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
墨写的剧本遇见血写的史实
最近《大秦赋》火了,这部电视剧洋洋洒洒,一路从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嬴政降生在赵国开启,讲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伟业,恢弘的题材,加上大制作的服装、场景,一播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献给原生文明,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史诗。
但更多的,还是批判,好多文章已经分析过里面的种种“雷点”了——像什么嬴政怀疑自己是吕不韦儿子,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嬴政灭六国的动机是因为秦国粮食多的吃不了,只能解放六国人民并喂饱他们。
楚国人“主动”迎接正义之师
究其根本,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风波,除了上述那些雷点,还在于这部电视剧在事实和价值观上,都突破了以往的认知。
▌放宽历史的视野,更要尊重历史的事实
一部文艺作品固然有其自由表达的权利,也不必苛责某些细枝末节的历史细节。但文艺作品放宽历史的视野,不等于可以突破历史的底线。
历史的底线,其实就是对一段历史的演绎与解读,要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
因为所谓的“历史”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曾经发生的事实,二是被人们记述、演绎的历史,三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歪曲的历史。
尊重历史,首先是尊重曾经发生的事实,对历史的演绎,不但要逻辑自洽,更要合情合理。
比如据史书记载,《赵氏孤儿》故事里的一个刺客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放弃刺杀赵盾计划最终触槐而死。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看,刺客自杀前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可能有旁人作证。但在逻辑推理上完全成立的——既符合历史的大背景,又符合人性的小背景。因此这样的故事可以被人们接受,甚至可以成为历史事实的组成部分。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物完全出自虚构
却更有助于理解那段历史
相反,通过歪曲一段历史来强行迎合现实,明明杀人盈野,偏说是为国为民,就僭越了历史的底线。
正如历史学者所说“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这才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人道灾难
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评论秦国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秦国把战争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统一战争中六国光士兵就被屠杀了几百万人。秦始皇称帝时天下户民有4000万,到了汉朝只剩下大约1800万人。
◎创造了一个“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秦朝统治者,已经把整个中国打造成一个大监狱,所有百姓,在严苛的秦法下,动辄沦为囚犯,生死不由己。
在两千年前的《刑法志》里,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就是说,在秦朝,囚徒多得堵塞道路,牢狱繁华得像闹市。
如果像这样的“暴秦”都可以美化,那么历史上一切罪恶的战犯、刽子手,甚至纳粹、法西斯岂不是都可以美化,显然这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因此,当历史的真相被敷衍被杜撰,底线被突破,事实本身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历史的良知与正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历史:成王败寇vs信仰良知
对历史的评价标准是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即当时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
只用现代的价值观评价古人,不但不能从古人身上学到东西,而且根本就不能理解古人的很多历史抉择。而如果只用当时价值观,则很难看清当时历史事实对后世的影响、乃至遗毒。
因为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在历史底线被突破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放弃了人的价值底线。
对于秦来说,即使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来衡量,也早就突破了价值的底线——
西汉的贾谊,就在《过秦论》中总结道,秦仁义不施、繁刑严诛、赋敛无度、天下苦之。
整个社会一直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事情做成了,他就是“正确”的,哪怕他的手段再卑劣,也会为他的过往行为合理化。
在这个思维下,“成功”成了历史唯一的道德。
比如大秦赋里就说秦王统一天下是为了救苍生于倒悬。甚至楚国人还专程不远万里的投奔秦国,因此,秦国的统一不但是顺应历史大势,更是顺应了六国的民心——是“先得了民心才得了天下”。
这不是对历史的艺术创作,而是以艺术的形式,成为了篡改历史,凸显胜利即正义的范本。
在《大秦赋》看来,有统一天下这种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高尚目的,屠杀与奴役就变成了一种无需特别在意的手段。
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目的都可以通过高尚的手段达到。如果无法达到,那就说明这些目的并不高尚。
我们总以为有目的才有手段,比如秦朝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但当目的达到了,有时手段就获得了某种自足和独立性,最可怕的是,手段本身逐渐变成了目的——秦国就是这样,为了统治而统治,为了征服而征服,为了杀戮而杀戮。
据史记记载,在统一六国后,秦王回忆他为什么攻灭六国时说——赵、魏、楚反叛秦,所以灭了他,燕王昏乱,派荆轲当刺客,所以灭了它,齐王驱逐秦使,所以灭了它。
在手段压倒一切下,灭国还需要理由吗?秦国就像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王一声令下,便猛兽般地扑向敌人。
手上有刀枪的人,绝对不会跟手无寸铁的人谈道理,武力本身就是正义——如同狮子对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
比如在当时的秦国,人人唯利是图,个个急功近利,周围都是生死搏斗,到处尔虞我诈,成者为王败者寇,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们,何曾有暇于道德伦理。
李斯入秦,先投靠吕不韦,吕不韦败亡,他紧跟秦王政。李斯向秦王推荐同学韩非,眼看地位要超过自己,又进谗言毒杀这位旧日同窗。
靠突破道德成功的人,终将被反噬。这位到秦国之后,最终后悔的楚国人,再春风得意,最后不也是在奔赴刑场的路上,回头对同判死刑的二儿子李由说:
“我真想,和你再牵着咱们家的大黄狗,去上蔡东门外追野兔。但是,还能吗?”
秦确实胜了,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他为什么能胜是可以研究,但他胜了并不代表他是对的,因为看一段历史,暴力的猖狂绝不是历史的荣耀,统合黑暗的土地也称不上辉煌。
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究竟该如何反思秦国,尤其是其诞生的机制与土壤,其实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
▌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大问题”
秦一统天下,之所以“戏里戏外”都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更在于他指涉着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大问题”——“周秦之变”
正如秦晖老师所说:“所谓的秦制有效说穿了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文明人斗不过野蛮人,选择手段的人斗不过那些不择手段的人。”
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
◎大共同体是一种效率第一的强人政治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愈演愈烈,在战争的推动下,富国强兵的逻辑压倒了一切,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只有野蛮才能战胜文明。国家越来越少,杀人越来越多。只有效率最高、道德水准最低的国家能够幸存。
因此,封建制、贵族制和礼制等一切“温文尔雅”、“含情脉脉”的东西,都逐渐让位给效率至上的郡县制、科层制和中央集权。
◎大共同体强大但又会周期性的崩溃
秦一举扫清六合,席卷天下的气势,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而秦转眼土崩瓦解,迅速败亡,宛若枯枝败叶被狂风席卷,又是何等的惨痛悲凉。
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效率极高,往往威服天下。
而衰落之时又会造成空前的浩劫,据学者测算,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秦制的方式虽千变万化,宗旨只有一条:服服帖帖做大一统下的臣民。在秦制下,全社会只能有一个声音,这是统治者的声音;只有一个旋律,这就是统治者的主旋律。
有两个脑筋不需要转弯却无人意识到的问题:
问题一:秦始皇死了,大秦被推翻了,大秦人民并没有获得幸福。
问题二:秦始皇死了,大秦被推翻了,大秦人民并没有获得幸福,但也要庆贺秦始皇死得好。
正如两个问题一样,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秦制——立足于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和等级森严的家长制,才是导致两千多年苦难历史的最重要的原因。
假使这样的观念没有革新,即使两千多年过去,秦帝国其实仍会活在我们心中。
▌一头一尾的两场变革
周秦之变,作为中国历史少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意义几乎只有1840年鸦片战争可与之相比。

中国历史说穿了,其实就是这一头一尾两场转型、剧变,前面这场“周秦之变”,是从周制走入秦制。而后面这场从1840年开始的剧变,其实关乎的就是如何走出帝制,或者说怎么走出秦制的变化。
因此,哪怕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要抓住一头一尾两大变局——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从而看清未来的前进方向。
为此,先知书店推荐两本抓住这两大变局核心的佳作:《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1840年以来的中国》。
秦朝的灭亡只不过是一个结果,而《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一书关注的是产生这一制度的土壤——这一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兴衰荣辱的制度,其实早在东周尽头,儒法帝国冉冉升起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
而《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剥掉外层政治、军事层面纷繁复杂的杂质,一上来就抓住了近代转型最根本的问题——从如何走出几千年来的秦制,完成现代文明的转型与国家能力转变的角度,通过对近代史的重新串联,勾连起了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当前现实。
前者的作者赵鼎新是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海外华人学者中,论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取得的学术地位,很少有比赵鼎新老师更高的。而《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作者王人博老师,是与贺教授齐名的宪法学者,被称为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因此,读这两本书,不光是读历史,而且是在一种新的眼光下——用国家能力、历史语境、实用主义、效率战争、儒法国家等等有别于传统著作的全新视野重新审视这两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从根源反思如何走出几千年的帝制文化。
有人说,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洞察去回望历史,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样的视野和智识来关切现实,塑造未来。因此,推荐这两本视角独特,既能拓宽历史视野,又能获得现实洞察的书,温馨提醒:先知书店有幸获得少量两位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您可点击下图或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书,购书即赞赏。

延伸阅读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