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陈省身先生曾经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第一”,而民间则广泛流传为“不要考100分”,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有朴素的道理在里面。点击阅读:98分挺好

昨天有几万读者看到了一次很丢人的乌龙事件。因为后台操作失误,我们把正在编辑校对和排版的本文草稿被直接群发出去了(是的,我们真的是有校对和排版的,虽然可能平时看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者很惊讶居然在6点多就收到了我们文章的原因。
等我们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已经有几万人阅读了这篇文章。但我们还是决定删除它了。因为实在不太想让一篇文字和逻辑都不满意的文章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群发记录中。今天安排重发,原定于今天发布的关于驼背的育儿科普文章下周再说吧。

对给大家造成的误会和麻烦表示歉意。

这几天,刷了很多人朋友圈的是下面这个消息:喝一周的瓶装水,摄入的塑料颗粒相当于吃下一张信用卡。
不少读者在后台发这篇文章给我们,打开看了一下,阅读数很快就10w+了。
不过,嗯?好像看到了某个“微信谣言学”上的关键字?
去看了一下,果然是由这个澳洲号“原创”的,原文标题估计太有谣言喜感,所以在转载的时候被删掉了后半。

好吧,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在这篇文章中,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吓人的呢?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来自最近由纽卡斯尔大学公布的一个报告,这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进行的,汇总了最近几年的一些关于环境、饮食中Microplastics(塑料微颗粒)的研究。

根据这个报告的内容WWF做了一个宣传活动,叫做Your Plastic Diet (https://yourplasticdiet.org),也就是“你的塑料餐饮”。宣传的主题就是警戒人们,因为滥用塑料制品,环境中的塑料微颗粒已经开始通过饮食被人类摄入。告诫我们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垃圾回收,保护环境。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指出:WWF世界自然基金,是一个环保组织,不是科研组织。他们的工作是警示我们保护自然,不是科普。所以他们在宣传上,必然存在着一些倾向性。这种风格也存在于各种环保组织的工作中(包括已经魔障了的绿色和平之类)。我们在看这些宣传的时候,可以感动,可以热血,可以警醒,但千万别就当做科研报告来笃信。

就以这次的WWF的宣传为例:
关于水中塑料微粒的计算方法,引用了几个研究中的统计数据。说自来水中的微粒从10到500个每升,瓶装水中的颗粒可以高达数万个。听上去瓶装水要比自来水可怕很多,大家就会想这一定是瓶子有问题。
但实际上呢,我们看看瓶装水的研究数字,这是去年(2018)3月的一个研究报告,其实当时在网上也很轰动。
研究人员当时测试了9个国家19个地区的11个品牌的259瓶瓶装水,其中有17瓶没有检出塑料微粒,整体平均塑料微粒含量是325个每升。和前面实验中分析的自来水情况相似。
但这次实验中有一瓶雀巢的Nestlé Pure Life纯净水被检出了高达每升10000个塑料微粒的情况。尤其是这是过滤过的纯净水,这已经不是水质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了,这让很多媒体对雀巢公司的品控能力表示质疑。
扣除掉这瓶水之外,剩下的258个样品的瓶装水的平均塑料微粒含量是288个每升,和自来水的情况类似。
这种“喝一周矿泉水相当于吃一张信用卡”的说法,其实是标准的扭曲恐吓,因为在WWF的警示宣传活动中,吃一张信用卡,是用来形容人整体一周可能达到的塑料微粒摄入总量,这些微粒来自空气、食物、和饮水
但这样的普遍性风险很难吓人,于是谣言号就扭曲成了“矿泉水有害”这种更让人恐慌的“澳洲风”标题了。
事实上,不管是WWF自己,还是其他国外媒体在描述相关情况的时候,很少有专门恐吓“喝矿泉水人群”的做法。比如CNN等媒体,就将自来水和瓶装水等同来说。
在WWF自己的说明中,也是说塑料微粒在“地下水、地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中都大量存在。

不过这虽然能破除一下前面吓人的谣言标题,让我们在喝瓶装水的时候稍微安心一些,但其实也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少喝矿泉水”这种方式来解决这种潜在的风险。
有同学曾经问过我们:为什么养生谣言这些总比科普要“得人心”?这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那种“几招教你排毒养颜”、“3分钟改变你健康”的东西,每个国家的网上或者社区里都有一堆。

一个健康谣言能否流行核心在于两点
1,找到一个很可怕很吓人的主题
2,
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喝绿豆汤

这次的也一样,“吃塑料”很可怕,解决却很容易 —— “别喝矿泉水”。但事实呢?
虽然塑料微粒对人体的负面影响还没有什么证据,但这的确是一个很明确的对于环境失控的警示
。只是解决起来,并不是你自己不喝矿泉水那么简单。在WWF宣传活动主页的“自测”部分也非常明确的提示我们这点:你可以少喝水、不吃海鲜、不喝啤酒,不吃盐,但你总要呼吸吧?

如果这一步你选了不呼吸,WWF还会友情提示你:“不呼吸会对你造成长期的健康影响,我们强烈建议你继续呼吸”。
只要你呼吸,你就也会摄入塑料微粒。而解决这个风险的唯一方法,是:减少过度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多说两句的结束语1
最近一段时间,魔都垃圾分类的事情闹的纷纷扰扰,据说之后帝都和其他城市也会逐步跟进。虽然我们能看到这次的政府行为有各种拍脑门、欠妥当的问题,也一定会给居民增添“麻烦”。
我们可以督促政府改进工作方法,但垃圾分类回收是大势所趋,这种麻烦也是我们必要的社会责任。
我们希望这次的热点不要再是一次虎头蛇尾的形象工程,而是能成为改变全部中国人生活习惯,改善中国乃至世界环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多说两句的结束语2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WWF的这次宣传手法,就会发现它虽然也会通过夸张吸睛的手法来达到宣传效果,但还是有自己的底线。比前些天恐吓“吃肉有害”的某自甘堕落的野生救援组织高级不少 —— 因为它知道,恐吓民众是错的。
所以虽然WWF希望我们减少滥用塑料制品,促进垃圾回收,但在活动主页的明显位置,还是放了一个问答:“
塑料微粒是否对我有害?
”,“
事实是,我们不知道
”。

手中有着环保爱地球这样绝对正确的大旗,WWF还是放弃了骗人吓人的机会。难道它们不知道多吓唬一下,可以让很多人减少用塑料吗?
有些时候,比如我们辟谣零食类的谣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的留言:为什么要辟这个谣,吓唬一下少吃零食不好吗?

类似的留言总让我们无奈,因为这说明似乎大部分人同意:只要能达到好的结果,骗人吓人也是对的。

这是我们永远不会认可的观点。因为无论是自认为有多正确的目标,骗人永远是错的事情有善意的谎言,但没有善意的恐吓谣言。恐吓谣言不会因为“初衷是好的”就变成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如果我们因为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就容忍甚至传播对应的谣言,那其他亲友路人因为关怀你或者你家宝宝健康,而发给你各种养生谣言的时候,你又怎么去反驳说ta是错了呢?
更多辟谣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谣言”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VD和钙片“也”致癌了?这谣言是怎么来的?
  • 地暖辐射谣言始末,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 快速判定微信谣言的方法
  • 橘子里有6000寄生虫?谣言编的太没诚意了
  • 判定谣言的最重要工具:第一感觉
  • 草莓瘟?谁在编造传播这些劣质谣言
  • “不含荧光剂?”从毁灭中发财的谣言商家
  • 充电器电死人的谣言重装上阵的背后
  • 植物油导致心脏病该吃动物油?谣言诞生的背后
  • 伊可新有毒?!WHO维生素A的报告如何被谣言曲解
  • 如何用科研论文编造谣言
  • 美林布洛芬导致瑞氏综合征?最懒谣言奖出炉!
  • 地暖辐射伤害儿童?离奇谣言诞生的始末
  • 日本“辐射”纸尿裤、日用品,别再纠结这种无稽谣言了
  • 这些年翻来覆去最流行的12个谣言
  • DA认证纸尿裤,FDA禁运日本食品,谣言旋涡中的FDA是个什么机构?
  • 吃大闸蟹前,一起把烦人的谣言破掉。
  • 这些是伪科学商品的特征
  • 晚宇宙射线入侵需要关手机?
  • 卫生纸比面巾纸更适合擦脸?当然不是
  • 柿子+牛奶就会中毒么?没这么简单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吃蜂蜜和蜂王浆,里面激素会让宝宝性早熟么?
  • 怎样分辨是害人的隐形传销还是普通微商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8岁男孩过劳猝死?公众号们请少发点假新闻鸡汤吧
  • 央视曝光医疗垃圾做成餐盒,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