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是大湾区经济最为特色之处。
受 访 | 张海亮 卓佳中国首席执行官
蒋梦南 卓佳中国首席商务官

采 访 | 齐 卿
CBR精华抢先看:
1.世界著名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2.粤港澳大湾区最突出的特色是: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深圳和香港分别有A股和H股,作为IPO的场所。粤港澳大湾区所有的特色都围绕这个而产生出来的优势和特点。
3.在产业链上,大湾区很重要的侧重点是金融、高端制造和创新。很多明星企业带动了贸易、物流等大型企业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这是大湾区的机会。
4.粤港澳大湾区“股票市场交易互通机制、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保险通”等优惠投资政策,将为保险等金融企业,带来扩展市场、带来跨境人才等优势。
2020年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新时期国家宏观经济的主导政策。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从国际视野来看,湾区经济是一种滨海经济形态,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其主要特征。世界著名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湾区等均是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有哪些?大湾区经济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对于企业而言,若选择大湾区作为总部或研发中心,该如何有效发挥大湾区的资源优势?
本刊研究总监齐卿,应卓佳集团(Tricor Group)邀请,于2020上海进博会期间,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卓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海亮先生。

湾区经济,“新”在何处?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在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湾区经济”的概念?这与我们过去强调的城市集群概念,有哪些不同?
张海亮:现在推湾区经济,主要是因为在世界大的经济形势下,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主打。现在比较有名的、经济发达的区域,基本都和湾区有关,湾区经济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比如旧金山湾区,它还包括了硅谷;纽约湾区,基本上把美国东海岸比较发达的地域都涵盖了。因此,如果在沿海地区,建议首选湾区经济的形式。因为离海近,意味着和外地的交流会更多、更开放,湾区可以成为货物、物流、信息和金融的集散地。
城市集群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城市集群一般是基于一个中心城市的特点来构建的。比如武汉城市集群,它是围绕着武汉为中心,周边的制造业城市形成一种类似于循环型的经济结构。所以,它和湾区的区别在于,城市集群更多的体现核心城市以及周边经济的循环。湾区经济具有更强的辐射作用,没有特别明显的中心城市,湾区内部经济活动更加活跃。
CBR:我们观察到,最近深圳的发展非常迅速,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张海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包括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它最突出的特色是: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
我们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19年的经济总量,深圳、香港、广州的GDP超过3000亿美元,东莞、佛山在千亿美元的规模,剩下的城市也在300亿~500亿这个规模区间。经济总量庞大,且头部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明显。同时,跨海大桥、隧道的修建,也有利于湾区各城市经济互通。
具体来说,香港相对开放的制度,使其享有进入中国内地无可匹敌的优势,包括可自由流动的资本、人才、商品及信息,也没有与外资持股比例相关的限制。香港的H股也是理想的IPO场所。澳门作为一个自由港,长久以来均受惠于全球贸易与投资所带来的便利。港币和澳门币(MOP),也具有一定的结算优势。
广州和深圳则是大陆城市的领头羊。广州拥有能够直通全国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网络,被指定为《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中的国家级节点城市。在航空交通方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目前航线通达全球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地区航点超过90个,它是中国第三繁忙的机场。此外,广州港货运量排名全球第五。深圳则有中国下一个硅谷之称,2018年用于研发的总支出占生产总值的4.2%,远高于全国2.18%的平均值。另外,深圳在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以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权方面,均名列全国大城市的首位。
而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经济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区也各具特色。北京更偏向于装备制造业,上海更偏向金融业。境外的私募股权、私募基金公司很多时候愿意从上海进入中国市场,而北京的私募股权公司,更多是中国本土的头部基金,在做一些投资、商业活动。
这是三个经济区域之间各自的特色。从行业分布看,这三个区域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全品类覆盖的。
企业为什么要选大湾区
CBR:粤港澳大湾区在近几年吸引了很多优质企业入驻,也培养了很多优秀企业。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他们选择粤港澳大湾区,会为企业带来哪些优势?
张海亮:一般而言,我们建议企业从四个层面考察。
一是宏观层面。主要考察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由政府主导的营商环境。
二是企业要看这里是不是它的市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现在大湾区推介的更多的是创新、高科技、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这些产业。如果企业还是做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那可能粤港澳大湾区就不适合它了。因为这里不是企业需要的市场。
三是考察这里的产业,及其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程度。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自己就把所有工作都做了,很多时候要看它的上下游供应链,在目的区域是否完备。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很好,市场也有需求,但供应链很冗长,一个产品推向市场要花半年、一年时间的话,这对企业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四是当地的人才供应。企业在这个区域发展,是不是能找到你需要的人才,补给是不是够强大,否则从外面请人进去也会遇到问题。
国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也有相当程度的倾向性,比如优惠的个税,有效地吸引了所需人才。其次大湾区缩短了企业设立的周期。
在供应链方面,企业也会有很多和上下游建立联系的商机,哪怕是竞争对手都可以进行合作。人才储备上,大湾区有11个城市,即香港、澳门再加9个内陆城市,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也是我们看好大湾区很重要的原因。
在产业链上,大湾区很重要的侧重点是金融、高端制造和创新。很多明星企业,如腾讯、华为、大疆这些高科技企业,带动了贸易、物流等大型企业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这是大湾区的机会。
CBR:我们看到深圳出台了一系列的投资政策,比如股票市场交易互通机制、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保险通等,这对大湾区的企业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蒋梦南:我们看到跨境交易的产生是在2014年的时候,首次产生是与上海联交所进行的,在2016年的时候它和深交所进行了正式的启动。对于大湾区来说,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通过跨境交易的实施,美国大概会有1400万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人,来投资于香港的股票市场。香港的股票市场之前只是局限于香港本地的国际公司。而在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国内1400家机构就可以在香港股票市场进行买卖。
尤其是现在南向资金每年大概有53亿的资金,每天都在交易,这个交易量已经占到港交所大概8.4%的份额。未来对于更多企业来说,有更多的机会在港交所进行股票交易,对企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债券通,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债券市场。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债券管理规模大约有15万亿元。中国的债券市场,相较于欧洲的债券市场有一些很明显的优势,比如十年期的国家债券的收益率在3%左右,相较于欧洲政府,或其他政府发行的债券,我们的收益率是有明显优势的。
通过债券通2017年的实施,在2017年到2020年期间,将近60个国家和地区有近900个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进入到了中国银行债券市场。这个数字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那说明对于海外投资者或者股票投资者来说,都可以通过债券通来提高自己的总资产规模交易量,这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好的融资渠道。
再说保险通,保险通现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但在整个大湾区,例如香港的保险业是非常支柱型的产业。2020年3月份,香港数据显示,香港现在已经有3000家专业保险代理机构,近10万个专业的保险代理人。
大湾区除去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区之外,总人口大概是在1650万左右,但保费规模总体只有330亿左右。香港只有750万人,但保费规模在550亿。这个巨大的保费规模差距让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保险业之后会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会在大湾区设置保险公司,扩展市场,这是目前我们看到几个跨境人才流动计划带来的优势。
大湾区的未来
CBR:我们对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这几个湾区,参考国际上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张海亮:我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一些观点。
第一,国际上成熟的湾区其成功经验是,它们有自己非常显著的特色。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还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它所推广的行业或关注的行业像高端制造、创新、高科技、贸易、服务业一定是它的特色或亮点,不能转去生产低端的生产制造。
第二,要更好地利用好香港、澳门的对外优势,同时考虑如何将大湾区内陆9个城市的资源,更好地衔接,包括一些金融上小的尝试,把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协同。这可能是大湾区将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做好人才储备,能够更好地吸引大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在推行个人所得税的优化,所以人才也是比较关键的点。
一开始我们做大而全的经济,会有比较大的拉动作用,而发展到现在,有些区域已经凸显出了产业特色,我们应该让这些区域的产业特色更显著一点,能够更好的拉动经济发展。大湾区可以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做出创新的尝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