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医改,规范时代已经带来,“靠本事”吃饭成为必然。
医保DRG/DIP付费制度改革,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虚高定价空间被挤压,加强医保基金监管规范医疗服务,纠风反腐利剑高悬,医生迎来了医改“四驱动”,各项都影响到医生的收入来源,医生如何过好紧日子,开拓“收入源”?摆在了医管者和医生的面前。
1
医生的收入来源有哪些?

医生的收入来源有哪些?组成可以说比较“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九大部分:
第一,基本工资收入。医院按照档案工资或聘用工资的标准固定发放的基本工资,这部分收入各家医院差异不是很大;
第二,绩效工资收入。医院按照收支结余提成或按照项目点值计算绩效工资,或科教研绩效工资收入,绩效工资占多少,各家医院差异很大,各家医院内部科室差异也很大;
第三,讲课费收入。各种学术会议、医药耗材企业主办的各种会议,邀请医生学术讲座,获得讲课费收入,这些不具有“普惠性”,享受这些收入的医生有限;
第四,私人医生顾问收入。兼职做一些私人医生顾问,获得健康顾问收入,也同样不具有“普惠性”,有这些收入的医生很少;
第五,互联网咨询服务收入。通过互联网提供健康医疗咨询服务,获得咨询服务收入,特别是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展迅猛。
第六,“飞刀走穴”收入。多点执业、飞刀、走穴收入,这些只能是部分知名专家,一般的医生很难;
第七,药品回扣社会补偿收入。以药补医情况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由于医生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药品回扣成为药企常规的促销手段,医生也分享了社会补偿的利好;但是药品回扣收入的多少,受科室的差异性及用药量的多少影响;
第八,耗材回扣社会补偿收入。以材补医,是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而产生,从小到一次性用品的输液器、注射器等,大到冠脉支架、介入器材、骨科耗材等,成为医生社会补偿的重要来源;
第九,红包收入。知名的医生才会获得,覆盖面很少,一般的医生很难收到“红包”,这是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导致的。
第一和第二项收入,是医生的常规的“阳光收入”;第三至第六项收入,是医生的“增值收入”;第七至第九项收入,是医生的“灰色收入”;各项收入的结构很难预测,各个医生情况不同。
2
医改“四驱动”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新医改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伟大中国“健康梦”,赋能“以治疗经济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型,“四驱动”医改发力,直接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第一轮驱动:医保DRG/DIP付费制度改革,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现行的按照项目后付费,客观上引导医生多做项目多收入,医保DRG/DIP支付制度改革,从“后付费”向“预付费”,围绕价值医疗导向向价值买单,向无效和过度医疗说不。医院现行绩效方案一般按照收入或项目设计绩效工资,体现的是多做项目和多收入才能多得的激励导向,面对DRG/DIP预付费改革,医疗收入增幅遇到了天花板瓶颈,多做项目多收入医保不买单,医院出现亏损,医生绩效工资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影响医院的“阳光收入源”。
第二轮驱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虚高定价空间被挤压,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药品的集采,大幅度挤压了虚高定价的空间,医生的药品回扣社会补偿收入来源逐步被切断;随着耗材集采的推动,耗材虚高定价的泡沫被挤压,进而影响到医生的社会补偿来源;以药补医、以材补医的时代即将终结,将会“一去不复返”,医院社会补偿收入渠道“收窄”,直接影响到医生的“灰色收入源”。
第三轮驱动:医保基金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发力,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新医改在推动支付制度改革及集采的同时,医保监管的力度也日趋从严,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0号)明确提出,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保基金安全;指出,受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不高,欺诈骗保问题普发频发,基金监管形势较为严峻;强调,加快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依法管好用好医保资金,维护群众医疗保障合法权益”。分享医保盛宴的时代即将终结,医院迎来医保强监管的时代,按照多收或多做项目多得的绩效模式一去不复返, 医生的收入即将缩减。
第四轮驱动:纠风反腐利剑高悬,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2020年6月5日,《关于印发2020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192号)指出,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应当着重纠正超医保支付政策范围、无指征诊疗、高套病种、对临床药物试验项目纳入医保重复报销等行为;开展打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收取回扣专项治理,查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取回扣的行为。9月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要从规范医疗主体行为入手,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扎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纠风反腐利剑高悬,医生的社会补偿渠道和范围“收窄”,影响医生的收入源。
3
医生如何过好紧日子
突如起来的疫情冲击和影响,医院出现“3降2升”现象,加速了公立医院经济紧张的状况,医院也“缺钱了”,“大河没水小河干”,必然影响医生的“收入源”。2020年6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262号)提出,强化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重点围绕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管理等薄弱环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健全全成本核算体系、运营管理制度措施、内部控制全流程体系、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指标导向等,推进形成经济管理价值创造,提高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益。
医院迎来过紧日子的时代,随着医改的继续深入,医生的收入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革,社会补偿待遇必将大幅度缩减,医生如何面对现实过好紧日子,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点。
第一,绩效管理变革
面对社会补偿待遇收窄,医生对正向阳光收入期望值提升,由于公立医院公益性使然, 弥补“社会补偿医院”经济不可能实现,逐步提高医生的待遇是必然,大幅度提高医生待遇现实很困难。倒逼医院绩效变革迭代,提高医生待遇,重视医生积极性调动,整合型效能积分绩效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第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面对“以药(材)补医”时代的终结,提高医疗服务能力,靠本事吃饭时代到来。医生待遇提高的基础靠技术,医保支付改革也是向价值买单,必然迎来一轮医生技术能力提升的“竞赛”,赋能医院绩效管理,从收入为中心向能力提升导向转变。
第三,互联网医疗 “开源”
医生应从传统的“坐等上门”,向扩大服务对象转变,“互联网医疗”必然受到更加关注,通过互联网技术扩大服务群体,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医生收入提高“开源”。
第四,多点执业“拓展”
一家医院很难充分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生自由执业,多点执业成为大趋势。医生们可率先从医联体、医共体内部流通开始,随着民营医疗的规范发展,再到民营医院执业,多点执业价值体现,增加医生的收入源。
第五,家庭医生“开源”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对健康医疗需求的提升,以及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家庭医生需求“暴增”,医生签约时代逐步到来,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扩大医生的收入源。
第六,科教研成果“转化”
医生的临床工作实践,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都离不开医生,都可以为医生增加收入开源。
总之,“四轮驱动”医改,规范时代已经带来,“靠本事”吃饭成为必然,正向阳光收入成为医生的首选,医生也需要树立过好“紧日子”的观念,做好收入结构调整的准备,积极开拓新的“收入源”。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秦永方(北京誉方医院管理中心首席顾问)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