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3月31日澎湃新闻。
本文字数:2387字
阅读时间:4分钟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和少子化都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随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2000年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由8800万增加到1.76亿,占总人口比重由7.0%上升至12.6%。并且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预计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20.2%,届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25亿的历史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相应地,我国就业人口总量在近年也不断下降。
与老龄化对应的,是劳动者中中老年群体占比急剧扩大。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45周岁及以上的劳动者占比,首次超过25-44岁劳动者占比,并在随后几年中持续拉开差距。截至2018年,我国45岁及以上劳动者占比40.89%,25-44岁劳动者占比39.03%。16-24岁的劳动者占比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12.8%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7.96%,这与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该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有关。
对于60岁以上老年群体,我国老年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60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总量,从2001年的430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8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从5.9%上升到10.1%;6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总量,从2001年的220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000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从3%上升到5.2%。
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也较高。据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55-64岁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至2010年间呈小幅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55.5%增加至2010年的59.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1990-2010年间呈小幅波动趋势,约为20%左右。但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我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我国退休福利的不断改进导致的。
由于老龄化加剧和预期寿命延长,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危机。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大大高于我国。近期,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表示中国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可能进一步回升。
国际数据显示,各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都在随着退休年龄延迟而提高。比如,OECD成员国55-64岁的老年人口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50.0%上升至2019年的64.4%,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9.1%增加至2019年的16.0%。这些国家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绝对水平和增幅都超过了我国。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这样实际退休年龄可能比法定更晚。笔者之前做过的数据分析发现,实际退休年龄延长对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我国持续老龄化和退休年龄延长,需要有效开发老年劳动力,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笔者根据微观数据计算发现,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失业率随年龄存在明显的U型规律。年龄在2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劳动者失业率明显高于中间年龄段。在现存失业人口中,45岁以上失业人口占失业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已经成为各年龄段占比最高(超过40%)的失业主力。可见,如果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大失业人口数量,老无所依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当前,供需两端都存在不利于中老年人就业的因素。在供给端,因中老年人平均教育水平和技能不高,在体力劳动难以为继的年龄段,其就业竞争力缺乏;在需求端,新一轮技术进步对常规性工作形成替代,简单重复性工作需求下降。此外,受社会保障全国统筹不足影响,中老年群体仍然面临跨地区转移困难,难以迁移到劳动需求较大地区就业。
总结看,老年人口占比迅速增长,且延迟退休要求该群体继续劳动参与,但该群体失业率较高,因此整体就业压力增大。为应对老龄化和就业压力,就必须在延迟退休的同时有相应措施。当前针对“4050”人员,主要是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促其自主创业,对雇佣单位进行补贴,开发公益岗位,促进灵活就业,增加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未来随着老年就业群体进一步扩大,这些应对措施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提高社会保障统筹、促进这些劳动者跨地区就业也是重要手段。
延伸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