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高调宣布要造车,一下形成了热点话题。各种解读很多,不少是基于小米和雷军情怀来解读,比如雷军押上全部声誉造车。我来从投资的视野进行解读。

一、从一个故事说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为了让文章有可读性,我先讲朱元璋缓称王的故事:
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和今天的造车企业差不多。朱元璋作为众多割据势力的一支,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朱元璋的谋士朱升,给朱元璋定一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就是凭借这个大战略朱元璋最终扫除割据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对应现代企业,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
“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对应现代企业,就是搞生态和融资(不差钱),通过生态有源源不断的后劲。
“缓称王”---就是不要急于称王称帝,因为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就是不当出头鸟,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什么都有了。对应现代企业,就是先做再说,不要没做先说,使得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力暴露在对手的攻击、模仿范围之内。
历史上有些割据军阀,由于急于称王,最后都失败了,比如东汉末年袁术,得到了一个传国玉玺,就天天做皇帝梦,终于忍不住称帝了,结果立刻成为几乎所有军阀的讨伐对象,最终失败身亡,成为笑柄。
再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来说,陈胜吴广是先举者先称王者,而后来的刘邦、项羽等是后举者。先称王的很快就失败了,而刘邦笑到了最后。

二、小米为造车做了哪些准备

我们再回到小米高调造车,小米为造车做了哪些准备?
1月15日开始调研,85场沟通,200多的行业专家访谈,2次正式的董事会,75天就决定造车了。
75天做一个100亿美元的投资决策,肯定是匆忙的,我要重仓一只股票,75天是肯定不够的,决策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就像十月怀胎,不是说所有的调研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决策,当年贾跃亭是一张餐巾纸上决策造车的。
雷军说米粉的支持是关键的决策因素,我也认为米粉也是小米造车的最大优势。
小米之前并没有造车的长期规划,只是看好这个行业,风投了几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至于和Musk有交流,都太虚了,和准备造成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小米风投了蔚来这么多年,都没有决策要造车,而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的高光时刻,2021年决策造车,很难说不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风头太猛,而雷军一向是喜欢风口的,其名言,风来了猪都会飞。所以,我更认为小米是追这股"狂风",是基于风口决策,而非基于小米长远战略规划而决策的
也有人提到,小米造车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因为华为被制裁,小米手机被华为压着打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有精力造车了。这应当是一个因素,但是华为手机受影响是从去年就开始了,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如果没有华为手机被美国压制,小米的股价估计还在10元以内。
就算加上这个因素,小米造车决策也很难说是长期战略规划来的。

三、小米造车优势

我们看看小米自己提到的几个造车优势:
1、众多的米粉,这应当是小米造车最大的优势,米粉群体巨大,有购车能力的比例不低,以低端车为主要市场。相信小米能转化一部分现有米粉为小米汽车的用户。
2、有钱,有100亿美元支持造车。这不算啥特别的优势,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在2020年股市形式大好的情况下,融了一大票资,特别是蔚来有65亿美元在手现金,还不包括之前烧掉了200多亿人民币,而且需要的话,蔚来还可以再融几十亿美元。其他的路小鹏、理想都不差钱,所以,有钱不是优势,几个主要玩家都不缺钱,100亿美元对蔚来、小鹏、理想等来说不算啥。
3、工程师团队,这应当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可以快速建立起研发团队,不过,汽车的供应链远比手机复杂,还需要汽车行业的很多工程师。这个优势相对蔚来、小鹏、理想来说不算是什么大优势,毕竟这三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而且重中之重是自动驾驶,小米在自动驾驶上几乎是零,其他三家已经有成熟研发体系,而且已经迭代几轮,已经有一定的数据了。特斯拉是自动驾驶的王者,任何其他竞争对手都无法与之争锋,特斯拉从芯片到训练数据都远超其他几代,而且特斯拉对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是开创性的,其他基本都是追随的。
就这些优势,会不会让大家觉得少了一点。

四、对手华为的优势

谈到小米造成,绕不过的一点是华为造车。当初华为手机没有受美国制裁之前,压着小米打,小米毫无还手之力,股价从20跌倒不足10元。分析小米手机和华为手机的区别,还是有助于分析未来小米造车的前景。
华为手机暴击小米手机,主要在以下几点:
1、核心技术,华为从一开始就研发芯片,形成了核心技术,当然除了芯片还有手机OS的优化等。而小米的形象是个手机部件组装厂,一直没有形成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有的话,就是OS的易用性和优化,这一点难以形成深度护城河。
2、商业模式,小米坚持低价不赚钱,专注中低端市场,想通过量来形成生态,其结果是小米一直不赚钱,难以支撑高强度研发。而华为一开始就目标标准高端市场,同时自上而下,拓展中低端市场,从高端到低端很容易,华为手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而小米从低端到高端一直不太成功。在华为被制裁之后,小米没有了压在身上的大山,才开始做高端,目前高端开始有起色。这也说明,小米一开始做低端不做高端的战略是错误的,开始自我纠正。
3、战略眼光和思路,雷军的战略眼光和余承东的眼光还有点差别,无论是战略蓝图规划、对行业未来方向的洞察、商业的理解,余承东应当都是这个行业的翘楚,远超第二名。包括发展思路,余承东做手机的第一天,在华为手机还不入流的时候,就瞄准了产品竞争力,要求从第一项竞争力开始,做到行业最好,然后不断增加行业第一的竞争力,日拱一卒,从而形成全面碾压对手的竞争力。华为手机从拍照好、性能强、续航长、信号好、充电快等竞争力一直自追苹果手机,在某些竞争力上超过苹果手机,如果华为没有被制裁,全球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而小米最大的优势就是营销,会圈粉。从商业本质来看,产品竞争力还是第一重要,是真正的护城河,营销吆喝也是竞争力,但不会是穿越时间的核心竞争力
谈了华为手机的优势,我们来看看华为的汽车,你会发现,华为汽车在重复华为手机的故事。
第一,余承东掌管华为汽车,他的那套思想体系带到了华为汽车,一开始就是打造技术核心竞争力。汽车的几大核心技术:自动驾驶是最有价值的技术、然后智能座窗、三电系统。在自动驾驶上已经有深度投入,比如在激光雷达,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产品性能直逼业界最好的Luminar,目前已经是国内技术最领先的,可以预见,华为的激光雷达一旦推向市场,必将形成压倒性优势,占领至少一半以上国内市场,形成第一个碾压性的竞争力,甚至对特斯拉也会形成压力,小米没这个魄力,也缺乏这种思维模式。
第二、商业模式,目前华为没有自己造车,而且和各大车企合作,帮他们造车,但是华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全面的核心技术,一旦深度掌握了所有的核心技术,找个代工厂造车是很容易的。我相信,在合适的时候,华为应当会自己造车。
第三、战略眼光,华为早在2017年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2018年就在试车,2019年就成立汽车事业部。可以明显的看出,华为2017年就看好这个赛道,不断深入研究,到2019年正式进入汽车行业,这个战略是清晰的、连续的也意味着能走的更长远,能穿越时间。而不是小米这种突发的,受风口推动的。所以战略高低一眼便知。
再回到之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家有没有发现,华为是真正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2017年算,已经4年的积累了,都在做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做高筑墙的事情。广积粮,华为汽车已经和数十家车企合作,包括比亚迪都在用华为汽车的产品,华为汽车的生态已经初具峥嵘了。缓称王,华为做了4年汽车,没搞啥高调发布,都是和车企合作,默默耕耘。
高调称王的小米,是不是和华为有点两个极端的感觉。

五、小米造车面临的挑战

行业时机点不好:经过2020年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股价的暴涨,特斯拉大涨6倍,蔚来大涨近40倍,资本市场的狂热带动了整个产业的狂热,一下子无数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包括死灰复燃的贾跃亭的法拉第,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明显进入红海,目前进入并不是一个好时机,2021年竞争还不会太激烈,到2022年终多的新能源新车上市,必将引起激烈竞争,2022年蔚来的ET 7上市,小鹏、理想都有新车上市,比亚迪也有和华为深度合作的新车上市,还有无数新势力的新车上市,那时一定是用户挑车挑花眼了。会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车上市就会遭到冷遇。
小米要过槛,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已经趟过了很多坑,都自燃过,我相信小米的车也会经历自燃的。这些坑大部分是必须经历的。而蔚来、小鹏、理想趟坑的时候,市场比较宽容,因为可选择不多,后来者趟坑,市场就不那么宽容了,因为好车多的是,为什么要宽容一个多一个不多的车。
到2022年,蔚来、小鹏、理想等经过三四年的市场反馈,已经迭代了三四代,易用性已经非常好了,小米要在易用性上有超越可能性不大。
而对于小米的粉丝玩法,蔚来已经玩出极致了,其他车企要超过并不容易。
我在想,小米的竞争力突破点在哪里?

如我去年分析蔚来一样,新能源智能汽车以后是赢者通吃,市场只会留下几家车企,在国内市场,3-5家巨头可能就占领60%以上的市场。目前的市场已经初具格局了:
排名第一的特斯拉 引领技术和市场,未来至少占30%的市场
比亚迪在中低端市场市场较大,有自己的核心电池技术,而且有华为的智能驾驶,能够进一步巩固市场
蔚来占据高端市场,目前已经站稳了,其独特的用户企业模式已经证明成功了,而且未来重点还是高端市场。
小鹏、理想在中端市场成为主流选择
宏光、长城等在低端占据市场
小米未来主要是和比亚迪、小鹏、理想等竞争。
在汽车领域,小米会和华为直面竞争,华为的技术会用在比亚迪、长安等汽车上,小米汽车和比亚迪、长安的竞争上很大会体现在和华为技术的竞争上。和手机一样,我相信华为的技术会给小米汽车巨大的压力。

六、结论

小米造车,不是一个长时间的战略过程的结果,更多的是跟随风口的冲动决策,不过,以小米的庞大粉丝为基础,小米汽车能分一杯羹,但是能否进入前三,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进不了前三(前面有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小鹏理想),那么盈利会很遥远。
从情怀上,雷军押上全部声誉造车,必须给他一些掌声。
从投资上,我不会选择小米。
可以看看我去年对蔚来的分析,那是蔚来还没大涨
蔚来---40倍成长股的机会
https://xueqiu.com/7993852425/15100704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