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前几天,跟一个刚结婚的小伙伴聊天,她说看微博看得恐育了,Ella自曝产后漏尿,马伊琍转发阴道哑铃,生娃的代价也太大了。
我不以为然,这些都还好啦,怕疼可以打无痛,漏尿也就是头一年,“空穴来风”习惯就好,生娃最大的其实是心理挑战——失去自由。 
最近读完了一本书叫《思维的囚徒》,虽然书名起得有点放弃治疗,但内容还是挺有烟火气的。
作者归纳了几个“活出生命意义”的原则,第一个就是关于自由和选择,上来就差点把我气笑了。
他说,除非你的一言一行被荷枪实弹控制着,否则你就一定有选择的自由。 
这作者肯定不用带小孩吧?妈妈重返职场,娃只能交给老人带,她们哪来的选择自由? 
房贷要还,养娃费钱,搬起砖就抱不了你,放下砖就养不起你,身不由己,万般无奈,选项在哪?
敢情我们这群没自由的中年母亲,连活出生命意义的机会都没有了? 
2
万万妹想到,最后我还是被说服了。
按照作者的思路来,以上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
你选择不放弃事业,或者说实在点,不放弃每月的薪水。 
你选择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这个选择带来了更多选择可能性,比如你可以选择一周多下几次馆子,可以选择娃的生日预算多几百块,可以选择手机屏碎了就换个更好的手机,可以选择买好的学区房。
你必须为这个选择放弃一些东西,也就是你说的那些“万般无奈”,但这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 
没有人荷枪实弹控制着你,你完全可以选择过另一种生活,事业空窗,人际脱钩,手头拮据,换来全心陪伴孩子三年。
但谁也说不好,那个平行世界里的你,会不会有一万零一般的无奈。 
3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就是阿Q精神嘛,明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别无选择的选择,非给它硬安上一个意义,然后给自己灌碗鸡汤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害,如果把时间轴无限拉长,生命本来就没什么意义。
你,我,你爱的人,你烦的人,我们都是世界的过客,终极归宿都是那个小盒子。
为了一些虚头巴脑的头衔和功名,糊墙都嫌薄的证书和奖状,在世上折腾一遭,然后被后人彻底遗忘,我靠,有意思吗? 
人类经常陷入“意义迷宫”,具体表现是,你读完我刚才写的那段话,觉得很有道理。 
《思维的囚徒》作者的爱豆是弗兰克尔,奥地利天才心理学家,挺过了三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打过一个关于“意义迷宫”的比方,我印象特别深:
那个被科学家用来做试验的猴子,后来死了,被人解剖了,它的生命有意义吗? 
对我们人类来说当然有意义,它为我们试验药物,推进医疗发展,未来可能救治很多人。
但猴子并不知道这一切,它只知道自己承受了痛苦,到死都不明白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猴子,生活在更高段位的“意义迷宫”中,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但这不代表生命就没有意义。 
4
人类比猴子高级的地方是,我们可以为生命寻找意义,给生命赋予意义。 
没有谁可以给出个统一答案,说生命的意义就应该是什么什么——它取决于你曾经经历了什么,你当下需要解决什么,以及你未来会面对什么。 
你肯定幻想过,如果哪天中了头彩,哇塞,那就爽了,我要买跑车买豪宅,去三亚去马代,买两个硬盘,一个装电脑一个砸核桃,首饰小于1斤的全扔了,把被贫穷限制的想象力都补上。
后来,真的有人追踪采访了那些头彩得主。
他们承认,有钱确实带来了巨大幸福感,但三个月后再问他们,幸福感已经消失了。
别说什么“人民日益稳步提升的物质水平”了,就连“突如其来的暴富”都无法对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带来长期持续性改观。 
由此可见,生命的意义,肯定不能指望通过物质获得。
5
我们喜欢把“实现目标”跟“追求意义”划等号,实际上,目标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无意义的。
有意义的目标是“去物质化”的,物质化的目标通常只是欲望而已。
我妈跟我聊天说,她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月拿6块工资,后来提干了拿46块,当时特羡慕工资有100块的人。
后来,工资涨到了100块,她又盼着能拿500块,等拿到500块,她又心想,如果每月能挣1000块,那就真的别无他求了。 
那个年代,如果听说谁家是万元户,周围人就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当时她们几个朋友聊天,很多人笃定地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攒够1万块钱。 
现在说起来,你觉得这个想法很可笑,1万块能干个毛线,但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他的人生目标是年薪x百万,你依然会觉得他挺有追求的。 
你说奇不奇怪?
二者的区别在哪? 
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把生命的意义“物质化”——这会让你离真正的意义越来越远。 
欲望是无底洞,你永远都不会说,够了,我的欲望到此为止了,多的部分我都不要了。
当你的目标是用名包名表、车子房子、金钱地位、职称KPI这些于物质紧密挂钩的东西堆砌出来的,你永远都不会有感到满足的那天。 
我们非得给自己做的事,赋予一些“去物质化”的意义。
6
弗兰克尔的书里,描写了很多集中营的苦难片段,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读了会感到极度不适和震惊。
但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却是一个无比平和的镜头——
一位狱友刚到集中营时,就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
一个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生死掌握在他人之手、随时会被宣判生命结束的人,依然可以自由选择面对集中营牢狱命运的态度。
对他来说,苦难和死亡都是有意义的。
当时我读到这段,回忆起自己怀孕生娃的经历。
产前保胎住院三周,眼瞅着要出院了,又被查出携带超级细菌隔离两周,生娃大出血,两度昏迷,月子里二进宫做清宫手术... …
德国医生都黑我,说他从医二十年,这些状况都不罕见,但集所有倒霉于一身的,我还是头一个。
当时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倒霉催的,每天哭十几次,凭啥是我?凭啥总是我? 
突然有一天,我不哭了。
我在心里偷偷地想,我承受的这一切倒霉,都是给娃攒人品呢,老天是想把更多好运留给她。
哇塞,这么一想,所有倒霉都在闪闪发光。
歪打正着,我完成了一次“赋予意义”的过程,面对别无选择的状况,我自由选择了态度。
7
作为一个育儿博主,如果结尾非要往教育上靠,我会说,教育的意义也应该是“去物质化”的。
有段子说,中国式教育标准是,小时候胖,上学成绩好, 长大赚钱多。 
回想我们小时候,父母关心的事还真就是这些,期末考了全班第几,竞赛拿了什么名次,考上了什么学校,在哪里上班,一个月挣多少钱,在哪买的房,房子多少平,开什么样的车。
到了我们这代,变成了摇没摇到号,上没上成重点,拿没拿奥数奖,考没考KET/PET,听上去更高大上了,更跟国际接轨了,但依然没能逃过“物质化”,没有本质上的升华。
物质化的教育标准实现不了教育的意义,就像物质化的人生目标无法为生命赋予意义。
无法逃离或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到底可以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就当这周末的思考题吧,欢迎你在留言区里分享讨论,或是“蹲个现成答案”。
虽然这个思考题有点“没用”,但有时候,我们不能只顾闷头赶路,也得时不时仰望下星空。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的小纸条
仰望完星空,再说点接地气的事儿。
昨天「不务正业种草了我家用的洗地机」,收到大几百条留言,很多姐妹被那张清理“灾难现场”的动图震惊了,说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嘛?!
这也是我自用后的真实感受,科技真香,人间值得。
这些“姐妹”里,也包括我亲妈。
于是,我一边忙着回复你们的留言,一边给我妈也下单了一台芙万M。
我这个育儿博主推荐个拖把,总觉得有点“不务正业”,发文前特别忐忑,但一想到它能实实在在帮妈妈们减少家务和窝火,心里又坦荡荡了。
当当之前几个优惠券都用完了,助理太能干,又薅来了新的,希望这次能多撑几分钟。
300-100:VCA8FN
200-40:T9YF3D
200-40:SBYKFV
这里是最新的「黛西精选书单」。
周末快乐!
黛西
超级干货
自用好物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在看”对我意义非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