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店里回来大小号值班半夜2点才收工,累得啊噗啊噗
看到我一直潜水的一个讨论新消费投资并购的群里,有群友表态说:
“品牌都是先有了产品,
产品做好了,最后才有的品牌
那些一上来就说要打包品牌的
或者顺序颠倒的都是瞎扯淡”
这段对话的前因,是有几个群友在讨论海澜之家、森马、美特斯邦威、李宁的财务曲线
我可真是血气方刚的老阿姨啊,累得半死大半夜还跟人吵架,其实也不是吵架,纯粹是争辩,不认识这位群友,我直接艾特他说:
“品牌都是先有了产品,
产品做好了,最后才有的品牌
那些一上来就说要打造品牌的
或者顺序颠倒的都是瞎扯淡”
——正因为过去大家都这么想
中国品牌才一直都难出圈,
难出高溢价超级品牌
有了好产品,再去做“品牌”,是中国传统品牌开小铺的思路,
矜矜业业卖豆腐,做豆干,卖卤煮,磨剪刀,品牌就叫小肠陈,张小泉剪刀,那是他所说的先有了产品,做货的思路,做一件卖一件本本分分做生意的逻辑。
从做第一把剪刀,第一碗卤煮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有一天小肠陈、张小泉开进了大商场,按拼音字母排序,一个X打头,一个Z打头,有多吃亏啊。你看看全球精品业,成功的大牌,有几个品牌名首字母是在H以后的?
Chanel,Dior,Hermes,Gucci...首字母排在26个字母倒数十位的,你看看哪家日子过得好的?
传统的小铺思维,品牌or生意起步第一天,脑海里是没有这个picture的。
“产品做好了,才有品牌”这种观点最大的反面例证在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全球最牛的供应链,从来也不缺少好产品,为什么鲜有人做出好品牌?
那些一上来就说要打造品牌的,或者顺序颠倒的都是瞎扯淡”,这个观点就更过时得一塌糊涂了。
我100%同意,产品很重要,好产品很重要,向精准人群提供更优解决方案的品牌很重要,但是制造业大国早就已经不缺生产优秀品牌的能力。
好产品,是必须的。
好产品,是好品牌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好产品做不成好品牌的,案例太多太多太多了。
好产品,就像煤矿一样,它就在那里,就在地球的各个地方。
做品牌并不是把好产品做出来,堆到你面前,就能怼出好品牌的。
并不是你埋头苦干,做出被真正需要的好产品,好产品就能发酵成为好品牌的。
很多老一代消费领域从业者,都过于看轻了“品牌”这件事,以为说我老张把自家产品打磨的很牛逼,顾客都觉得我卖得东西特别好,接下来就只需要砸钱,找人推广,就算是个品牌了。
那就大错特错了
顺序很重要
顺序很重要
顺序很重要
做品牌第一件事,一定是选赛道,做定位,定战略
不是说我已经把面包做出来了,挺好吃,
诶,我的面包不错,我们给它外面再做个皮儿,搞个噱头,不就是品牌了吗?
再搞个连锁加盟,打打广告,线上渠道一铺,不就是个品牌了么?
well,这种思维,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才会这么想。
做品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做选择
要什么人,不要什么人
做什么产品,不做什么产品
挣什么钱,不挣什么钱
要什么心智啊,不要什么心智
“绝不能做什么”,比“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战略布局,做减法做到极致,然后才是做拆解,分解路径,规划品牌生命周期。
鸡是长不成鹰的,骨架不同,虽然小的时候,披着羽毛,都站在低矮的鸡棚打鸣,看起来差不多
但终究是内部构造不同,鸡飞不了那么高,出厂设置决定了。
定位,就是那个出厂设置,鸡喂得再肥,也没那对鲲鹏之翅。
战略并不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了解时代人心的人,无法成为时代更迭的幸运儿。
任何生意,都是时代人心的生意,政策红利,经济趋势,娱乐风向标,一定一定是摸大趋势的规律,一定是摸人心
先选赛道,做品牌是个深坑,选有上升红利的赛道,增加成功率。
做定位,品牌定位做好,品牌心智就出来了。
如果不能用一句话讲清楚,你这个品牌到底是干什么的,就是创始人战略上的懒惰。
而这些,一定是在打磨好产品之前,就要拆解清楚的。
做品牌,一定是战略先行,否则你在打磨好产品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满足哪一群人,连受众群的精准画像都没有,都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儿
都说金线标准,金线标准,金线那根线到底在哪里,创始人心里要清清楚楚,线在哪里,才能知道子弹该往哪里打。
1、选赛道,2做定位,3心智聚焦规划完成之后,依然不是直接就落到了“好产品”,而是一整盘棋怎么打
何为好产品?
好产品的标准?
好产品的结构组合方式?
撇开供应链实现难度和财务模型,从王者心智倒推出,专注纯粹地西靠:“好产品”的理想结构组成是怎么样的?
非常非常重要,基本上决定了消费者在无意中看到你的第一印象
一定不是某个产品,而是某种感觉,某种深刻的印象
不是一件产品带来的第一印象,是组合带来的心智烙印
系列,线,赛道宽度,一切一切都是服务于品牌心智
伤害心智,再多钱也不能挣
赋能心智,亏本也得做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很多无用的事,恰恰长远价值是非凡的。
品牌之战,就是人心之战,抢夺用户的心智记忆,沉淀国民好感度、品牌信赖感。
就像吴晓波老师在跨年演讲中提到的“我们所面临的第三次国货运动,和第二次国货运动的最大区别是审美
他这个词——审美,我把它解读称为“人群的综合情感标签
审美,精神投射,身份认同......新国货运动,最成功的模型是,每一个消费者都认为XX是我的品牌(是为我这样的人诞生的品牌)
表面上看起来,新消费人群,是在为“独特”买单,但其实内里是在为“孤独”(迷茫)买单。
60后70后,是最崇洋媚外的两代人,因为他们出生成长的时代,我们国家还处于后发性焦虑的追赶期。
民族自豪感最强的是95后00后,他们对于消费决策的自我意识最强,对于80后70后很多消费knowhow都是反的。
60后70后觉得国货等于便宜,在95后00后心中,国货等于潮,时髦。
60后70后觉得没有线下店的牌子,不是个正经牌子,是三无,没有安全感,但在95后00后心理,网生品牌比线下加盟店品牌,更有安全感,客服随叫随到。
最近,连卡佛X大眼睛买买买 Popup店,明天在北京金融街连卡佛正式开业,我主编时代的前同事,前主编J后来转型去做投资人了,他跟我强烈表达了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做产品品牌的创业者,对我说
我的逻辑是做最好的产品,到最贵的商场,国际品牌隔壁,开个又大又漂亮的店
让不认识这个品牌的人,逛商场看到,“哇 这个牌子不认识 一定是个很好的牌子”
靠渠道背书,来获取品牌溢价
我会立刻判断他的思维太老旧了
这个模型,在服装产业已经玩了几十年了,彻底过时了,
这个时代,在大牌旁边开假洋牌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也就我们这代人,还觉得这个牌子没有线下店心里不踏实
我儿子那代人,一点都不觉得网生品牌比线下品牌差,反而他们会觉得网上品牌比线下品牌更时髦”
千禧一代,早就被惯得“能在床上买的东西,我绝不下床”
重体验的赛道,都变成了“奢侈品”,更偏向于精神娱乐综合情感体验
前几天,我看张锐发了篇讲国货时代机遇的文,非常同意他的判断:
中国即将迎来新消费品牌的大爆发
原因很简单,如他所说
“在消费者存量竞争的环境下,
品牌是比流量更重要的
获取消费者选择的商业战略”
市场ready了,制造业ready了,更懂消费市场的新一代操盘手也ready了
流量、曝光、精准触达和心智有效沉淀,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产品好+肯砸钱,就能一路打穿,直接高效心智沉淀的。
流量是没有忠诚度的,情感与美学,忠诚度最高,溢价也最高,做新消费品牌,回避不了“群体情感连接”和“美学共情”
从超级工厂到超级品牌,大势所趋,时代现象级红利,一定会有人跑出来。在过去几十年已经被教育完成的赛道,所有的头部品牌,都值得被重新做一遍,
被新型操盘手,面向新型消费场景、新的传播方式、人群消费习惯,以全新的效能被重新做一遍。
那么,我们最有可能会输在哪儿呢?
对“讲故事”能力的轻视
中国在互联网经济狂飙突进的十年,所有被暴风眼席卷的行业,都有一个共性——
快快快快快,快带来财务曲线,指数级飙升的繁荣,阳亢级繁荣,提前过度消耗品牌生命周期。
从此闯出一条“自杀式洗底”的品牌野蛮生长战略,先破车狂奔,疯狂抢夺市场,不断追高流量和销售数字,不监控品牌调性和心智,赚了钱,再砸钱洗底。
这种品牌增长模型呢,也不是不work,只是发展到年销售5-8亿以上,会有一个很大的坎儿,从一线力穿十八线城市后,故事很容易讲不下去了。
在中国,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也好,创始人也好,习惯于轻视“讲故事”的能力,以及“串珠子”的能力。
把老的赛道,永恒的需求,新型用户,产品结构重新梳理,对标头部品牌,重新做一遍,本质上,就是重新讲一个新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讲多大,讲多深,一代一代的讲下去
是品牌人,被普遍忽视的至高能力。
”讲故事“,是做”定位“,”战略“中,关键的一环。
新生代消费者想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新故事,无缝继承百年金漆招牌?
”讲故事“,恰恰是全球重奢行业,越来越趋向于寡头之争,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毕竟到了重奢行业,家家都不缺钱,不缺资源,人才信息透明,争夺共同的消费者,供应链资源透明,比的绝对是战略的选择,战略背后依然是对时代人心的判断与决断。
很多故事,说着说着就破了
这就是意大利人,
总是输给法国人的地方。
二姨帮你们算了笔账
甜梦油正装229元
檀香中喷42元
玫瑰中喷40元
蕲艾小足浴23元
灵芝蒸汽眼罩91元
艾绒做灸垫188元
=622
礼盒价268!(1件+39得坐灸垫)
相当于4.3折
比单买便宜太多啦!!!
如果你不知道我是谁👇
www.yuxiaoge.c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