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赏擅长共情、能温暖到身边人的人。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共情则意味着换位思考,看到别人的难处也看到其高贵,即使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会避免让人产生被施舍感,努力温柔而恰当地照顾到对方的尊严。
  共情意味着理解力,意味着对“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常识的内化的领悟,意味着即使不理解某人的痛苦也至少在看到身边人痛苦时避免过分表达自己的快乐,更不会说出“今儿太阳那么好怎么就你苦着脸”这样的话,意味着在当着一个饥饿的人进食时就算不能分享自己的食物也至少不吧唧(biaji)嘴。
  共情意味着对过程的洞察力,意味着对他人任何细微成就的艰辛过程的觉察,他们更可能去赞美他人努力的过程,而不是轻易妒忌他人的巨大成就、忽视别人不够明显的细小进步甚至嘲讽别人的不完美。
  共情意味着不轻易下判断。常看到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看起来非常自信,有可能也确实懂挺多,说话总是一套一套,不管别人抛出什么论点,他们先说“不是那样”,然后迅速组织出一套可能靠谱也可能不靠谱的像是反驳的语言,看起来似乎“很讲道理”,他们自己也常说“人需要理性客观”、“人可能犯错”,但他们不会承认“我在交流时可能犯错”,只是一味为否定而否定,许多时候虽然说的并不正确,但总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让对方失掉为自己辩护的信心或兴趣。与之相反,擅长共情的人更愿意预设“错误的结论不代表错误的推理过程”、“朋友间的交流的重点不在于立即确立最终结论而在于情感的流动”,所以他们更可能在听到自己认同的点时立即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欣赏,在听到与自己相异的观点时多追问其心路历程或是沉默不评论,就算最后无法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与理性思考的能力
  不轻易下判断也意味着倾听的能力,他们在一些朋友心中是牧师一样的存在,朋友们喜欢向其倾诉自己的小困惑,因为这样的人不会着急说相关人员孰对孰错,也不会着急给意见建议,因此不会让倾诉者有种“智商被严重低估”的感觉,而是越来越有安全感,说得多了,往往自己就能找到解药了,更重要的是,一些人在痛苦的时候只是渴望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擅长共情的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更能深刻理解这一点。
  “不评判”、“认真听对方把话讲完”意味着极高的人格开放性
  有共情能力的人自然会不卑不亢,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多了,自然就能理解“看起来似乎完美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各自的黑洞”以及“即使是看起来最卑微的人在受到尊重时也会展现出人性的光芒”。
  共情意味着对自身情绪的敏锐觉察。人只能以己度人,就像先天盲人虽然可以用嗅觉听觉等进行推理,但无法真切感受到颜色,一个太有“钝感”的、习惯压抑自己感受的人在听到别人倾诉“我家那位每天都给我做55度的咖啡,但今天竟然把90度的咖啡端过来,把我嘴烫了一下”这样的看起来很像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话题时更可能感到烦躁甚至厌恶,只有安全感足够高、习惯于关心自己的感受、事事都不愿意委屈自己、努力寻求更优解的人,才更可能理解并赞叹他人的敏感,认同“‘以小规模人为放火来预防森林火灾’与‘人际冲突中的防微杜渐’异曲同工”这样的说法。
  我很期待被这样的天使暖到。


李慧敏,2021.4.9,于渤海之滨


扫码与作者直接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