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瞭望》将迎来创刊40周年。众多老读者、老作者发来信函,表达祝贺之情,讲述他们与《瞭望》以文结缘、笔谈交心的感人故事。我们选取一些文章刊发于“瞭望见证”栏目,共同回首《瞭望》与您一起走过的40载峥嵘岁月。

◆ 《瞭望》背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历史使命
◆ 《瞭望》努力在政府、企业、学者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互动的桥梁,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 《瞭望》特别注重发现、捕捉和跟踪重大趋势和敏感问题,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常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冷静思考和探索应急脱困之策,适时为高层决策提供建议
《瞭望》助力伟大复兴行稳致远

文丨王在邦
作者为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
  今年是《瞭望》新闻周刊不惑之年。
  作为一名国际问题研究人员,我见证了《瞭望》历届领导和编辑记者们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登高望远,脚踏实地,通力协作,忘我拼搏,以严肃、客观、理性的态度,及时发现和捕捉国内外反映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和世界发展趋势,努力在政府、企业、学者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互动的桥梁,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我与瞭望周刊社的合作始于1998年《瞭望》第33期刊发的《专家展望21世纪国际格局》。当时有6人应邀参与讨论,何方、李慎之、罗肇鸿、杨成绪、张毅君都是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战线的老前辈。应邀参与这次讨论使我受益匪浅,不仅领略了前辈的智慧,也与《瞭望》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至今,我与《瞭望》的合作已长达20多年,合作方式包括应邀撰写稿件、参与重大问题讨论等,故感慨良多。
  作为中国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瞭望》背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历史使命。据我观察,《瞭望》创刊40年来的新闻报道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特别注重抓大题材,在及时和精准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发展趋势上下功夫。每逢重大历史节点以及党代会、全国两会等重要时段,《瞭望》都会精心策划组织重头综合类稿件。尤其是在世纪之交那几年,曾多次组织对21世纪的世界发展大势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由于我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事并在一段时间内主持国际问题综合研究,所以参与此类研究报道活动比较多,对《瞭望》团队的这种强烈使命感可以说耳濡目染。
  二是敢于啃硬骨头。《瞭望》特别注重发现、捕捉和跟踪重大趋势和敏感问题,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常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冷静思考和探索应急脱困之策,适时为高层决策提供建议。与《瞭望》的长期合作增强了我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人员的使命感与政治敏感性,也使我有机会为中国内外政策科学决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略尽绵力。这方面,有三篇稿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21期“专家视点”栏目刊发《警惕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一文。
  当时编辑部邀请我写篇评论,内容和题目任选。鉴于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务院正在组织各单位紧锣密鼓地编制“十一五”规划,我便尝试把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联系起来。
  拙文提出,“评估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升高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既要看到外贸依存度高意味着中国经济更深度地参与世界经济,有助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格局,为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舞台,也须看到我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会对世界资源与商品市场形成冲击,难免导致某种反弹。”“发展战略有必要超越最初出口创汇的价值取向,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的需要,吸引外资要进一步着眼优化产业结构,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从而更多地依靠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文章较早地正式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问题,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此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继续跟进,采访了多名领导和学者,同年10月《瞭望》第40期刊发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专题报道。
  这两组文章提出的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十一五”规划的讨论与编制做了舆论准备。2006年3月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瞭望周刊社旗下《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11期刊发《中国经济何必惊慌》一文。
  当年5月24日傍晚7点多,我接到该刊记者电话,言及希腊危机引发欧元危机,中国房地产和股市持续动荡,国内外普遍被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恐慌情绪所笼罩,迫切需要梳理一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以稳定舆情和政策预期,并希望次日上午交稿以便下午付印。我顿时意识到情势特殊且紧急,便受领任务并于凌晨2点完稿。
  文章指出,首先,外部经济环境毕竟与过去两年不同。随着各国联手推出救市和刺激计划,流动性短缺大为缓解,众多国家已不同程度地摆脱衰退,走向复苏;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再次面临流动性短缺的困扰,但其程度与影响范围不能与美国次贷危机相比;在全球面临何时与如何实施退出战略时,希腊债务危机反倒减缓了实施退出战略的紧迫性;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恰恰是复苏而非衰退迹象。
  其次,国内经济政策的综合效用将逐步显现。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形成规模效益,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举世瞩目;在调控房地产措施出台后,又适时推出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在内外经济仍有不确定性背景下,对民间资本的这一堵一疏,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内生性活力。
  文章印发后,新华社授权路透社全球转发,引起国内外朝野强烈反响,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和众多报纸竞相转发,引起高层决策者关注。记得财政部一位领导曾在内部讨论会上当面给予赞赏。两周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部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负责人鲍里斯·库尔内德也公开表示,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应该说,这篇评论在稳定舆情民心和政策预期方面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奋力拼搏下,中国经济当年实现10.3%的高增长。
  三是《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第28期刊发《世界经济步入“大整合时代”》一文。
  党的十八大后,准确把握未来世界大势,凝聚共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精心策划,《瞭望》编辑部邀我就世界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谈些看法。
  我在文章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全面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新阶段,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正引发诸多新情况、新矛盾与新问题,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既孕育着巨大发展机遇,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压力与风险。
  其中,新趋势催生经济格局变革,多元梯度非对称经济格局日渐成型;世界科技创新格局多极化态势日益清晰,全球产业结构呈现从高到低的缓降态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立并存的格局日趋固化,经济核心利益争夺浮出水面;世界经济体系内存在实体经济群体与虚拟经济群体的矛盾、能源资源富集国与消费国的矛盾、经济多极化与金融单极化的矛盾。
  在此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区域经济主导权竞争压力、高科技产业竞争压力、能源资源保障压力和经济金融安全四大风险。其中高科技竞争压力部分对未来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及时发出了预警。文章提出,“科技多极化格局的酝酿与形成使发达经济与新兴经济间的科技经济竞争空前激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主要诉求,也是双方矛盾竞争展开的主要领域之一。中国作为新兴经济群体的佼佼者,科技和产业追赶态势尤其明显,势必在更大程度上引发发达经济侧目和联合打压。华为、中兴等民族品牌科技公司近年海外业务遭遇强力阻击,可见一斑。”
  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媒体广泛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也是竞相转载,还被中央党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编写组收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14)》,供各级党委学习参考。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