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很早之前,我在互夸群潜水,看到有网友说,笑死了,刚才听到邻居家5岁男孩,在门口跟他爸谈判:
你刚才不是说,如果路过蹦蹦床,就让我上去跳15分钟么?
对啊,“如果”路过,可咱刚才不是没路过嘛!
群友纷纷发表情包,哈哈哈哈哈哈哈,又是被爸爸套路的一天。
男孩之所以被套路,是忽略了“如果”这个假设前提,或是说,把前提当成了默认。
我不好意思笑话他,在选择性失聪这事儿上,我才是专业选手,之前为此吃过很多亏,昨天又发生了一次。
起因是,我挖到几套德国本土桌游,都是非常好玩,非常小众,但在国内非常默默无闻的,我非常想让它们翻盘。(这不是重点)
我找到在德国做桌游的华人朋友,想请她的公司帮忙订货,明年开个专场,圆我这个心愿。(这也不是重点)
重点是下面这段对话:
你看,我关注的问题是“多久”,所以我只看到了“一个半月到两个月”这几个字,至于“(如果)出版社有货的话”、“(如果)物流正常的话”的前提,一律看不见。
而事实上,前提才是影响结果的关键。
单说物流来,我明知按照现在的情况,”物流正常“就是白日做梦,之前一周能到的空运,现在要一个月,之前一个月能到的陆运,现在俩月了还没来。
这么100%不确定的因素,我在100%知情的情况下,竟然把它默认成了100%确定的事。
男孩选择性听不到“如果”,只是少跳了15分钟的蹦床,没什么大损失。
但我选择性看不到“如果”,如果不是对方提醒,我可能已经开始筹备一个月后的团购了,而实际上,这事连八字还都没一撇。
2
当我还没沉迷闲书的时候,读过一本“正经书”,是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写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促进儿童社交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简称ICPS。
ICPS的全拼跟简称一样让人看了想取关,我就不写了。
好的是,作者给这个方法起了个大白话名字,叫I Can Problem Solve,首字母正好是ICPS。
先要认个怂,儿童的社交和解决问题能力,咱们单凭一张嘴和一腔热情,肯定是“教”不了的它的门槛和段位,比鸡英语鸡数学更高。
孩子只有跟同伴交往沟通,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日久生情,摩擦冲撞等等,才能给社交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个也好理解,天天岁月静好,啥问题没有,上哪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啊?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父母就是个透明人,上面提到的ICPS,第一步就是父母跟娃们多玩“文字游戏”。
而这些文字游戏的核心,就是那些经常被我们“选择性听不到”的词。
娃小的时候,可以先从这六组入门级文字游戏开始:
1. 是/不
2. 和/或者
3. 一些/所有
4. 之前/之后
5. 现在/以后
6. 相同/不同
我猜你要说,这算啥玩意啊?这不天说的大白话吗?这怎么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这些词看似朴素,其实是在建立多样化思维因果思维塑造一个具有灵活度的大脑。
比如,“和/或者”的意思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这样不行,没关系啊,或者再试试那样呢?
再比如,“一些/所有”让孩子明白,很多办法不是万能的,可能在一些情况下管用,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好使了。
又比如,“现在/以后传达了一个信息,很多答案并不是绝对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在虽然不行,但以后(比如明天或在某种情况下)说不定又可以了。
“之前/之后”这组词,不只是表示先后顺序,也是帮娃建立因果思维,你觉得你被惹毛了,那这之前,有没有发生另一件事?
“相同/不同”说的是,不同人对同样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看法,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我们成年人非常缺的一课。
现在还觉得“这算啥玩意”吗?
你可能会改口说,苍天啊,这还入门级?几岁要理解这些?我这个300月龄的人还有救吗?
别着急,就像美术启蒙不是教娃绘画技巧、科学启蒙不是让娃记住知识一样,多样化思维的培养,当然不是像上面那样给娃讲大道理。
这些词的应用场景,可以是非常大白话的:
“我们现在还不能吃巧克力,但下午睡醒就可以了。”
“我们不能娃娃和汽车都买,只能选这个或那个。”
“所有男孩都很吵吗?不是,一些男孩很吵,但另一些很安静。”
“在她推你之前,你做了什么呢?”
“我抢了她的娃娃,之后她推了我。”
你看,多用几个副词连词,思维变得多样化了,前因后果找到了——这两点就是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地基。
当然啦,这些词汇只是ICPS建议的,不需要拿小本本记,领会精神就行。
什么精神呢?
你细品下,这六组词其实就是在说三件事:
很多事不是绝对的;(所以话不能说太死)
很多事都有一个Plan B;(所以不必钻牛角尖)
很多事的发生是有原因的。(所以要找因果关联)
3
饼饼3岁多,我经常跟她玩一些高级文字游戏
ICPS建议了五组词汇,看上去同样也没啥了不起的:
1. 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
2. 如果/那么
3. 可能/或许
4. 为什么/因为
5. 公平/不公平
这次咱们学精了,先来领会下精神。
这几组词,除了覆盖入门级的三层意思,我还品出了这么几点:
行为是会产生后果的;(所以要三思后行)
时机是重要的;(所以在对的时机做事,跟做对事同样重要)
别人也是有喜好和权利的。(所以不能“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领会了这几层精神,不用小本本记,不用收藏文章,也可以灵活运用。
尤其是当题出人际交往中,这些词会特别好用
“游乐场的秋千是所有人的,我一个人霸占着不下来,这是不公平的。”
“我摔倒了,因为我跑太快了。”
“现在玩ipad不是合适的时间,因为作业还没做。”
“如果我这么说,他会觉得很难过。”
当然啦,如果说这就是“文字游戏”,我自己都觉得牵强,娃上幼儿园后,大多数的社交难题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眼前。
于是,才华横溢的我用了个小道具,让这些“文字戏”真正成为了游戏。
▼ 道具就是这套故事桌游,我们玩了三个月
轮流抽卡片,玩故事接龙,玩的时候我发现,上面提到的词汇,会被大量融入对话。
这类故事桌游的好处是,完全开放,没有固定的“逻辑顺序”,你可以把任意几张卡片连起来,跟编剧本一样,造一个故事出来。
篇幅原因,我只选上图第一排的第234张卡片,举个例子。
虽然它们不够组成一个故事,但仅仅作为一段情节,100个人就可以想出200个版本。
刺猬读的信里,可能写了啥?
松鼠寄信之后,他去了哪里?
松鼠在上街之前,他做了什么?
刺猬为什么躲在电线杆后面?这跟信里的内容可能有什么关联?
刺猬或许在跟踪松鼠,或许是想给松鼠个惊喜,还有什么可能?
如果刺猬被松鼠发现了,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
如果松鼠进了店,那么刺猬们可能会做什么?
… ...
由于极度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编故事的过程中,饼饼没法像听我读故事绘本那样躺平偷懒,而是“被迫”猜测两张卡片的因果关联,分析事件的多种可能性。
这不就是在建立多样化思维因果思维嘛,我猜故事桌游的设计者,都不知道它的这个隐藏作用。
4
多样化思维和因果思维,乍一听上去,好像也不是多么刚需的能力,在这个鸡娃热的时代,显得没用又矫情。
但是,你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吃过多少亏,做过多少无用功,钻过多少牛角尖儿,多少次固执地一条路走到黑,或许缺的就是“也可能”的一念之差。
黛西@法兰克福
晚截团,看到我!
近期精选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加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
你点亮的小花,是我的加油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