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去年完成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展陈改版工程。大家肯定很好奇,修缮后的新馆与以往相比会有什么不同,馆中又会展出哪些“重磅”展品……今天,我们就去找找答案↓
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结构严谨
小楼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屋前有花圃庭院,外有砖砌水泥墙围墙。
这栋小楼坐北朝南,建于1924年,砖木混合结构,是一幢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门面不是很大,建筑有明显的横三段处理手法,建筑的构图和比例比较严谨。沿街立面山墙呈曲线型,带有欧式传统住宅特征。东正门右侧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美术体印刻着“中华艺术大学”六个繁体大字,左侧挂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的馆名。
见证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孕育了时代革命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1980年8月,建筑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辟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背后的故事:以笔为枪、鼓舞大众
在五四新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新文化,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理论建设和新文化的传播。
1927年,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聚集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传播。左翼文艺界人士和文化机构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一带空前活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是在这里——当时的中华艺术大学底楼一间大教室里成立,其影响随后迅速扩大。 
从阿英的《夜航集》、茅盾的《子夜》,再到鲁迅作序的《丰收》,左联在1930年到1936年间,有480多个盟员和上百部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年近百岁,老建筑再现芳华
展陈面积由原来的100多平米扩展到现在的350平米,同时修旧如旧,整体保护室内原有装饰。
2018年开始的这次修缮一直持续到2020年,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展陈改版工程。修缮在保持室内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功能布局略有调整,释放了部分办公面积用于展陈。展厅共分为三部分,一层由场景复原、序厅、文创商店等组成;二层为左联历史展厅、观影厅;阁楼层主要展示左联的历史影响等相关信息。
纪念馆展陈面积由原来的100多平米扩展到现在的350平米。目前馆内共陈列了照片、旧版书刊杂志、左联盟员使用过的实物等800余件,不仅再现了左联的活动经历,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剧联、美联、社联及电影小组的活动,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左翼文化运动史。
本次修缮的一个亮点是对肌理粗粝的干粘石墙面、表面细腻的水刷石墙面、还有清水红砖墙面等多种墙体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施工采用人工凿除方式剔除旧缝,对缺损的砖面进行修补,按原样原材料进行砖面勾缝,最后平色增强,使得修缮后的外立面与建筑原貌充分协调,既再现建筑当年的风采,也让市民游客能有一个良好的观感效果。
同时,施工过程中还整体保护了室内精美装饰,如天花吊顶、壁炉、铁艺防护窗装饰、拼花地砖等,在不破坏重点保护部位的前提下对机电系统也进行了更新,对结构进行了加固。另外,修缮时完整保护修复原有实木百叶、实木镶玻木门窗,缺损处也采用原工艺进行了复原。

对阁楼空间的价值挖掘与功能提升是本次修缮设计的另一亮点。修缮时,设计团队拆除了原来压缩空间的石膏板吊顶,让建筑原有木屋架结构完整展示在公众面前,收获了一个大的展陈空间加以利用。


创新营造的阁楼沙龙空间,则契合了左联创立之初文学沙龙的功能,从物品形态上再现了左翼联盟和文学沙龙的场景。同时,该空间也兼具交流研讨、讲座沙龙、阅读小憩等实用功能。在这里,
《呐喊》《子夜》《毁灭》……200多本左翼相关书籍陈列于展厅墙壁上形成的“书墙”,集中展示了左翼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吸引游客驻足。
主要打卡点
阁楼沙龙空间,无疑是左联旧址最精彩的网红打卡点。修缮后的原有木屋架完整展示了建筑本来特色,同时,这里展示的当时左翼文学界出版的各种刊物珍贵原稿也十分壮观。如有时间,还可以坐在这里观看一段左翼作家联盟的黑白电影,更直观地感受左联和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上午9:00-11:30,下午13:00-16:00
门票:免费参观
周边景点推荐
多伦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有诸多文化名人在此发出呐喊,为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拉摩斯公寓等风格迥异的优秀建筑也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如今这些都沉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李白烈士故居(修缮中)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
往期精彩回顾
资料:市文旅局
编辑:阮天霖、孙凌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