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里面美国的印度人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就像《生活大爆炸》里Raj那样,有着搞笑口音,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然而这是在美国盛产CEO的战斗民族,你试试走进硅谷,左边一个印度HR,右边一个印度副总,再以抱团的形式出现一波又一波印度阿三,你就只能去洗洗碗刷刷地了。
“印度留学生超过60%都能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是印度的2至3倍。”短短两年间,在美国留学的印度学生数量就增加了71%。而这部分人还尽全力地缩减在学费用度上的一切花销,并极大限度的扩大了关于“找工作”的机会。
美国财经网站QUARTZ总结出了三点,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印度留学生在榨取美国教育资源上,能甩中国留学生十条街的距离。
1
硕士学位的学费成本更低
据统计得出,在2015年,有四分之三的印度学生申请美国硕士学位,申请者人数超过21万人,而中国只有30%。但是对于四年大学本科来说,印度本科生人数比例只有10%,但对于中国本科生人数,看看我们周围扎堆的中国学生们就会明白了。
本科和硕士最大的差别就是学费:国际学生一年需花费23,800美元至32,400之间,但读完硕士只需两年,是本科生的一半。甚至在现今,美国有为期一年的硕士课程,所以这样就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大部分的印度学生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交学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出钱。再加上近期卢比贬值,所以在省钱方面他们还是比较上心的。
2
OPT延期,工作机会增大
82%的印度学生都会选择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STEM”专业,哪个好赚我就选哪个,与之相比,中学留学生选择STEM专业的只有38%。
当然了,选择STEM也等于是走上了一条获得美国工作机会的快速VIP通道,不仅是人才需求量更大,OPT更是允许在为期一年的在美实习基础上额外增加17个月。再加上美国国土安全局去年10月份提议,再为STEM专业学生争取7个月的实习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将有整整3年时间去找工作,而不用担心H1-B工作签证,瞬间就在起跑线上占尽了便宜。
只是近期有多起印度学生因找非法兼职而被遣返的案例,虽然不知道这项提案会否通过,但这段本身就已不短的29个月足以让他们的简历更加好看,也可以赚得工资贴补留学费用。
3
目标锁定在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城市
集体攻占STEM专业之后,自然是要继续攻占IT领域的王牌城市了。有40%的印度留学生选择在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和纽约读书。光是在加利福尼亚一州就读的印度人数就在一年内翻了一番(从15,327人至30,823人)。
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数据就是那么刺眼。看完这几点后,嗯…印度留学生果真能够如此精明地以最低成本换取最高工资。
所以QUARTZ的文章题目就叫做“Even Chinese students can’t beat Indians at squeezing out the most from a US education”, 印度学生能从美国教育中汲取到更多,这是中国学生无法打败的。
所以我们真的被打败了?就因为我们多花了点钱,多花了点时间,还选了一个不是STEM专业的liberal arts? 
然后我就想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里他们不讨论新思想或发明,他们讨论成绩,工作, 移民美国。他们教怎样得高分却不教工程学。”
也许在出国留学的时候,他们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金钱,尽全力在美国获得学位,并拿到一份赚钱体面的工作。就像电影里的“病毒”校长,先学工程学,然后是MBA,最后成为美国银行家,生活对他来说就是盈利和亏损。
可是,
本科和硕士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学费,可能这两年硕士与四年本科相比,能更加划算地拿到美国工作机会。只能说,最大的区别在于门槛高低,不是每个人都能考得上硕士,但大多数人可以争取考上本科,从而得到开阔眼界的机会。
除了本身就喜欢STEM专业的人以外,为了更长的OPT实习期而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顺带还要得到一份自己不会投入热情的工作,这一切都是得不偿失的。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Rancho
把目标锁定在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城市不是一件错事,你有你的完美计划,这很好,只要可以做你喜欢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不管是纽约还是底特律。
其实出国留学并不是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血路,如果什么都拿金钱去衡量的话,会丢掉很多。(当然啦!赚钱什么的对我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本来在这个世界上,梦想和现实就是很难权衡。)
最后,把手放在心口,然后说“All is well”。


推荐阅读
遭遇不幸客死他乡的中国留学生,怎么就成了国内网民口中“该死的富二代”?明明应该令人哀悼的悲剧,却成了很多喷子的狂欢?四年前发生过的一切,今日是否又一次重演?
留学生这个亚文化群体的尊严,难道注定要任人践踏?
回复“四年”可看这篇文章《四年后的今天,客死他乡的他们还要在网民的口水中再死一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