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上周写了篇文章,那是我作为内向者对“外向理想型社会”的抗争,也是跟自己内心的一次和解。
文中我提到,饼饼虽然还不到3岁,但是我已经能觉察到,她也是个偏内向的孩子,简直是迷你版的我。
留言中有人劝我,“别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只是暂时看上去内向,长大性格都会变的。”
你看,尽管我通篇都在论证“内向是中立的”,依然有人单从“内向”这两个字中就读出了贬义,管它叫做“贴标签”。
假如我说饼饼是个外向的孩子,我想你一定不会觉得有半点不妥?
所以我说,在“外向理想型社会”中,让大部分从心底承认内向和外向就像豆浆爱喝冰的还是热的一样,没有好坏对错优劣之分,是完全中立的两种性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我这个内向者,自恋地读过很多关于内向优势的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内向者优势》《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等等,尽管每本书都在给内向者打气,但你从书名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社会对“内向”的偏见有多深。
没人会去用力论证“外向者的竞争力”和“外向孩子的优势”,因为在多数人眼中,外向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还需要你来告诉我吗,我又不傻。
而且,就算我列举出内向孩子的100个优势,你也绝不会说,fine,看来是时候培养一下娃的内向性格了。
你不会因为孩子“太外向”而担忧,泼辣的孩子到哪都招人喜欢,不会受冷落。
但如果孩子稍微表现出对陌生环境的拒绝,喜欢独来独往,对集体活动参与不够积极,朋友不怎么多,你就会觉得这是个问题,需要改变。
人们对内向者的误解、对内向孩子的偏见,是经过相当漫长的过程沉淀下来的观念,不是多出版几本写内向优势的畅销书,多涌现几波内向大佬的成功案例,就可以彻底转变的。
3
所以,我是怎么觉察到饼饼偏内向的?
平时只有我们仨在家的时候,她可以很疯,但如果家里出现其他孩子,人家都无拘无束的,她反而像客人一样,各种放不开和不舒服。
最直观的一次感受是,邻居拖着俩娃来玩,热热闹闹的,之前我已经给她预告过这种场景了,她还是默默地把爸爸拉进卧室,关上房门,严肃地告诉他:我不想他们待在这,太吵了。
▼ 家里一来人,就立刻长在队友身上
德国老师对饼饼在幼儿园表现的描述,也印证了我的直觉:
她在幼儿园里,几乎不会跟一群小朋友混,而是更愿意自己玩,或者跟某一两个小朋友玩。
她有非常固定的玩伴,对于班里新来的小朋友,她会持谨慎态度,不会轻易靠近,也不会很快去结识。
她喜欢安静游戏,一个游戏可以玩很久,不会非常频繁地切换。
她通常不会第一时间加入集体游戏,先远远观察,再决定自己是否加入。
她需要老师或者小朋友来调动气氛,才能持续动,否则会更倾向坐那玩安静游戏。(胖不是没有原因)
你问我担心吗?
说实话,如果我自己不是一个内向者,如果我没有与假装外向20年的自己和解,我会担心,也会觉得我有责任引导她变得更外向。
但现在的我不会。
我知道,内向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刻在基因里的特质,我没必要改变,也改变不了。
4
罗永浩曾说,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老罗对性格的解读非常准确,内向的判断标准是ta如何蓄能,跟能不能侃、会不会扯淡完全不挂钩。
慢热,认生,喜欢独处,朋友不多,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究其本质原因是,内向孩子的生理结构(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让ta们的能量是收敛的。
喧闹刺激的环境对内向孩子来说是耗能过程(对外向孩子来说是蓄能过程),所以ta们长期待在这种环境中会觉得疲惫,只有独处和安静才能让ta们回血——这一点我感同身受。
不少人喜欢把内向与胆怯害羞、不善表达社交障碍不合群挂钩,但你看看童年的埃隆马斯克,他是内向孩子的典型(不是偏内向,而是极内向),再看看人家的梦想,胆怯害羞的人到底是谁?
一个孩子可以是内向且有勇气的,也可以是外向且胆怯的,当然,ta也可以是外向且有勇气的,或者内向且胆怯的。
换句话说,胆怯的人群跟内向的人群有交集,但跟外向的人群同样有交集。
但为什么内向孩子总是给我们害羞胆怯的印象?
Ta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适应全新尤其是嘈杂的环境,因为这是个耗能过程,所以ta们需要对抗生理本能留在这种环境中,于是ta们会被人误解胆怯害羞,放不开。
我在德国幼儿园卧底的时候,明显能感受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气质。
女孩A是典型的外向孩子,泼辣,不认生,自来熟,我第一次来她就假装给我倒咖啡倒茶,跟我讲解幼儿园里的一切,确实招人喜欢。
但几天后,她就对我又没兴趣了,确切地说,她移情别恋了,又跑去勾搭另一个新来的卧底家长。
她热情来得快,退得也快,我从热恋到失恋,只用了3天。(听,那是心碎的声音)
而内向的男孩T,从我出现第一天就在观察我,直到我连续出现了一周后,才对我甜甜地一笑,打了个招呼。
那之后,我们每天都聊几句,慢慢聊的越来越多,我们的感情是平稳升温的。
这两种社交方式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外向孩子的社交是“一见钟情”的,广撒网式的,他们会有一大波朋友,“交际花”都是外向孩子。
内向孩子的社交是“日久生情”的,ta们不容易跟人敞开心扉,但一旦交上朋友,就非常有“质量”,ta们更容易交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挚友。
你怎么能把“重质量”的交友跟“不善社交”划等号?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外向孩子在交友上更吃香,因为ta们对朋友的唯一标准是“玩得来”。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交友的标准也会提高。
外向孩子可能有一大波吃喝玩乐的狐朋狗友,但没有一个可以说心事的人。
而内向孩子的内心通常(注意是通常不是绝对更敏感、更有同理心、更善于洞察别人的情绪,ta们是更好的倾听者——孩子年龄越大,用这些特质赢得友谊的权重就越高。
内向孩子在社交上的“劣势”,有一天会变成ta们的“优势”。
5
对人是如此,对事也是如此。
外向孩子的能量是发散的,他们很容易对一件事感兴趣,也更容易失去兴趣,这不能怪ta们朝三暮四,因为ta们总能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内向孩子的能量是收敛的,他们更专注,在初次接触一件事时可能会慢热,但一旦爱上,就无比执着。
所以,内向孩子更喜欢深入思考,他们对“深度”的追求高于“广度”。
我上学时,很羡慕班里多才多艺的同学,舞蹈唱歌乐器样样行 ,反观自己,什么也不会,唯一的特长是头发特长。
后来我发现,写作可以让自己感到舒服和放松,慢慢就发展起了这个很闷很不酷的“内向爱好”,从中学时代爱到了今天。
我做金融的时候,从没想过写作会成为我的主业,甚至连副业都没想过,但现在我有了这个公众号,也可以说是受益于我的内向爱好。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社会对内向孩子最大的误解:语言表达能力差。
他们的逻辑是,因为话少,所以表达肯定好不了。
我差点就气笑了,你以为表达能力是什么?
马云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内向的人,你去听听他的演讲,你觉得他的表达能力差吗?
表达能力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话多”就叫“表达能力强”。
你觉得《奇葩说》的人都很会说,你是为他们说话的逻辑折服,而不是因为他们贯口练得好。
如果你还是想不通,可以类比下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
判断一个人写作能力好坏,你究竟是看他写出来东西有没有逻辑、生不生动、能否能打动人,还是看他一年内可以写多少字?
你不会拿文章字数来判定一篇文章的好坏,不会拿作家出书的数量来评判他的写作质量,为什么要拿话多话少判定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很多演说家都说自己是内向的人,傻白甜的公众不相信,骗谁呢,你还内向,你内向你那么会说?
他们没骗人。
口才好的底层功夫是逻辑能力强,思维缜密,脑子快,而内向的人通常更善于思考,反而有优势。
话多最多叫“话痨”,说话有逻辑才叫口才好。
你点开这篇文章,我相信你家也有一枚内向孩子。

ta们是幸运的,因为无数人正在努力推动外向理想型的社会的转变,也因为你读到了这里。
如果改变世界很难,我们起码可以先改变自己,从心底承认“内向”的中立,允许ta们做真实的自己。
无需与内心作对的成长,无比幸运。
黛西@法兰克福
近期文章
明日截团
黛西首发 | Child’s Play手偶书
拼图专场|Toi进阶拼图+Mudpuppy知识拼图
精选里的精选
(点击词卡查看文章)
德式育儿  不教礼貌 | 无聊自 | 不夸聪明 | 随娃便身教为先 | 不教123abc | 大不让小 | 10大受欢迎玩具
英语启蒙  分级进阶 |自然拼读 | 分级读物 | 点读笔 | 磨耳朵 | 中式发音
语言启蒙
3000万差距 | 
3T沟通法
 | 
里程碑
STEM启蒙  
女孩vs数学
|
数学启蒙清单
益智玩具  中国式买玩具 | 
桌游 | 桌游意义 | 
口欲期
玩具
 | 选玩具原则 开放式 | 娃娃
绘本共读
绘本拓展
重复阅读
 | 
书单
 | 
共读技巧
收纳整理绘本收纳 | 玩具收纳 |照片整理
儿童心理
拖延
恐惧
专注力 | 
说谎
行为界限
 | 
接纳感受
|
积极倾听
养育小事湿疹 | 除菌皂 | 高热惊厥 | 辅食 | 哄睡 | 吃饭 | w坐
理念解读 皮克勒理念 | 蒙氏幼儿园
择园入园
考察园
 | 
考察老师
 | 
适应
 | 
入园年龄
 | 
老师沟通
 |
娃被欺负
自我成长 
内向的我
读书
|学
外语
吃青蛙
思维导图
书单
自鸡app
亲子游戏
美术 | 
乐高
 | 
探索篮子
 | 
感官游戏
 | 
口欲期游戏
我的故事  公司倒闭|带娃实录 | 翻盘人生 | 孕产 | 生娃
   来围观我的野生视频号!  
   内容硬核,演技自由!  
愿孩子们比我们活得更通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