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这两周,我集中写了几篇跟英语启蒙有关的文章,每篇都收到300+留言提问,实在没法一一回复,一是我自己也不是专家,不敢妄自给建议,二是很多事一两句话说不清,说不清还不如不说。

翻着你们的留言,我既高兴又难过。
高兴的是,8成以上的问题我之前都写过,回一句“请撸旧文”就行了;
难过的是,你们竟然错过了这么多文章,我高估我在你们心里的位置。
借今天这篇开头,我选了几篇比较实用的英语启蒙文,放上链接,带你走进黛西的盗梦空间:
昨天详细扒了「牛津树“不看会哭”的扉页和尾页,今天再从“大方向”上,针对分级读物,聊聊五毛钱的个人心得。
饼饼上的德语幼儿园,我们跟她在家日常交流基本全中文,我没统计过她的英文听说词汇,唯一能衡量的标准是,她基本可以听懂牛津树5-6阶的故事。
当然了,肯定不会每个词每句话都懂,我对“听懂”的判断标准是,我给她读故事的时候,她能专注听,我对其中一些细节提问,她基本能答上来,读得比较多的册,她可以接下半句。
我没有花太多精力鸡英文,没给她报过任何线上线下课,也没有制定严密的“分级阅读计划”。
现在问题来了,纯野生路线,她是怎么从0“刷”到现在的?
1. 我们不“刷”分级
很多人提起分级阅读,喜欢用“刷”这个字,真是挺妙的,就跟刷题似的,追求量大,速度快,短期见效。
以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标题也用了“刷”这个字,我先自行打脸。
但是!
如果你认真读过文章内容,你就会发现,我只是把它当流行词用了下,实际上,我坚决反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刷”分级模式。
这不是嘴上凡尔赛,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牛津树的一阶,我们在共读阶段,也会反复读好几周,甚至停留个把月。
有些故事饼饼特别喜欢,像圣诞老人,小镇巨人,第一次发现魔法钥匙,大脚怪,这些是她怎么都听不烦的,读得我生无可恋,再也不想见到。
还有一些册,可能她年龄小,代入感不够,或是就是不感兴趣某个主题,她听了一遍就不点名了,甚至看到封皮就扔到一边。
我的应对策略是,不设预期,不给任务,完全以她的兴趣为导向,喜欢的册就多读,不想读的册就不读了。
由于读得慢,不着急进阶,所以她走得非常稳,每次进阶后的难度提升,她很快就能消化,不会觉得有压力。
我听搬砖群小伙伴说,现在鸡血圈流行“速刷分级”,对比我家这种速度,简直是“中国快递”和“德国慢递”的区别
可是你算笔账,平均两个月进一阶,读到6阶,也只用12个月,再留点buffer,一年半吧。
这不是啥不可实现的“理想状态”,我给饼饼第一轮共读,从1阶读到6阶,前后确实只用了不到一年半。
由于我从不用力推进,她的兴趣一直都在,很喜欢听我读书就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手就拿来翻一翻。
我一直相信,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远比读完学到几个单词更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说,不管那些AI课怎么吹,实体书不可取代。
兴趣和习惯,都是慢功夫,但再慢的速度,也经不住每天都在进步。
2. 我们不“食肉糜”
鸡血博主劝你“慢慢来”,很多人觉得ta是一股清流;
海外博主劝你“慢慢来”,很多人会来骂“何不食肉糜”。
一般我会忽略这种留言,但从今往后,我决定当个小心眼的人,全部拉黑。
大到教育规划路线,小到绘本怎么读,我从没否认过大环境对心态和决策的影响。
别说国内国外环境不同,同在国内,环境也天壤之别,别人的态度和方法,终究是别人的,任何人的建议对你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表明我对分级读物求稳不求快的“慢立场”。
有姐妹留言说,很多大V跟你说得正好相反,她们说分级就是要“速刷”的,因为很多内容后面还会出现,没必要一册反复读,你们都是我特别信任的博主,真不知道该听谁说的。
要我说,观点不同才是常态。
每个人的经历和环境不同,实验对象(自家娃)的秉性不同,假如最后却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论,我才觉得莫名其妙。
这个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好了,道理我都懂,所以我到底听谁的?
每当我一会儿听东一会听西,一会焦虑一会佛系,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裂开的时候,我有个让自己思路回归清晰的招儿,特别好使——想想自己做这件事的初心。
你的初心,我的初心,xx大V的初心,肯定不太一样。
但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我想有一点初心是相通的——
我们都希望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对阅读有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对英文阅读来说,可能还多了一条初心,希望孩子站上英文学习的learning curve,建立信心,不要像我们当年似的,吭哧吭哧学得很辛苦。
当然了,你也可以说,中年人不整这些虚的,我的初心就是希望孩子英语考高分,几岁前考下什么证,升学考试优先录取。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尽管我不赞成这种心态,但我不会说这样是“错”的。
如果你的初心是这样,那你确实要带孩子“速刷”分级,时间宝贵,效率为上,忽略我上面说的所有废话。
如果你的初心跟我一样“虚”,我实在想不出“刷”分级的理由。
3. 让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
量变引起质变,一万小时定律,时间的复利,坚持就是胜利,有太多太多金句,提醒我们把重点放在“量”上。
其实,一万小时说的不是“量”,而是“刻意练习”,没有“刻意”二字,再多的“练习”也是瞎忙活。
时间的复利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被pay off,因为光有“利率”没用,大多数人的问题是没有“n次方”和“本金”。
量变不一定能引起质变,那么多人做了一辈子饭,也没做成大厨。
盯住“量”,快速“刷”,反而可能陷入自嗨,耽误“质变”。
我之前cue无数遍的《认知天性》,本来读它是为了纯属自鸡的,却歪打正着影响了我对陪娃读分级的态度。
学习的三个步骤:1编码2巩固3检索。
当你给娃读一册新的分级读物,娃接触到的都是新东西,这就是“编码”。
过几天或者下一轮再次重复读到这册,就是“巩固”。
当你用互动提问形式,让娃主动在脑中回忆搜索,这就是“检索”。
这三步走完,书里的东西就变成了孩子的“心智模型”,可以被随时调用。
如果“检索”的门槛太高,但起码你要有巩固吧,不能编完码就拉倒了啊。
“速刷”分级的风险,就是跳过了“巩固”和“检索”。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面说的“重复”阅读,不是我们高中时背政治那样的持续性机械重复,而是短时高频,并且加入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
否则,读得再多,刷得再快,也只是停留在“短期记忆”层面——这个事不用多证明,咱们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人,经验很丰富。
慢下来,给大脑一个“巩固”和“检索”的机会。
经书都是一样的,让唐僧成为唐僧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路。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推荐好书
近期精选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加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
你点亮的小花,是我的加油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