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婚姻是变相的卖淫——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
一夫一妻制是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时代适应方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凡在婚姻制度下的男女,只是一个强奸团,我是早已宣言不愿加入这样的强奸团的——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
这三句话是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传统婚姻制度的看法,因为过于有名且“标新立异”,被无数人断章取义且曲解,这里有必要先正本清源一下。譬如前两句都是从两位先哲的文章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并不是原文原话,同时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所批判的,是当时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包办婚姻下,女性作为一种资产、玩物被随意交换,不可能有任何个人意愿于其中,所以被毛称为“强奸团”。而马恩批判的,则是当时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虚伪,一方面他们遵从基督教的思想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上流社会各种淫乱、通奸,人们以公开的情妇、情夫为荣,婚姻制度名存实亡,本质上成为了“卖淫”“通奸”的补充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恩毛等先哲所批判的,是阶级社会不健康的婚姻现象,有些人不考虑他们说这些话的历史背景,强行带入到当下,是会吃错药的。比如毛主席说过“男女两下的相知,到了交厚情深,尽可自由配合”,其实是号召大家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不是让你践踏道德去出轨滥交。要在他们那个特定的、落后的、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环境中去看待他们的言论。更有些智障认为马恩两位先贤是在为卖淫嫖娼行为开脱,要真得出这种观点,赶紧去医院看看脑子吧,没救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是什么呢?我在《生而贫穷》第十一章《婚姻与阶级》中详细的分析过,想了解更深入的可以去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为翻来覆去说过很多次了,本文就简述一两句:婚姻制度不是爱情的见证,婚姻制度是私有财产的证明。这是阶级社会中婚姻制度的本质。
整整一部《婚姻法》并不保护爱情,而是保护双方的私有财产。离婚制度也基本都围绕着夫妻共同财产划分而来的。所以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婚姻观是反对婚姻的:因为男女两情相悦产生爱情,那就一起生活;爱情淡了,合则留,不合则去。为什么要有婚姻呢?因为要保护夫妻共同财产,因为在男女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劳动价值。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是需要把财产问题捋明白的。
婚姻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产物,就像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产物一样。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完美的两性关系,是一种与共产主义相似的美好理想,需要漫长的历史实践去实现。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就实现共产主义一样,直接按照马恩所设想的完美两性关系去处理问题,也容易“步子太大扯到蛋”。
在现阶段,我们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要保护私有制的;也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是要保护婚姻制度的——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而《婚姻法》就是婚姻制度最坚实可靠的守护神。但是,“离婚冷静期”能如它所设想的一般保护婚姻吗?《婚姻法》的本质是私有财产问题,“离婚冷静期”跟财产问题毫无联系,所以这自然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制度。
(二)传统婚姻的消解
为什么说传统婚姻制度在消解呢?我们先看一看传统婚姻制度的意义。
日本NHK有一个纪录片,记载了几对中年夫妇的婚姻危机。这几对夫妇有一个共性,就是丈夫已经是收入颇丰的公司中高层,妻子是二十多年的家庭主妇。丈夫会在外面找援交女生——这个妻子是知道的,作为“平等回报”,丈夫会出钱给妻子找男性特殊服务者(因为妻子没有收入来源)。
为什么日本中年夫妻中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呢?妻子解释说,自己没有经济来源,这个年龄出去又找不到工作,只能接受这样的婚姻。况且平时跟家庭主妇唠唠嗑,学学插花、茶艺,又有体贴精壮的青年人,生活也不错。丈夫解释说,如果离婚的话,就没有人照顾自己生活了,没人做饭、没人搞卫生、没人洗衣服,要是请一个全职家政服务者,比养一个妻子加给妻子找特殊服务贵的多得多得多。
所以这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这几对夫妇之所以能忍受双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出轨,之所以能忍受名存实亡、几乎没有爱情的婚姻,之所以能够默许互相给对方戴绿帽子,无非是算了一笔经济账——维系婚姻/结束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去餐馆吃饭,要是一个人吃,怎么点菜怎么都不合适:两个菜有点多,一个菜尝不到更多的味道。从另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说,肯定乐于接待两位一起的客人。因为桌子就是两个人对面坐,我一个人吃的东西肯定没有两个人吃得多;而且我一个人去店里,肯定也不会安排个陌生人坐我对面。那对商家来说那一半位置就等于闲置了,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他们一定是按照两个人来吃设计菜量、服务的。
同理,出去旅游的话一样是两个人划算,酒店要么是大床房、要么是双床房,明摆着就是给两个人睡的——我一个人出去玩,也要承担全部的房费,找一个人一起就是二分之一。租房也一样,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房租是最大的负担,有一个人一起AA是最划算不过的事情。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模式,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两个人一起生活,是符合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需求的。但还是那句话,这是经济的基础,不是爱情的基础。所以那些纪录片中日本夫妻即便没有了爱情,也会选择一起搭伙过日子。
就好比农业时代、封建社会,是以大家族为基础设计生产生活方式的。你家里男丁多,说话就有底气。因为农业生产就是看壮劳力,封建生活就是看宗族势力。所以一些农村老人对于“分家”这种事看的很重,就像《四世同堂》里祁老人二孙子做了汉奸提出要“搬出去住”,祁老人难过的好几天没起床——不是因为二孙子做了汉奸,而是因为二孙子要分家。即便二孙子是一个好吃懒做坑爹坑爷的人,即便祁家已经在日军占领期间陷入了经济危机,但是祁老人依然愿意养这一个寄生虫孙子,因为“分家”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无异于天塌地陷。
祁老人是那个时代的保守主义者(年龄所限),所以反对分家。我们这个时代的保守主义者,自然也认为离婚是不好的事情。
但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传统婚姻制度是处在一个不断消解的状态。维系传统婚姻制度的是经济,消解婚姻制度的同样是经济。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原子化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原子化的深入是传统婚姻制度最大的敌人。
当今,个人“原子化”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就比如说工业化时代工人们吃穿住行娱乐都是在一起的,因为社会生产力和他们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脱离这个群体,吃就得吃大食堂,住就得住集体宿舍。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了,生产力的发展足以支撑他们点外卖、租单间(就算合租也基本跟室友没有交流没有生活交集),周末抱着个电脑刷一天的剧,基本没有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和欲望。一个公司、一起合租的人,可能只知道对方的微信名,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原子化的诸多表现。

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商家也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比如适合一个人吃的餐厅设计越来越多;有租房公司专门把房间拆分出租;外卖、快递、保洁的便捷让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有足够的保证。
我们父母那个时代为什么二十出头就结婚了?因为结了婚他们就能从单身宿舍走出来,组成真正的家庭,生活质量有火箭般的提升(那时候房子还能分配呢)。而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结了婚也是没时间做饭,没钱买房,没精力养孩子;也是996、点外卖、挤地铁。似乎生活质量没有提升,还略有下降?说到底,现在大家“搭伙过日子”的需求和欲望越来越低了,年轻人自然也就对传统的婚姻不热衷了。
(三)谁拉低了生育率?
再说另一个话题,生育率的问题。
网络上普遍对“离婚冷静期”非常费解,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这都是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制度。只能结合之前开放二胎、鼓励生育等一系列政策来推断:不让大家离婚是希望大家多生孩子。
然而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低依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年轻人不爱孩子,而是大多数年轻人“养不起”孩子。
去年5月10日,马云又在阿里的集体婚礼上表示“婚姻的第一个KPI是生孩子”。马云现场金句不断:工作上强调“996”的精神,生活上要“669”——六天六次,关键要9(久);婚姻要幸福的关键多用“丁丁”,少用“微性”。
我来讲一个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的真实案例。就在我写上一篇文章之后,我去年十一结婚的大学同学跟我吐槽,钉钉已经成为了他们婚姻生活中最大的“敌人”。每当他们夫妻二人沐浴更衣、酝酿情绪、欲行和谐之事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要么他手机响了,要么他老婆手机响了。这不是静音不静音的问题,钉钉自带已读功能,谁@了你对方可以看见你有没有看这条消息,甚至你长时间不回这种消息,还会有群发短信和语音电话打过来提醒你回消息。关键处理这种信息不是你回复了就行,工作上的事情处理还需要时间,经常他们两个前一秒钟还“翠穿珠落索,香泛玉流苏”,后一秒钟就要打开电脑整Excel了。一边要践行工作的KPI,一边又要完成马云生孩子的KPI,真拿劳动者不当人了?
(我这位朋友微信给我的吐槽)
(他给我展示的钉钉截图,@后面那个人打了对勾,就说明那个人看见了)
不光马云呼吁大家生孩子,国家也很上心这件事。但是呢,我们最广大的劳动者们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生育意愿,有人想过么?马云可能觉得生孩子真的很容易,669就完事了,那是因为他没有养孩子的负担……
讲道理,没有其他条件限制,谁不想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享受亲情和家庭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的本性啊,富豪们想我们也想啊,还不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辛苦了吗?生孩子的房子有了吗?学区房现在多少钱一平了?孩子生出来了谁养?我们夫妻俩996,有什么时间教育孩子?把孩子扔回老家,把抚养成本转嫁给父母,让孩子从小离开爸妈身边,我们愿意吗?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还有更加现实的,就是高强度的工作对劳动者健康的摧残,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精神上的(比如抑郁、焦虑等),还有更直接的那就是身体上的。去年豆瓣有一个热帖,姑娘讲自己连续996三年,卵巢早衰,无法生育了。
男性也好不到哪去:根据发表在学术期刊《生育与不孕》(Fertilityand Sterility)一篇报告显示:这项历时超过15年的研究发现,2016年中国男性青年精子合格率不到20%,而2001年的合格者超过一半;研究者分析,缺乏运动、熬夜、工作压力大都是男性精子质量退化的原因。什么是异化,这就是赤裸裸的异化啊。
马云也说了自己最后悔的是没有陪伴家人,那996何以又成为一种“福报”呢?那为什么类似钉钉又一直剥夺我们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不仅仅是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高,把孩子抚养成才的机会成本更加惊人。就拿一线城市来说,孩子的户口、入学、教育哪个不是天大的困难。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固化的社会,阶级晋升的上升渠道已经越来越狭窄,想培养一个精英难上加难,大家都在为一点点可能的渠道和教育资源挤破头。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四岁,就被孩子她妈拉着去学古琴,那个古琴老师一节课就要800块——这是一节课啊,不是一学期,而且一个班有六个孩子一起学。没办法,资源就是这么“紧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你想让你孩子成精英,我也想让我孩子成精英,那物价就这么哄抬上来了呗。
前年爆出了虐童丑闻的红黄蓝幼儿园,算是高端民办幼儿园了,看新闻报道每个孩子一个月学费没有外教的是5000,有外教的是7500,还有一个所谓的“兴趣费”也有1000。平均一个班30-40个孩子,月收入就有约15-20万。但是老师的工资是多少呢?根据招聘网站和每日财经网的报道显示:事发前红黄蓝幼儿园基层幼师平均工资2570元,最高不超过一个月四千,很多刚入职的老师学历仅仅是初中毕业,月收入甚至在两千元以下。虽然包吃包住,但这在北京也是一个侮辱性的价格。所以你们看资本家有多王八蛋一个班月收入近20万,只肯拿出人均三四千块钱去招老师;你好歹拿出一两万的待遇去招聘,何愁找不到疼爱孩子的高素质教师?丑闻曝光后,红黄蓝幼儿园股价腰斩,随即触底反弹节节攀升,因为冷血的投资者们从公布的财务数据中看到了幼儿园巨大的营收潜力。这就是资本,没有人性,永远以增殖最大化为目的,你小孩子被虐待不关我挣钱的事。而作为劳动者有的选么?不把孩子托给市场中的幼儿园还能怎么办,带着孩子上班?老板同意么?再说,携程这种大公司幼儿园虐童的丑闻可是在红黄蓝之前啊。
很多青年男女都有过类似的念头:既然现在孩子很难成为“精英”,想有一个不错的生活就得从小竭尽全力了,而我有没有足够的实力给他们提供一个优越的生活,更没有办法让我的子女成为“世袭的资本家”,那我就不生孩子了呗。毕竟社会现实就是如此,特么我现在996,我的孩子就算从小争气能吃苦学习好一路过关斩将考上985或者出国留学,工作了还特么是996,想想就难受,那何苦呢?
讲道理,没有其他条件限制,谁不想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享受亲情和家庭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的本性啊,富豪们想我们也想啊,还不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辛苦了吗?但是客观现实就是如此,我现在被剥削就算了,将来我的孩子还得受二茬罪、吃二茬苦,长大了走向社会再被资本家的儿子们剥削,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搁谁谁愿生?父母的生活都这样了,多生一个孩子岂不就是多生一根资本家的韭菜吗?
(四)爱情与憧憬
上面说了这么多,翻来覆去无非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婚冷静期没有意义,是当前社会生产环境决定的。文章的最后,我们说点积极向上的东西,讲一个“经济”无法决定的事情,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
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爱情的因素。单纯的把“几套房”“几辆车”“哪里户口”拎出来翻来覆去的说,是忽略了“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把男男女女们进行物化的考量(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相貌身材)。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心理学的解释是一种“恋爱拼图”的契合,文艺点说就是这把钥匙正好能打开你心里的那个锁。在这其中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并不占据决定性因素,而两个人的人格、性格,大脑中的多巴胺成为了伟大爱情最主要的造就者。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相当多的男男女女直接跳过“爱情”这一环节就直奔“亲情”这一层面了,毕竟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搭伙过日子”的需求还是注定存在的。虽说认为现实生活中婚姻的普遍基础是爱情也确实理想化了一些,但是不容忽视爱情这一种伟大力量确实普遍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至于“爱上”的那个人“配不配上”你,这个标准就更复杂了,这要考量你脑中的多巴胺和电流了。就比如幽默风趣在你的恋爱拼图里占多少比重,六块腹肌占多少比重,多喝热水占多少比重,因人而异。
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对方可能并不是很美,并不是很有钱,并不是很迷人,并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爱Ta。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Ta,只因为Ta是Ta。
对于爱情的产生机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都在种种理论的前沿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其实就像我在讲同情心的这篇文章中写的那样,人类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感情,是超越金钱、阶级、社会、种族、国家而存在的。这些美好的感情,不但是推动我们个人奋斗的动力,也在推动着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前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