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年少时的梦想吗?

后来坚持了吗?实现了吗?
云南一个9岁的小女孩,最近刷爆了微博热搜。
她家是开
肉铺
的,但是她迷恋跳芭蕾。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反差巨大的场景:

前面是磨刀霍霍、血污满满、人声鼎沸的猪肉摊。
后面是心无旁骛、腰身柔软、独自起舞的小女孩。
大俗与大雅,在此交汇。
就像生活与梦想,并肩同行。

这个肉铺里的小女孩,是很多普通人的缩影。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

这个视频片段,来自于纪录片《小小少年》。
在猪肉铺里跳舞的小女孩,名叫邬刚云
她的家乡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那夺村,是国家级的贫困村。在那个山旮旮里,这里的孩子甚至从不太敢去想“梦想”二字。 
很多孩子都是在留守家庭长大,初中辍学打工是常态,女孩子可能高中就嫁了人。
她的父母,也都是辛苦谋生的中年人。

真的辛苦。
爸爸就是长途货车司机,经常在外面跑车。

他说自己是车队里最能撑的一个,有时要熬夜开车,他就嚼一个小米辣,辣得自己俩小时睡不着,“家里有老人有小孩,不拼不行啊。”
而小云儿的妈妈,一边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边还要经营家里的猪肉摊。

杀猪、卖肉,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一年365天,只能休息一天。
小云儿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也不可能太安逸。
每天凌晨4:30,她只要不上学,就要带着年幼的妹妹,跟妈妈一起去猪肉铺里帮忙。
才七八岁的小姑娘,干起活来已经非常麻利:
擦洗猪身上的血水、拿喷枪烧猪脚上的毛、清洗猪大肠……

“卖肉这行太苦了。”妈妈希望小云儿能有更光明的未来。
但小云儿不这么想,猪肉摊后面逼仄的厨房是她的乌托邦。
她可以在这里踮起脚尖、昂起下巴、收腹、开肩、跳跃……在小云儿眼里,这里不仅是练功房,还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2

她从未系统地学习舞蹈,但互联网给她打开了一扇窗
起初,她是在手机里无意中看到了芭蕾舞的视频。
她一下子被曼妙的舞姿吸引了,不自觉地跟着模仿。
她有着极其柔软的腰身,可以轻巧地把自己折叠起来,这仿佛是上天给她的礼物。
很快,院子里的板凳、猪肉铺的空地,都成了她练功房。
猪肉铺前,常有人围观,指指点点,觉得小丫头奇怪另类。
但妈妈没有感到丢脸。
她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女儿:“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帮帮她。”
那一边,爸爸同样支持。
小云儿想要个跳舞房间,但家里没钱请工人,全家人就一起出力,一根一根地搬木头,亲手为小云儿搭起了简易的练功房。

小云儿和妈妈就负责搬木头。
芭蕾
,在很多人眼中,那是用钱砸出来的高雅艺术。

但这对父母也没想那么多。
他们就是一个特别朴素的想法:孩子喜欢,就帮帮她。
他们在为了生计苦苦奔波的同时,也想要竭尽全力,去托起孩子的梦想。

这一点,他们胜过了很多城市的父母。

尤其是小云儿的妈妈,她意识到女儿自己在家瞎练肯定不行,便带着她去县城里的培训班一个个咨询,想给她找个正规的老师。
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小云儿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度实在太强了。她现场随便展示了几个自己练的动作,就让在场的老师和学员们惊得合不拢嘴!
县城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好苗子,也很惊奇:
“我教舞蹈三十多年,我觉得她是一个小天才了,她到我们这里来有点屈才,我们这都是基础班,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她的。”
“带她去昆明、去北京,找个好的老师好好培养,这孩子一定前途无量!”
可是,别说去请北京的老师了。
就连去一次省会昆明,对云儿一家都非常困难。
送孩子去北京、昆明学,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娘俩又回了那间猪肉铺。
妈妈继续从网上找教学视频,让小云儿跟着自己学。
妈妈一边剁猪肉一边喊拍子,陪着小云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
菜市场里人来人往,这番特别的景象,让路人们总忍不住停下来看上几眼。
没有人知道,这个猪肉铺里的天才女孩,明天会怎样。
3

小云儿妈妈把孩子跳舞的视频拍下,发到短视频平台上,拿给身边人看。

直到一次。
特别偶然的,一个驾校教练看到了小云儿在肉铺里跳舞的视频。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里马,需要伯乐。
  他想到了“彩云计划”。

彩云计划”是北京舞蹈学院资深老师张萍和丈夫关於创办的一个公益项目,两人希望通过义务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舞蹈的方式,帮助这些孩子探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这两位老师是一对夫妻,这些年一直在教贫困村里的女孩子跳舞。
在很多人眼里,芭蕾舞是贵族艺术,有着贵族精神。执教芭蕾的关於却有另外一番解释,他在跟清华学生讲座时提到,“贵族精神是什么?是扶助弱势群体,以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觉得芭蕾舞不应当只在中央芭蕾舞团或者北京舞蹈学院,而应当在山水间。

关於不知道教这些山区的孩子学舞蹈到底能怎样,但他和妻子觉得,女性天生是向美而生的,“我想还给她们这个属性,让她们通过学习艺术,有一种尊严方面的提升。”

他们在山沟沟里见到了更多怀有舞蹈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着悲伤的童年,特别是女孩。

有的是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的留守儿童;有的孩子是刚生下就被遗弃,后被同乡人抱养;有的孩子是离异家庭出身,妈妈遭受家暴后离家,爸爸外出打工从不联系。
看到这样残酷的现实,关於和张萍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用余生做一件事:
教孩子们舞蹈,为他们谋一条出路,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他们遇到小云儿,那真是伯乐遇到了千里马。
关於老师特别惊喜。
他教芭蕾舞20多年了,即便是在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舞蹈人才的北京舞蹈学院,也很难找到这么有天赋的孩子。
可是他们在北京,小云儿去不了。
怎么办?
夫妻俩一狠心,去了云南。直接奔到小云儿那个村,教她跳舞。张萍放弃在北京20多年打拼的一切,辞掉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工作,回到云南,拿出夫妻两人毕生的积蓄成立培训中心。
因为积蓄已经接近零,为了渡过难关,关於甚至找了自己的父母,把他们30万
的养老金都借了出来。

两人已经48岁了,也没有孩子。

他们说:“我们想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然而云儿开始训练的第一天,就充满困难。
训练从最基本的“拉筋压腿”开始。
纵使云儿的柔韧度非常优秀,依然难以忍受拉伸肌肉所带来的疼痛。

这只是第一步,张老师作为北舞的老师,对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开肩、开腰、扳腿,是一名芭蕾舞者的必经之路。
因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云儿的肩、腰、腿会越来越僵硬。
只有不停地开肩和扳腿,才能保持现在的柔韧度。
第二步,穿上芭蕾舞鞋,将全身的重量都压在上面。
一开始云儿根本无法做到,而对于初学者来说:
先起泡,再出血,反复反复,双脚才会不疼。
4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云儿苦练的同时,好消息传来:
关老师为云儿争取到了,去央视表演的机会。为了小云儿的独舞,关於夫妻精心设计了多个方案,想让这位天赋卓越的“小精灵”被更多人所看到。
丑小鸭能否逆袭成白天鹅,就全看这次表演了。

临行去北京前,云儿父母在村里宴请村民。
作为村里上北京的第一人,云儿自然承载着村民们厚重的期盼。
这个贫困山村里的天才女孩,独自摸索和坚持了那么久,终于,看到了光。
她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表演……
然而好事多磨,云儿的北京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
鞋带松了,鞋子不合脚:
道具松了,买的强力胶还没到货:
极其紧张怯场,彩排时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无法回答:
紧接着,最大的难题出现了:
张老师在演出前突然失声,将无法陪同孩子们上台。

所有的演出,都将由孩子们独立完成。
演出时分。
随着导演的一声“准备”,云儿与其他的孩子登上舞台。

从云南山村到CCTV,没有人知道她们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

云儿望着台下的观众与摄像机,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

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随后,就是最关键的:云儿Solo时间!
只见她相当沉稳,超出预期完成了一整段舞蹈。

演出成功了!


小云的成功,是偶然,但也是必然。
她作为一个天才,天赋异禀,却依旧勤奋,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有一个镜头,我久不能忘。
在北京舞蹈学院,小云儿小心翼翼地跟在两位漂亮的北舞学生后面,怯生生地踮起脚尖,默默起舞。
黝黑瘦弱模样,看起来像是一只丑小鸭。
但是。
我们都知道,这只丑小鸭终会变成白天鹅。
而在这场蜕变中,父母始终守在她身旁。
在任何命运需要她逆风飞翔的时刻,带着她一起迎难而上。
虽然纪录片里,我们不知道云儿接下来的训练是怎么样的。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无数个日夜里,她都会像第一堂课里那样,因为痛苦想要放弃,但因为向往又坚持下去。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练到不疼了,直到成为她想成为的人。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不公平,有人天赋异禀,有人天生富贵,也有人拥有所有的先天幸运。
但这个世界其实也很公平,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5

1968年的冬天,上海浦江电表厂进来了一个小小的学徒工。
这个学徒工,下班后没事做就喜欢看英语书、看英语碟片,自学英语。
而其他的小工呢,没事就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还喜欢嘲笑这个学徒工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能够用得到英语么?
后来电表厂陆陆续续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没一个人看得懂,就只有这个学徒工看得懂,他一下子就得到了领导重视,领导外出有事经常带着他。
这个事情引起了厂里的轰动,所有人都对这个小工刮目相看,但是呢,觉得他厉害是厉害,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因为他的工资没有涨,地位没有变,还是一个小小的学徒工。
于是,人们依然嘲笑他,只是多了一个词汇,“懂英语的小工”。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有个机关缺翻译,听说上海电表厂有个年轻人懂英语,于是就把他借走了,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那些嘲笑他的人,后来就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了。
上海电表厂的工人每次谈起这个小工都会唏嘘不已,说他的名字有一个字特别难写,很多人至今都不会写。
这个小工的名字,就叫杨洁篪,是中国曾经的外长,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邓小平会见老布什那一年,就是他担任现场翻译。

他出生于1953年,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因为没有办法攻读更高的学业,他选择去东北建设兵团当兵,成了一名通讯员。

当兵有多辛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每天要锻炼,还要收发文件,跑这跑那,各种事情,极其辛苦。
晚上的时候,大家要么参加文娱活动去了,要么去休息去了,可是他却总是不合群,一股脑坐在煤油灯下学日语,阅读国内外重要的名著和文献。
那个时候好多人不喜欢他,觉得他不合群,甚至有领导找他谈话,但是他依然选择独来独往。
他的战友说:“我有点好奇,因为除了本职工作,只要有空,他就拿本书看。我问他:你这是学什么呢?他说学日语。当时我心想:学这个有什么用呢?后来我就明白了,学这个用处大了。”
在这里,他度过了八年的青春时光,也增长了很多知识。
后来国家恢复高考,他在1977年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成功入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这一年,他已经25岁,而当时外语学院招生对考生年龄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过25岁,差一点他就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
进入大学后,他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了,对文学和历史的造诣提高了很多,他的成绩一直都是拔尖的那种。
毕业的时候,光是毕业论文,他就交了两篇,一篇是拿日语和中国朦胧诗做比较,一篇是拿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做比较,同班同学回忆称:“答辩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他的水平真的很高。
参加工作之后,他获得了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他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从科员到副部长,只用了19年的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写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他的名字了,他的名字就叫王毅,中国外交部部长。
他是那种不怒而威的人,即使他站在那里不说话,仅仅只是通过图片,你也能感受到他的气质和威严。
鲁迅先生虽然写下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但也写下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是啊,尽管没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在云儿的身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说不上为什么,但对某些事情格外的喜欢。
只不过,“少年可以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可以充满生猛的生命力,率性又自由。

当看到云儿在这么小的年纪里,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亦如《小小少年》主题曲里唱的那样:
“你寻找那一束光,渐渐地你成了光。千万态度,你是其一。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云儿不仅成为自己的光,更像是点燃其他人的小火苗,让很多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延伸阅读(可点击蓝字)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拿大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