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
刘远举
LIUYUANJU
FT中文网、腾讯大家、南方周末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等媒体
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
作品见于中外媒体
以深度的分析、冷静的理性
客观的态度去发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全文共 2200字,阅读大约6分钟
度过了跌跌撞撞的庚子年,人们又迎来了春节。
其实,传统并不那么悠久,它只是在记忆中变得悠远。春节也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出来的节日,度尽劫波,不断演变,再造,才变成今天这样有着蓬勃生机与温情的样子。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立法决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保留公历新年的同时,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全国例行放假。
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试图取消春节,提出以 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1月15日为元宵节,要求“废处旧历新年,不许放假”。为确保法令实施,国民政府命各报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传达贯彻外,还采取各种行政措施,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等等。政府这种粗暴干涉习俗的举动,被指责为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亦强烈抵制,民间新年的习俗与热闹也没减弱,不出几年,蒋介石当局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民愉快过年。
比起蒋介石政府的软弱和不彻底的革命性,文化大革命的似乎来的更猛烈一些,1967年,春节再次成为了革命的对象。1月25日,上海的《解放日报》以“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形式发表了,一个名叫章仁兴的造反派成员“春节不回家”的倡议,并在配发评论中写到:春节算得了啥!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之后,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跟进,用“读者来信”和“倡议书”来“代表”民意,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了“五十七个革命组织”联合发出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开展群众性夺权斗争的倡议书。
仅仅4天之后的1月29日,中央便顺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发布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决定:“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就这样,本来是法定假期的春节就这么“不放假”了。北京火车站,宣传车开始反复广播该通知。许多准备回家探亲的人,立刻到车站售票处退票。从包头去杭州的一个干部在北京转车时听到广播,立刻换了回包头的车票。
腊月二十六日,上海市新成立的人民公社规定,春节不准提前发工资。也就是说,谁也别想放假。2月8日除夕,上海的街头没有喜庆祥和的过年气氛,只有“中央文革小组来电”“一月革命万岁”“砸烂某某的狗头”“火烧、炮打、揪出”……的标语横幅和大字报到处可见。
持续了十余年的“革命化春节”拉开了序幕。春节一被中断,就是十余年。
在“革命化春节”中,人们不能说“恭喜发财”,而要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在革命化的春节中,“五不准”也被严格的执行着,不准放鞭炮 、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 、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准赌博。家家大门上不贴招财进宝和福字,也没有哪家敢在年夜饭前点烛焚香,摆上碗筷,供上六七个菜,磕头祭祖。
十年间,最典型的过春节场面是:一家人围坐在毛主席像下吃年夜饭。饭前,要召开一次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做父母的会放下架子,和子女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儿女也可以向父母 “开炮” ,最后全家人把思想统一在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的光辉教导上。时钟敲响12点,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取消过年,消减了合家欢的气氛,也消减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及人伦秩序的敬重之心。然而,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春节,承载了民众心理、联系着中国人和土地、祖先的情感联系,当然无法轻易扭转。一遇时节自然会再度破土而出,但春节的再度兴起,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情了。
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以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为信号,表明了政府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来信的读者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信中朴实地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化、战斗化春节”的疲倦:
“林区第一线的工人不休星期日,一年中仅有这么几天假日,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度过这个节日。”“既然是‘法定假日’,除了象医院、铁路等确实不能休假的部门需要轮休外,都应该依法休假,不要任意去改变。”“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干不上劲。”
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宣布恢复春节休假。到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
80、90年代的春节,春晚是一个标志性的象征,形成了新的民俗。但春节的演变并未停止,随着历史大潮滚滚向前,春节仍在被不断的重塑着与再造着。
现在,春节给人的印象是返家、回老家、团聚、春运。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2019年春运期间,共有接近30亿人次的客流。这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参与到全球化之中,发达地区大量的用工需求以及户籍制度,双重因素之下产生的中国独有的现象。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下,是个体的悲欢离合,在这一时期,春节充满亲情、乡愁、七天后终又以别离之痛结束。某种程度上,春节被再一次重塑。
由于防疫需要,今年是从1980年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改变了春节的行为。不过,比起历史长河中,对春节的大规模的、彻底的塑造与改变,今年的春节,只是一个小插曲。此时春节,毕竟不同于彼时春节了,更多的是柔性的、温和的劝导。各地对于原地过年都给予奖励、补贴,现金红包,还纷纷提倡春节不打烊,让原地过年的“原年人”,有个更好的春节。
实际上,这也成了一种多样性选择的理由。没有了长辈们催婚的情绪焦虑,没了比较工资、职位的烦恼,就在工作的城市、约上三五好友过年,周边玩玩,也是新的春节模式。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观念,再造春节。
春节还会被不断的塑造。
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举家团圆。年轻人不必再为了7天的团聚,舟车劳顿,孩子不必留守农村,老人不再只有7天天伦之乐。春节或许会更加平淡,但人却会更加幸福,春节的意义,将在历史中不断的演变、再造。
全文阅读已完毕 感谢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删
欢迎长按关注!
  理性、专业、温和的中产观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