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我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就是买书,基本每月都从国内邮几十公斤书过来。
▼ 近三个月收到的箱子...
每次发书单或推荐书,都会收到声讨一片,跟着你囤了太多太多书,家里都没地方搁啦,所以你什么时候... ...

姐妹们,憋问了,书架真的指望不上我。
我家书房不大,没有整面的书墙,饼饼没有自己的小书架,读书角也不过是沙发拐角改造的。
▼ 沙发改造的读书角,小书架的钱都省了
为了给娃的书腾地儿,我已经被迫放弃读纸质书了,但书架撑破天也只能同时摆下600-700册绘本。
我的收纳方法很朴素(天秤女的收纳术),书架上只放饼饼现在喜欢读的,以及半年内我计划给她读的,换句话说,上书架的充要条件是,年龄合适且双方都喜欢。
那些超龄囤的书,小月龄时爱看的书,都暂时打进冷宫——两个无敌大纸箱。
她不爱读的和我买后悔的,连冷宫都没资格进,全部毫不留情出二手。
跟一条龙团书架相比,我更想一条龙攒干货。
之前零零散散写过很多绘本共读心得,今天整理出了一篇全的,举例的绘本,很多都上过书单的,说不定你有一天能用上。
目录
一)0-3岁低幼共读互动
1.1 互动一:认知提问
1.2 互动二:演技自由
1.3 互动三:关注细节
二)3-6岁高级共读技巧
2.1 技巧一:文字外的情节
2.2 技巧二:让孩子接下联
2.3 技巧三:逻辑推理练习
2.4 技巧四:预测故事走向
2.5 技巧五:揣摩人物情感
三)不限龄绘本拓展思路
3.1 思路一:绘本场景的再现
3.2 思路二:抽象概念具象化
3.3 思路三:科学实验的延展
一)0-3岁低幼共读互动
互动一:认知提问
1岁半之前读绘本,基本都是量子波动速读式的,哗哗地往后翻,别说读了,不撕就谢天谢地了。

这个阶段的共读目的很单纯,培养对书的好感,养成翻书的习惯,足够了。
2岁之前读绘本,书上的字都是多余的。
小娃专注力短,没听完你念完一句就跑开了,这说明娃脑子正常,行为正常,没毛病。
如果想在读绘本时抓住小娃的心,让他们稍微多看一会再跑开,互动提问是个很好用的招。 
不到1岁的娃,不用着急提问,而是重在“输入”
例如《我的邻居鳄鱼巴鲁波》的这页,跟1岁以下的小娃读,不需要念情节,只是指给ta们说,“这是秋千”,“这是小鳄鱼”,“这是树”,“这是栅栏”,帮助ta们积累词汇。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到1岁多,就可以做最基础的互动提问。
互动提问无需等到娃会说话。
还是这页绘本,你可以问娃,“大鳄鱼在哪?”,“树在哪?”,“房子在哪?”,请娃指出来。
如果我问树在哪,而饼饼指了草地,我尽量忍住脱口而出“不对不对这不是树”,而是直接告诉她
,你指的这个是草地,树在那,然后用手指一下树。

低幼互动提问不仅局限于“xxx在哪”,但名词通常是娃最先学会也是最容易入手的提问对象。
除了名词以外,1岁半开始,我加入了动词提问。当然前提也是先“输入”。
有些带动态机关的互动书,非常适合做动词输入。
比如maisy的机关书,拿其中一页举例,当我娃拉扯机关,两个小车碰在一起时,我说“车碰在一起了!”,并强调动词“碰”。
几次后,碰的动词就刻在她的印象里,并且跟“两个物体撞到一起”的场景关联了起来。
除了名词和动词,1岁多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方位了。
方位是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对娃来说比数12345更容易上手。
任何绘本的场景,只要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就会存在方位关系,有些绘本会特别强调方位,花了很多心机,把方位讲得非常有趣。
比如《我的后面是谁呢》的这册,问到“小鱼的上面是谁”,而上面的东西只露了个脚丫,可以跟娃互动猜一猜。
如果娃还不会说太多词,你可以提供几个选项,问ta们是不是鸡鸭鹅啊?
谜底就在下一页,原来是海鸥啊,然后继续问方位,海鸥的下面是谁?

2岁多的孩子,除了名词动词方位词以外,可以加入颜色,形状,大小,数字的认知。
形状绘本挺多的,这套我在公号提到起码四次的《创意大师拉拉翻翻》,把形状认知特别巧妙地融合到“怪兽吃东西”的场景中,深得我心。
“怪兽是什么形状的?”,“盘里的什么也是圆形的?”,“圆形的怪兽吃了圆形的食物”,鸡娃鸡得很自然。
互动二:演技自由
我曾经把读绘本跟“安静”联系在一起,后来证明我想多了。
低幼绘本共读的气氛不是安静,而是好玩。
什么会让娃觉得好玩?
夸张的语气,爆棚的演技。
这一点我队友比较在行。
比如下面这种常见的洞洞书,我顶多按照绘本的思路,跟饼饼玩猜动物。
我队友会把书举到脸前,只露出个鼻子,然后动动鼻子说,猜猜这是谁?
饼饼说是爸爸!他猛地拿下书说,对啦!就是猪!!!(没毛病)
对于小娃来说,首先觉得读绘本是个好玩的事儿,才能激发ta对绘本和阅读的兴趣,然后才是吸收内容。
过于强调“静下来”,等于反天性。
演技爆棚还有另一个独特优势:感知情绪。
比如下面这本,小熊给鳄鱼搓澡,一片和谐。
我队友读这页,会说哎呀小熊被鳄鱼咬了一口!啊啊啊好疼啊!!!接着他把自己手指伸进鳄鱼嘴里,拉一下机关,又啊啊啊地喊疼。

然后他问饼饼,你想不想试试?

我娃猛摇头。
我队友问,要不让Lula试试?(Lula是我娃抱着睡觉的娃娃)
饼饼觉得这提议不错,把娃娃的手塞进鳄鱼嘴里。
我队友一拉机关,替Lula啊啊啊喊疼。
接着他又问饼饼,现在你想试试吗?
我娃头摇得更猛了。

看来不傻。
如果干巴巴地提问“你觉得小熊什么感觉?”,娃也许会回答你一两次,但可能很快就觉得无聊了。
互动三:关注细节
我看到粉丝互夸群有麻麻说,有家长带了本《神奇校车》去幼儿园,一群两三岁小孩看得津津有味。
《神奇校车》可以吸引小娃的神奇之处,肯定不是情节,更不可能是知识,画风嘛也就那样,最有可能的就是细节
比如这一页,讲校车开进了海洋,海浪如何形成,潮汐是怎么回事,而小娃可能只是盯着一只海星入神。
这就是低幼爱上绘本的另一个理由:对细节的着迷而这个细节不一定跟故事的主线有关联。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小娃几乎都会喜欢德国特产Wimmelbuch,大人看着眼花缭乱,抓不到重点,而小娃完全不会被这种“乱”困扰。
ta们眼睛看到哪里,哪里就是重点。
二)3-6岁高级共读技巧
我特别喜欢买故事书,看我的书单就知道了,故事书占1/3以上是常事。
2岁半到3岁之间,娃的语言能力爆发,认知能力升级,如果再局限于提问名词动词颜色方位词,怕是娃都会觉得你水平不行了。
这个阶段,我有五个共读技巧跟你分享。
技巧一:文字外的情节
书上的文字当然照着读一遍,但如果这本书已经是第四五六遍读了,就可以再关注下“文字之外”的画面细节
举个例子,《我们去找彩蛋啦!》的这一页,如果你只关注文字部分和故事主线,可能只会看到兔子们在往家里跑(为了躲狼)。
但如果你关注文字之外的细节,就可以分别对这四幅图提问,谁的彩蛋掉出来啦?
娃需要挨个观察一番,才能找到答案。
原谅图片右上角的背景,你没看错,那真的是瓜子皮,我也懒得截掉了。
经常被人批评“图片拍得已经放弃治疗了”,我痛定思痛后,决定破罐子破摔。
很多优秀绘本都会暗藏马脚,跟娃刻意寻找画面细节的过程,就有机会发现彩蛋。
举个🌰,《千万别带鳄鱼去学校》这册,饼饼一眼就发现右下角的小鳄鱼折纸,我川字纹都挤出来了才看清。
在藏马脚和彩蛋方面,读小库的书堪称专业选手,之前我在文章里也详解过,就不多说了。
 技巧二:请孩子接下联
原谅我这个没文采的小标题,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工整对仗的词来描述这个方法,请你们领会精神。
对于读过几遍的绘本,或是一直在重复相同情节的故事书我会只讲前半句,让饼饼补充出后半句。
比如读小库的《大树摇一摇》,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老鼠想吃树上的果实,它摇啊摇,结果摇下来一只狐狸,小老鼠吓得爬上了树,狐狸继续摇树,结果摇下来一只野猪,于是狐狸吓得爬上了树,然后野猪继续摇树... ...
这种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的小故事,特别适合给3岁娃做入门级的复述材料,你说上联,让ta们看图对下联。

再比如我书单里提到的绘本《食蚁兽吃什么》,呆萌食蚁兽在陌生的环境中觅食,遇见谁都是一句话:食蚁兽吃神马?
动物们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按照自己的口味给了食蚁兽建议。
这类情节明了对话简单的故事,读得多了,基本只需要翻页和问“然后呢”,让娃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情节。
技巧三:逻辑推理练习
再弱鸡的故事书,前后页也会存在因果关联先后顺序,也就是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娃通过画面推测原因或结果,或是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还是《我们去找彩蛋啦!》这册,如果不做互动提问,前面大半部分其实就是各种翻彩蛋。
小娃还可以糊弄糊弄,但2岁半和3岁+的娃,翻几次就觉得没意思了。
于是,她每翻开一个彩蛋,我就会指着问她,你觉得谁拿到这个彩蛋?
这个推理对我们来说很弱鸡,肯定是离得最近的那只兔子啊。
但2岁的饼饼面对这个问题,使劲想了想,才指着一个离得远的兔子说,它!
我没有纠正她,下次又问,她还是说那只兔子,斩钉截铁。
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她看到彩蛋跟那只兔子筐里其它的蛋颜色一样,所以她认为应该给那只兔子... ...
同样是这一册,也可以问出高级的推理题树上的彩蛋,怎么拿到呢?
我们当然知道是扛着网兜的兔子把彩蛋撸了下来,但2岁半的娃能想到这一步,还是需要努力结合生活常识,再加上一点点的推理能力。
答案不是唯一的,尽管饼饼经常给我一个无厘头的答案,这时候我更愿意追问一句“为什么”,说不定比我预想的答案更有道理呢?
答案不重要,思考的过程才重要。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老师让小朋友们选值日班长。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举手说,我选我自己。
老师说,很好啊,为什么?
我无言以对,默默又坐下了。
尽管我觉得自己哪哪都好,不选我的人都是瞎了,但嘴上却说不出一个理由。
通过读绘本的互动,让娃学会为自己的结论提供论据,说出自己的思路,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比“正确答案”更重要的事。
技巧四:预测故事走向
对于情节简单、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的故事书,我经常不着急翻页,让饼饼猜猜下一步会怎样。
比如《换换吧!鼠小弟的小背心》这册,鼠小弟想拿咬了一口的苹果跟狮子换吉他。
你可以问娃,狮子会不会换呢?
(竟然换了,果然是哄小孩的书,你看鼠小弟那个鸡贼的眼神)
对于那些读过很多遍的绘本,你还可以考察下娃的记忆和专注,问ta们人物出场顺序,比如翻页前就问娃,然后鼠小弟又遇见了谁?
技巧五:揣摩人物情感
绘本里的人物面部表情经常很夸张,“看脸色”对2岁半的孩子来说也不会很难。
比如《妈妈害怕去上学》里,妈妈的表情这么drama,特别适合用来“体会情绪”。
我是这么跟饼饼聊天的:
我:你看妈妈怎么了?
娃:哭了。
我:她为啥哭呢?
娃:她伤心了。
我:她因为什么伤心呢?
娃:她不想去幼儿园。

我:那你怎么安慰下妈妈呢?
娃:幼儿园有好吃的... ...
我:嗯... ...
人物表情无非喜怒哀乐等等几个,饼饼能表达的高级情感词汇也非常有限,我更愿意看她模仿人物表情
娃都是表情帝,仅次于贡献过无数表情包的尔康。
饼饼看到一个画面里有好几个人,经常会主动表达下自己的喜好,我喜欢xxx,我不喜欢xxx。
但是她目前的喜好标准相当肤浅,经常判断标准是ta穿了什么衣服。
穿粉色裙子的肯定喜欢,穿蓝色背带裤的就不喜欢。
所以她现在不是在表达对角色的喜好,而是在... … 挑衣服。
3岁多的孩子,你就可以提问ta们,喜欢哪个角色的行为。
这类提问比较适合情商社交故事绘本。
比如《不吃肉的霸王龙》里,吃素的霸王龙显得格格不入,总是被群嘲,但它是只兼具勇气和爱心的恐龙。
这时你就可以问问娃,你喜欢这个恐龙吗?你喜欢其它恐龙的做法吗?为什么?
端正三观从娃娃抓起。
三)不限龄绘本拓展思路
为了防止你们对我产生 “很勤快”的误解,我得先声明一点,绘本拓展我也不很经常做,这个活动项目对我最大的意义是:杀时间。
疫情幼儿园关门那段时间,我们做过大量绘本拓展游戏,主要是一天实在太难熬,家里玩具和书再多,也扛不住7天x24小时在家蹲三个月。
与其大眼瞪小眼,两相生厌,不如做做绘本拓展,陶冶情操。
 思路一:绘本情景的再现
简单来说,就是把绘本里的场景,用开放式玩具搭建出来,能用上的都用上。
最好用的搭场景玩具就是那老一套,磁力片啊,积木啊,乐高啊,然后拿着玩偶或动物模型,演绘本里的角色,把绘本里的故事重现。
重现的过程其实很随意,你可以添油加醋,也可以简化,需要根据娃的认知能力发挥调整。
▼ 拓展《晚安大猩猩》
搭建本身就是个慢活,搭出一个场景更是20分钟起跳,上不封顶,搭完还得演故事,演完一遍再来一遍,1小时过去了。
▼ 拓展《Maisy‘s train》
 思路二:抽象概念具象化 
哇塞,我都被自己的这个小标题吓到了,能起出这么高哔格的名字,为自己啪啪啪。(做文明读者,请文明联想👏)
绘本传递的是二维静态信息。
我们成年人读绘本,觉得画得挺生动了,轮子周围还有一道道弧线,一看就在转,叶子都飞到天上去了,一看就在刮风。 
但小娃凭借ta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很可能看几遍还是蒙圈的。
就算ta们可以嘴上重复“转啊转”,但不见得理解了它的意思。
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围绕这些抽象关键词,做个迷你场景,以加深娃的理解和记忆。
▼ 拓展《转啊转》
什么是转啊转,一句废话都不需要多讲!
拓展的绘本还是少数,我通常会选择那些动态的和抽象的概念做拓展,因为这些信息不太容易通过画面传达给娃。
 思路三:科学实验的延展
不少娃3-4岁后,开始对科普类读物感兴趣。
这时候你就可以由绘本主题出发,结合娃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拓展一些科学实验
但是,科学实验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是为了好看而做,而是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换句话说,实验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的一个“为什么”,或是一个“大发现”而非出于你的心血来潮。
实验的设计和得出的结论,也应该符合娃的认知水平,除非你只是单纯想消磨时间。
等娃大一点,对科学感兴趣了,我再多打样些科学实验的绘本拓展。
如果她只是大一点,但没对科学感兴趣,那我... … 也就没辙了。

‍‍‍‍‍‍‍‍‍‍‍‍‍‍‍‍‍‍‍‍‍‍‍‍‍‍‍‍‍‍‍‍
以上就是我的绘本共读“套路”,憋不出更多大招了。
你问我为啥跟自己过不去?照书念一遍字有啥问题?
没啥问题,只要娃有兴趣听就行。
共读时光就这几年,你和娃都舒适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共读方式。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书单
当当200-40:ZVPPJX (旧)
当当200-40:SBYKFV (新)
新的300-100码在次条里,嘘...
今晚截团
黛西专辑
(点词卡查看专辑精选文)
为黛西的一条龙干货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