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那些情绪崩溃的时刻
妈妈手指着我说:“做不完不准睡觉!”
我气得把书扔在地上。
妈妈老那么凶,她才不管我开心不开心。
我想对妈妈说:“希望您能友善一点。”
我偷偷玩手机。爸爸边打我边说:“你胆子太大了!”
我太痛了,认错请求他别再打了。
最后被打的地方肿了好几天。
我想对爸爸说:“虽然我确实做错了,但处理也别这么狠啊!”
……
这些来自孩子们“字字泣泪”的倾诉,展现了许多家庭常见的亲子冲突模式。
在这些冲突中,父母情绪激动下,指责、威胁甚至打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写作业”。
不过,这样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
有些孩子感到害怕、无助,表面认了错,但内心非常抵触,一有机会还是恢复原样。
还有的孩子,被父母的情绪刺激后,甚至和父母争吵,进一步激化矛盾。
各种各样激烈的冲突损害了亲子感情,还会给孩子留下阴影。毕竟,家是一个人最应该感到温暖、感到被支持的地方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
孩子们如此伤心、愤怒,身为父母的一方又是怎么感受的?

最近网上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可以概括无数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
“每天早晨都痛苦无比。要不断提醒、催促,才能让他准时出门。”
“我为孩子的成绩焦虑,每天晚上都要为写作业斗争。”
……
从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的付出已经开始,越积越多,也许永不停止。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期待,而 ta 身为一个独立的人,当然不可能总是符合预期。同时,身为成年人,你还担负着大量压力,来自工作、社会,以及家庭其他成员。
烦恼琐碎细密,中年生活的某个时刻,你绷不住了。和孩子的战争一触即发。
去年有则令人哀伤的新闻:上海一位母亲在开车时和车上的儿子发生口角,然后在卢浦大桥的车流当中突然停车。孩子冲下车跳桥身亡,母亲紧跟其后,但没能抓住孩子,只能悲痛捶地。
这种亲子冲突升级导致的极端事件并不多见,但也让不少身为父母的人都心有戚戚。
让你和孩子都感到痛苦的日常冲突,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吗?
你可能会觉得:都说要做好情绪管理、真正解决问题,可是真正“管理”、“解决”起来,好难。
避免这些冲突的发生,
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什么?
和大家开启这样一个亲子冲突的话题,是因为
C计划老师在家庭关系主题的课程中,了解到孩子们和家长们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比如开篇的倾诉,就来自于小学员们。

我们将介绍一个经典方法——“非暴力沟通”,来帮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去维护和改善亲子关系。
“非暴力沟通”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研创,他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介绍了这种沟通方式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人们理性、平和的沟通交流,避免争端与冲突。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译者: 阮胤华 
出版年: 2009-1
这么厚的一本书,其实要讲述的基本原则十分简单:我们在表达时,要避免只是简单地宣泄情绪、指责他人,需要更加诚实、坦率地表达自己
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原书总结为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 观察
描述你看到的事实,而非去评价。尤其是如果一上来就指责对方或者宣泄情绪,那么对方的第一反应常常是申辩、否认乃至反击。比如,看到孩子写作业很慢时,可以说“我看到你一个小时才做了一道题”,而不说“你怎么写得这么慢”“你怎么这么懒”。
2. 感受
陈述完观察后,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是难过、委屈还是担心等等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表达、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用指责别人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情绪。但是,当我们说出“你的写作业速度让我有点担心”,其实远比“我真希望没生过你这个孩子”,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内心
3. 需要
告诉孩子,是什么样的需要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孩子写不完作业影响睡眠、容易生病?写不完作业可能面临来自老师的问责?在升学方面面临压力?坦诚地告诉孩子,你肩上的担子
4. 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让孩子理解具体需要做的动作。比如,在30分钟的写作业期间不中途去玩别的东西,写完作业可以尽情地玩。
试一试经过这四个步骤的梳理,你的亲子沟通会不会顺畅很多?
你可能还有疑惑:
🤔 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对待不同个性的孩子,沟通方式是否不一样?
🤔 非暴力沟通句式在其它具体场景下要怎么用?
🤔 沟通时还要注意哪些技巧?
本周五(4月10日)晚20:00-21:00,C计划导师卢威将为家长朋友带来一场公益讲座,帮你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卢威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有十多年课程设计与教学经验。在C计划的课堂上,她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小塔老师”,一位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深受孩子们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姐姐。
在讲座直播间添加客服,还可以免费领取一份《亲子非暴力沟通实操指南》。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