州立大学不会考虑这些课外活动,只要成绩好就行,只要求GPA成绩(高中四年学业成绩),与中国也不太一样,中国只有高考成绩,GPA都不考虑,美国是GPA和SAT或者ACT(SAT和ACT是美国标准化考试成绩)在一起综合考量,相对于GPA,SAT或ACT没有那么重要,GPA是一个长久的积累,所以他的重要性远在于SAT或ACT之上。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不是近年来不受重视了,而是从来没有被高看过,因为很多的大学把他们当作首批遴选用的工具,把学生先筛选一下,所以需要但是不重要。申请顶尖名校的话,光有很好的成绩是不够的,因为报顶尖名校的孩子成绩都很好,没有可比性,必须要有课外活动的杰出成就。
02
两个案例
一位高中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人都是自私的,即使是无私奉献的人,也是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让自己身心得到愉悦,所以我们不要狭隘地看待公益,它是可以双赢的。
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因为申请大学要求去做社区服务,所以就去做了,另外就是学校有关于社区服务时长的要求,所以要去做,这些都是应付,不是想去做,而是要求去做,所以听起来动机比较被动。
另外要提到两个概念的差别,一个叫做社区服务,一个叫做公益活动,志愿者是自愿去做,社区服务有时候并不是自愿活动,这两个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自愿去做的社区服务。
那为什么要去做?因为有人听说美国考大学要去做这些事情。具体怎么做?有什么要求?社区服务,你去帮到别人,双方都很开心,但是你帮到别人的同时也能帮到自己,这应该算是双赢!要知道,作为高中生,时间非常有限,尽最大化的时间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到自己,就要有这个想法,申请大学能不能放到我的申请文书里去讲,产生重大的影响。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非常好,有些是你做半天都做不出来的,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用处的。
另外一方面,为什么要去做?社区服务不是高中生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去做了,还有学生是不做的,两个人成绩虽然是一模一样的好,但是你花了大量时间去做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还能保持这么好的成绩,招生官肯定是青睐做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的人,道理很简单。
社区服务不是日常要做的事情,所以做社区服务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习,举个例子,美国大学有课程叫service learning,在美国高校非常流行,用自己的知识在社区服务,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形,目的还是在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要把service learning这个概念做到高中生社区服务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习,通过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学习做人,培养人格和利他精神,锻炼领袖才能和交流能力,最最关键是学会有同理心,很可能你帮助的人与你不在同一个学术和经济层次,所以你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体会他们的难处,更多同情心和同理心,这是我们真正做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的理由!
黄博士阐述了以上对于社区服务的理念,同时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两个学生做社区服务的案例,高质量的社区服务与公益活动对于美国名校申请缘何重要,让我们通过这两个案例,一窥究竟。
案例1:医院社工
曾经有位学生,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孩子,为了做社区服务去了医院,因为这位学生既不是护士也不是医生,没有专门的技能和训练,所以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只能放在两个地方,第一是只能在前台指路,和被服务对象几乎没有深度的交流。第二是在餐厅打扫卫生或者做一些杂事,这个孩子一坚持就是三年半,虽然精神可嘉,但是申请大学时候被问及能写些什么文章来展示自己?他唯一的回答就是他每天都干了什么,就是讲不出他成就了什么,做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成就了什么,这个孩子恰恰没有理解这点的重要性。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是美国总统,你在这四年里成就了什么?你阐述在这四年里你都做了什么你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但是你的任期内GDP在下降,其他一切全变成了无用功。做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案例2:老人院社工
这个故事是在中国发生的,孩子原本在美国一个高中读书,因为住校,到校外很不方便,因为每年冬假都回北京,我建议他将社区服务在中国完成,用自己的才华来服务社区。孩子认为自己摄影还不错,想去老人院给老人拍照。夏天,我利用我的专业知识给他上了怎么样能拍到好照片的课程。这孩子执行力非常强,冬假时间一到,就在北京找了个老人院开始社区服务,但是随后发现他每天都要跟人家解释为什么拍照,老人们戒心都很重,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难。
有一天忘记带水了,一位老人让他拍照结束后来喝水。孩子记住了我曾经跟他讲的,去社区拍照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要与老人一起交流,寻找真正能够帮助他们的方法,拍照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曾经就有学生去老人院弹琴,被问及是否能举出三位他服务过的老人院里老人的名字,孩子一个也说不出来,因为他每次弹完琴就走了。因为这次机缘巧合,这个孩子开始和老奶奶聊天,聊天中得知,老奶奶有一件心事,因为都搬家了,社交工具也不是很会使用,她和居住在上海的哥哥失散了。这个孩子是一个有心人,他听到这个事情后努力想办法,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找到了这位老人的哥哥,这位哥哥已经去世两年,但是儿女和遗孀还在,这个孩子就去上海找到了他们,拍了照片并录音,带回来给老奶奶,让她非常感动。通过这件事情,孩子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是遇到问题怎样去解决。关于找人的全过程,孩子做了一个摄影集,配上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设计并自费出版3000册,送到老人院与老人们分享。其他老人看到照片后都非常高兴,觉得照片非常好,慢慢地没有了戒心,都排队来找他拍照。
又一个冬假,孩子再次回到北京,又去老人院拍照。拍照结束后,他不像别人一样拍完就走,而是会让老人家挑选,再自己把照片印出来送给老人,老人们非常开心,甚至有老人开玩笑说照得太好了,死后要把这张照片当遗像,虽然可能是个玩笑话,但是真的是对他的一个赞许。有一次拍完照去送照片,五天前拍照的人,送照片时人却已经不在了,孩子心里非常沉重,同时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有意义。而后经过我的建议,孩子举办了照片展览,我让他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以后招生官和家长也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做了这么多,有人在乎吗?我建议他找一个摄像,去采访参观的人,来记录这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义。来参观的不仅仅是那些老人,还有老人们的家属,以及那些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原本还怕没人讲话,结果大家排队来对着摄像机讲,经过提示,孩子去采访去年冬天老伴去世的那位老奶奶,老奶奶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一边掉泪一边看,非常感人,这时已经不需要任何言语。
三月底孩子的妈妈拿着视频到美国开家长会,咨询老师看了一半,就感动得热泪盈眶,建议他去申请专门社区服务的基金,拿到申请费用,孩子又去中国做下一个公益。在我的建议下,孩子找到了原初中校,介绍他所做的社区服务项目,来听他讲座的所有同学一起承诺继续把这件社区服务项目做下去,他手把手教他们去做服务,领袖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这个孩子一共做了两个摄影集,三次摄影展览,最后一次是在美国当地做的,拿了美国学校给的两个社区服务奖,这个奖项每年只有一个,非常珍贵,中国美国的媒体都有报道这个孩子在社区服务上的贡献。
这样的社区服务就是特别有成就的社区服务,从两个案例中谢远雁女士总结出了杰出社区服务的关键词:
第一、有执行力
第二、非常用心
第三、同理心
第四、长期持续地去做
第五、有影响力
第六、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这样的项目非常精彩,打动自己,感染别人,自然也会让招生的老师印象深刻。
03
三位导师
三位公益导师各抒己见,从自身的经历和角度来讲述身边的公益活动与美国名校申请。
谢远雁女士在黄博士精彩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美国大学的录取,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她曾经听过一个讲座,印象深刻,招生官从三个维度考察学生:第一个维度是学术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这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主要通过学业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竞赛成绩来衡量。第二个维度是情商和心智的发展(Emotional Development),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这是通过学生的文书来体现。第三个维度是社交能力(Social Development),包括对外的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等,这是通过老师的推荐信、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等来体现。学术发展只是让你可以入围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录取与否重点看另外两方面软实力,软实力不仅仅是对大学招生录取非常关键,也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黄博士对这三个维度也发表了不同意见,但是角度不同,有一点是共通的,美国名校录取绝对不是唯成绩论,除了量化的指标,学生的软实力更为重要和关键。
谢远雁女士在讲座中提到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在过去的一年里,她牵头主编了一本书,书名是《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北大父母的能量型培养法》,邀约了20名定居在世界各国的北大校友,分享30多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和育儿心得,近期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她特别提到了“学霸型培养法”和“能量型培养法”。学霸型培养法的培养路径是成为学霸——考入名校——找到好工作——五子登科——获得成功。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比较单一,与农耕社会的金榜题名无甚差异……更不用说,应试教育让孩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习题集,在无穷无尽的刷题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厌学甚至厌世,不少人成为“高分低能的生活巨婴”,或者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能量型培养法”重视人的成长,看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给孩子们机会去发掘兴趣爱好,明确个人追求,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引领和服务他人,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从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使命。从“望子成龙”到“望子成人”,这是写这本书时作者们一致的观点,也回应了黄博士讲到的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除了大学申请之外对于孩子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随后,邱莉莉女士介绍了青少年公益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公益的理解。
1、公益是什么?厘清关于公益的常见误区
公益是带着帮助他人、帮助世界变得更好的利他性动机,并给其目标对象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的行动。
公益与慈善不同,慈善给的是钱,公益参与的是行动,重点在于唤醒他人。公益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也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于每个人的心中,通过平时点滴的付出而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公益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社会企业、国际组织。好的公益组织应该是专业的组织、专业的管理、专业的人员。
公益包括了很多不同领域,例如:健康救助、儿童教育、动物保护、种族歧视、女性赋权、商业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也包括很多不同的工作内容,仅以大象保护为例,就包括了栖息地保护、科学研究、反盗猎、野生动物救助和放归、社区工作、反走私、宣传教育、政策倡导等诸多内容。
短期的义工旅行只是体验公益,如果缺乏专业性,并不能给受助对象带来帮助,有时甚至会带来伤害。我们提倡的是专业性且长期持续的公益行动。
在设计开展公益项目之前,需要先做调研,深入了解受助对象需要哪些切实的帮助,避免出现“白象工程”(特指昂贵无用、华而不实的项目)。另外,在公益行动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白人救世主情结”和“圣母心”,不要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真正的融入,彼此互帮互学互助。
公益与商业并非对立,公益组织用商业方法做公益,可以让公益做得更加专业。同时,商业机构也可以参与公益行动,或者发起组建公益组织。商业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公益领域之一。同样,公益也是与学术高度结合的。严谨的、学术性的调研,是公益得以专业、发挥效果的重要保障。而学术需服务于世界、服务于公益。
公益包含了很多范畴和领域,需要专业性。对青年人来说,公益完全可以是一条正经的职业发展道路。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都能在公益的世界里大放异彩。
2、青少年开展公益行动的意义
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通过教授而来的,只有通过青少年的实践、参与、观察和情感体验才能上升为一种道德思维品质。青少年学习体谅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学习认识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共处共生关系,学习树立理性的财富观,由此逐渐培养向善的激情、利他行为、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开展公益创新行动益处多多:1)埋下爱与责任的种子;2)学会感恩和分享;3)培养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有思想和行动力的世界公民;5)提升国际视野;6)锻炼领导力和组织能力;7)锻炼项目统筹管理能力;8)锻炼沟通协调能力;9)最低成本的社会实践/创业实践......
3、如何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做公益创新活动
哈佛大学教授赫尔曼·伦纳德(Herman Leonard)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三圈理论”模型——组织战略的制定是使价值、能力和可能获得的支持三部分重合面积最大化,明确战略、确定价值、寻求支持,这三个方面思考清楚,公益项目就水到渠成了。
青少年做公益创新行动,可以利用哈佛大学教授的三圈理论来梳理和思考公益行动的价值、个人(团队)能力和可能获得的支持,综合考虑孩子的维度(爱好兴趣、特长优势、领导能力和未来的生涯规划)和家长的维度(意识规划、社会资源、愿望期待),以及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可以明确公益行动的方向,量身定制适合孩子的公益项目,并付诸实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讲座最后,谢远雁女士简要介绍了有斯公益,包括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工作方法等等。
有斯公益由热心公益与教育事业的全球爱心人士和组织共同发起组建,致力于搭建一个青少年公益创新平台,提供各类公益项目和社会活动的规划指导和资源支持,推动青少年积极实践公益创新并努力成为专业的公益志愿者,提升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和领导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和孵化一批优秀的青少年公益创新项目,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支持,并培养有思想和行动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世界公民。
专业团队:有斯公益的志愿者团队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团队成员包括发起人、理事、专家顾问、公益导师、爱心大使、志愿者等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伙伴。
多个领域:无论是医疗、环保、教育和科技,还是妇女、儿童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能寻求相应的专家和组织提供支持。
不同地域:无论是社区项目、本土项目还是国际项目,无论是在亚洲还是中东、非洲等国家,都能帮助链接相关的资源,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量身定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有斯公益竭尽所能为有公益热忱及行动力的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由公益导师一对一梳理需求,策划适合的公益创新行动并推动实施。
想更多了解有斯公益,请点击查看《有斯助力青少年公益》。

文字整理:姜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