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老邓的财经天地”关注并星标公众号
不知道大家读历史的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
英国是岛国,立国之后就非常重视海军的地位。1688年干掉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海军一直是世界第一,并对其他国家发展海军充满警惕。在一战前,甚至发出了“德国每造一艘战列舰,英国就要造两艘”的豪言。
可为什么在一战以后,英国能容忍美国超过它呢?
有人可能会说:英美一家嘛。
错。
所谓“英美一家”,是现在的人看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和英国站在一起,并在战后两个国家也经常统一行动,才觉得是“英美一家”。

但在历史上,不仅美国的立国战争打败了英国,而且在1812年英国再次入侵美国,占领了华盛顿。1861年美国内战时,英国一度很想帮助南方,把美国给分裂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看法,英美之间可谓深仇大恨,根本不是一家。而且美国强大之后,最好痛殴英国,以“报仇雪恨”,这样才符合大国风范,才叫真正的雄起。

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英国充满防范。哪怕在1916年,当时英国已经深陷欧战,困难重重、越来越需要美国帮助时,美国的最大假想敌仍然是英国。当时美国海军仍然弱小(其实已经是世界前五),在规划未来的战争时,始终把英国海军的入侵,作为第一大选项。
英美一家?1940年代以前从没有人这么看。就算一战时美国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在很多人看来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道理也很简单:1918年的英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打败了德国,和法国一起,吃掉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国统治的殖民地人口有4亿人,加上本国的4000多万和无敌海军,绝对的世界第一大国。
在19世纪,英国制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英国海军的总吨位,必须超过第二、第三名的总和。只有这样,英国才感到安全。
以前的英国为什么那么惧怕德国和法国,道理就在这里。
但是此时,美国靠着一战,海军也大力发展起来,吨位已经和英国旗鼓相当。
那么接下来,始终要保持自身安全、维持海军绝对第一的英国,理应把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和最大的对手,防止美国海军在全球给它制造麻烦,甚至和它争抢殖民地。
这种想法非常正常。而且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在中美洲赶走了西班牙人,吃掉了西班牙在远东的殖民地。菲律宾那么大一块肉,已经进了美国的嘴里。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在太平洋极大地扩展了势力,这对英国的全球霸权难道不是巨大威胁吗?
当然是,傻子都能看出来。
一战后,如果英国墨守成规,要保持绝对安全,英国海军的总吨位,必须超过美国和日本(当时的世界第三)的总和。
海军和其他军种不一样,优势海军往往在所在海域“胜者通吃”,最终只能有一个霸主。英国以前对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都是这样。日本在远东对清朝和俄国,也是这样。
可是在一战后,英美两国的海军,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可以预计,两国在全球海洋将面临激烈竞争。“天无二日”,对英国来说,这可怎么办?
长期世界第一的海洋大国,怎么和曾经弱小、但现在已经是并列第一、而且都是海洋大国、在全球都有贸易和殖民地的国家相处呢?
另一方面,美国又将怎样和英国相处?
我们经常说“修昔底德陷阱”?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英国海军从世界第一变成第二,怎么没和美国打起来?
可能又有人说:英国在欧洲大陆上始终都有强敌。以前是法国,后来是德国,英国人抽不出手,只能联合美国。

错。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中前期,德国还没有崛起,英国在欧陆已经没有对手,这时,理应把焦点放在美国身上。可为什么两国之间没出事呢?
真正的答案是:
并不是英国人不想,而是英国在做了一定的努力之后,发现根本竞争不过美国,索性就容忍美国当老大了。
没错,英国主动认怂了。
我说的是1920和1930年代。
一战之后,英美海军并列第一,日本是远东霸主。英国也想继续发展海军,但看看自己的国力,主要是幅员、人口和GDP,已经比美国差得太远。此时美国海军已经非常强大,要它主动削减是不可能的。因此,英国人知道,自己的海军还想是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当英国继续发展海军,同时看到美国和日本也在继续大力发展海军时,英国提出了一个方案:大家都别那么卖力了,我们都是一战时的盟国,大家是好朋友,咱们能不能别竞争了,都限制海军规模,优先发展经济?
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一听,好啊,你英国说怎么办吧。
英国提出方案:英美日,海军的总吨位比例是5:5:3,法国和意大利,分别是1.75。(当然,这是经过多轮谈判、反复交锋后的结果,主要是1921和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这里只说大意)
美国人想了想说:行。
因为美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孤立主义思想,仍然十分严重。美国虽然战胜了西班牙,吃掉了菲律宾,但美国人发现统治菲律宾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所以很后悔,早知道就不吃了。当然,现在要让他们吐出来,也不容易。美国人在慢慢消化。
至于一战,美国参战是最后一年,只打了几个月,阵亡几万人,这和1860年代美国内战死了60多万人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觉得参加一战是美国参与全球事务的开始,还是觉得要孤立。比如,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要建立“国际联盟”,结果国际联盟建立起来了,美国国会却不批准美国加入,在当时简直是大笑话。
既然美国的孤立主义严重,只要海军吨位和英国相当,英国就不可能再入侵美国。所以美国说:行。
法国人想了想说:行。
因为法国在一战中元气大伤,仍然认为彻底削弱德国是法国的第一要务。而且法国海军本来就明显不如英国,现在落后于日本,也可以勉强答应。
意大利,能和法国享有1.75的比例,乐于答应。
看到美法都答应了,日本也不得不答应。
其实,日本人的心里很愤怒。他们曾经提出海军的吨位要达到美国的70%,但被美国人拒绝。
因为日本觉得自己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既然英美法三个大国都说行,自己总不能同时和三个大国为敌,因此只能说行。
但日本人的内心是愤怒的。因为他们想:凭什么你们两个是5,我只能是3?难道我们大日本海军,永远屈居你们之下吗?
当然不行。
所以日本是暂时答应,一直在憋着劲发展自己的海军。
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并不傻。
美国人看到,英国和日本之间还有从1902年签订、已经延期几次的英日同盟

为了对付在远东咄咄逼人的俄国,英国和日本在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对于英国来说,在远东找个日本小弟共同对付俄国,自己省事。对于日本来说,自己单独对付俄国的胜算不大,有英国给自己撑腰,也挺好。
但是为了自己的全球利益,美国总觉得英日同盟,有可能会让这两个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虽然美国实力强大,但也不想看到两个海洋强国联盟:你们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你们同盟了,把我排除在外,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强烈建议解散英日同盟。
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英国会答应吗?
英国,答应了。
在1921以及今后几年的限制军备会议上,美国是攻方,英国和日本是守方,法国是搅屎棍,意大利是打酱油的。
这就是英国的隐忍功夫: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彻底消除美国的戒心,别在海军上和我激烈竞争,让我彻底丢人,甚至遭到屈辱。
另一方面,日本虽然想和英国继续保持同盟,但这种心态并不强烈。因为日本现在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以后要争霸“大东亚,必然会侵害英国的利益,有个“同盟反而麻烦,日本不想承担毁约的责任。现在既然英国想解约,美国貌似压力很大,索性顺水推舟。
大家都不是傻瓜,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英国的政治智慧,更高一筹。
因为通过这种操作,英国彻底消除了美国的戒心,没有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以后,英国国内的鹰派势力虽然也嚷嚷着要发展海军,抗衡甚至压制美国,但执政者从不想和美国海军竞争,美国人就安心了二十年。
当然,仅仅这么做,或许仍然不能让美国人安心。因为加拿大、澳大利亚,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仍然可能会成为自己的麻烦。
于是英国继续做。加拿大,1926年,英国承认它的平等地位,获得外交独立权,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1931年英国让它获得内政外交的独立权,也成为英联邦成员国。新西兰,1931年加入英联邦,1947年独立。南非,也在1931年加入英联邦。1947年,巴基斯坦加入英联邦。1950年,印度加入英联邦……
既然实力已然不行,索性顺势大势,放开绳索,免得以后自取其辱。
这样,以后朋友还能做,甚至一直是盟友。
否则,等于为自己树立无数敌人。
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为外交代表,管理很宽松。
因此有四个国家,之前虽然退出,但后来又重新加入了。
它们是:
南非,1931年加入,1961年退出,1994年重新加入。
巴基斯坦,1947加入,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没错,我们的“巴铁”,是英联邦国家)
斐济,1970年加入,1987年退出,1997年重新加入。
冈比亚,1965年加入,2013年退出,2018年重新加入。
所以,英国打赢两次大战,至今仍然风光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前的殖民地不仅不恨自己,甚至愿意加入有47个国家的英联邦,有些是盟友,其中16个国家奉英国女王为君主,绝不是偶然的。
二战以后,英国不仅经营英联邦,而且始终注意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这让两个海洋强国,从没有什么“修昔底德陷阱”。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美国也真正信任了英国。
所以,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打马岛战争时,美国为英国通风报信,从来不想着如果英国继续占领马岛,是在和自己争海洋霸权。
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英国太成功了。
这里简单说说马岛之战。

当时英国给人的感觉是:国内经济一团糟,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低到了25%,英国不可能为了一万多公里外的、战略位置也不重要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而开战。另一方面,马岛离阿根廷却很近,阿根廷政府为了摆脱国内困境,赢得民众支持,也需要一场胜利,于是轻率占领了马岛。

没想到英国真的开战了,夺回了马岛,连美国老大都帮英国,这让阿根廷实在没有勇气继续战斗下去。而撒切尔夫人靠着这场胜利,彻底扭转了国内的支持率,实现了连任。

从撒切尔夫人的角度来看,事先示弱,引诱阿根廷犯错误,然后打赢并连任,还巩固了英美关系,政治智慧不是一般的高。
另一方面,阿根廷军政府的加尔铁里总统,战败后辞职下台。
加尔铁里,完全低估了英国保卫一万多公里之外的小岛的决心。
撒切尔夫人打马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香港面临中国的收回,英国必须展示保卫殖民地的决心,至少在谈判桌上可以有更多筹码。
只是英国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我方谈判的总设计师毫不让步,坚持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撒切尔夫人大惊失色,在我国谈判时,还在台阶上差点摔了一跤。
但是,基于实力和地缘的衡量,加上我国的庄严承诺,英国并没有硬来,最终还是同意我国如期收回香港。
这是我国的胜利,但也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的清醒头脑。她当然想强硬,想延长签约,但她更清楚,衡量两国的力量、尊重现实更重要。如果我国一定要收回香港,英国没办法来硬的。
我们现在看看英国,虽然GDP已经退步到了世界第七,但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英国早已做好了四重防范:
1、和世界第一的美国,是相互绝对信任的盟友,这是最内圈、最核心、最可靠的保障。
通过美国这个“杠杆”,日本、韩国,全球其他美国的重要盟国和仆从国都成为英国的保障。因此维持和国的关系,最为关键。美国在全球要做什么事,英国一般都会积极响应,尤其是战争。
2、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又有“五眼联盟”,这是第二层核心保障。
3、除自身之外的46个英联邦国家,这是第三层保障。一旦爆发战争,这46个国家虽然不见得都为自己打仗,但基本上是自己的资源保证。
4、虽然现在英国已经脱离欧盟,但和法国始终有特殊关系,法国也很重视这种关系,这对英国面对欧陆的安全,也是一层保障。而法国,在欧洲和非洲,乃至东亚,也有长期的深远影响。这对英国也有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爆发战争,英国不可能失败。
除非敌人可以至少把五眼联盟,都掀翻在地。
可是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和英国的政治智慧相比,总想做强国梦的德国、日本,弱爆了。他们对自身和对手的实力,尤其是对英国(以及美国的巨大潜力,手里所能掌控的资源,完全缺乏客观的评估。
即便是苏联/俄罗斯这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武力爆棚的大国,一旦走上和英(美对抗的道路,长期的结局,也只能是穷困潦倒。
当然,俄国如果不那么具有进攻性,长期自保是没问题的。而且,当面临更强大、更具进攻性的敌人时(比如德国,别看之前有多少矛盾,俄国转瞬就能成为英国的盟友,然后捞取自己的利益。
俄国人很贼,但要和英国人玩政治,还差得很远。
英国人的全球政治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本号精彩文章。在本号菜单下还有个“行业报告”,这是个经常更新的内容宝库,相关小程序是:报告搜一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