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片信息来源The Times
3月21日(周日)晚,英国南部城市布里斯托原本的一场和平游行活动演变成了暴力抗议事件。
视频信息来源Telegraph
截至目前为止,
至少有20名警察受伤,其中一名警察甚至在踩踏事件后肺部严重衰竭;
信息来源Twitter
此外,至少2辆警车被放火烧毁,另外10辆也被不同程度损坏;市内的一个警察局也遭到了破坏,包括窗户被砸以及涂鸦等。
图片信息来源AFP/Getty Image
据悉,这次原本的和平游行是「Kill the Bill」,即反对最新的法案。那么最新的法案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强烈的抗议?
New Bill
有关最新法案
据悉,这次布里斯托的游行「Kill the Bill」主要是针对上周在英国议会辩论和表决的「Police, Crime, Sentencing and Courts Bill 警察、犯罪、判决和法院法案」的回应,而该法案目前仍处于上议院审批阶段。
之所以这次对这个法案进行了整改,正是因为上周有关前杜伦学生Sarah Everard晚间遭到谋杀而引起的大规模守灵,演变成了小型暴乱。
官方希望这样的事以后尽可能避免。
Sarah Everard守灵|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
对于该法案,官方增加了许多的限制,包括对抗议活动设置噪音和时间限制,不管有多少人参加,也不管抗议活动是否是和平的。拟议中的新法律涉及了故意鲁莽地引发公共骚扰的罪行,包括故意阻塞道路和桥梁,或使用其他手段进行破坏。(这在游行、抗议活动中都非常常见)
如果法案成为法律,违法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这些规则甚至适用于单个抗议者——比如如果拒绝听从警方的指示,可能会被罚款£2,500。
布里斯托周日白天的和平游行「Kill the Bill」
图片信息来源Dailymail
此外,该法案还建议将破坏雕像或纪念碑的行为定为可判处最高10年监禁的罪行。据悉,3月16日,该法案已经以359票对263票获得通过众议院。
当然,对于这个法案,很多人,甚至议会中的决策者们都认为是有争议的,反对者认为游行、发声甚至反对抗议是他们作为市民的权力,而这个法案恰恰要剥夺他们的自由。
布里斯托周日白天的和平游行「Kill the Bill」
图片信息来源Dailymail
因此,3月21日(周日)中午,
上千人聚集在布里斯托中心,参加了「Kill the Bill」游行。
布里斯托周日白天的和平游行「Kill the Bill」
图片信息来源Dailymail
Riot
夜晚发生暴力
随着天色渐晚,游行的队伍行进至当日的“终点”,位于市中心的New Bridewell警察局,也就是在这里,人们开始失控。
首先,警察禁止游行队伍的人进一步靠近,人们就开始“突出重围”,想方设法越过警察的防线,最终几人被捕。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随后,警察无法抵挡人们愈演愈烈的情绪,结果就撤退到警局门口。这时候,示威者们已经开始推倒警车,站在警车上以及警察局建筑旁唱歌,胡乱涂鸦。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夜幕降临后
人们更加猖狂
尽管警局增加了警力
也无法遏制住游行者的愤怒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游行者们不仅开始
在警局的窗户上乱涂鸦
还开始在地上放烟花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有些示威者直接把
警局的玻璃砸碎了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最后,一些还没有“尽兴”的示威者
直接开始放火烧警车...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GOV
官方谴责
3月21日(周日)暴力抗议事件发生后,英国各界都对此发出了谴责。
Avon&Somerset警察联合会说,一些警察受伤并被送往医院,其中一人手臂骨折,另有一人肋骨骨折。其主席Andy Roebuck更直白地将罪犯描述为“一群动物”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PA
布里斯托市长Marvin Rees称:这是布里斯托在这艰难的一年中最可耻的一天。
他表示,自己同样对该法案持怀疑态度,但谴责暴力事件:在我们的市中心砸毁建筑物,破坏车辆,攻击我们的警察,这对减少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毫无帮助,参与昨日暴力行动的人们无意都是自私自利的人。
图片信息来源GMB
内政大臣Priti Patel也表示说:“我们绝不容忍暴徒和混乱!我们的警察为了保护我们所有人,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我们对那些在暴乱事件中受伤的警察表示深切的慰问和同情。”
政府部长Helen Whately也表示:这种场景完全不能接受,也不可原谅,我们所有人都应谴责这种可耻的行为。
近日凌晨四点就开始工作打扫警察局门口的清洁工们
图片信息来源Reuters
近日由于亚裔反歧视
以及英国反暴乱法案
预计还会有更多游行
在英国的小伙伴们一定注意安全哦!
#StaySafe
信息参考:The Times、The Guardian、Twitter、FACEBOOK、MIRROR、THE SUN、CNN、NBC、BBC News、the Dailymail、Wikipedia。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标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