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做笔记,是一项基本的学习技能,做笔记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质量。但不少孩子都没有掌握这项技能:一节课下来,记下了很多笔记,却是零零散散、杂乱无章又缺乏逻辑,几乎无法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任何作用。
其实,做笔记的过程,也是处理信息的过程。不会做笔记的孩子,往往也无法有效获取、理解信息。这项能力可以怎么培养?怎么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搭建知识框架?“会做笔记”又如何对未来的人生有帮助?C计划主创蓝方,是大家公认的“笔记王”,她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曾是财新传媒资深记者,在本文与你分享:逻辑清晰的笔记是怎样“炼成”的。
我刚做记者时,有一次采访,是调研金融危机后沿海一带的民工荒。当时我在南京的安德门民工市场里待了三天,物色那些看上去面善的求职者采访聊天。陌生人的倾诉欲往往让我惊诧。一旦对话开始,他们竟然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两三个小时。当我坐在潮黏闷湿的市场角落,和一位与我同龄的打工者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后,一位女士靠近我。她说,她观察我有一阵子了,发现我特别耐心、善于倾听,这样的品质在年轻人中实在稀缺,于是邀请我去她的公司工作。

我一直把这段经历当成趣闻和朋友们分享,为此自诩是个很有耐心的人。直到我看到这个视频,才对自己的耐心,有了新的理解。
/ 👆点击观看视频👆 /
这则视频说,我们往往因为周围普通人的讲述冗长无聊而不愿倾听,但只要我们能够像编辑一样学会处理听到的信息,就会发现这些故事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得多
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能让我坐下来花大量时间听陌生人们讲故事的,不仅仅在于耐心,而是一项我早已习以为常的“技能”:快速地组织和提取信息
“线性”记录 vs 使用框架
我曾经观察过一些同行是如何记采访笔记的。他们的记录,往往是“线性的”,随着对方的讲述,在笔记本上从上而下地记下关键词、关键句。而我的笔记,则是“块状”的。我会根据脑子里的框架,将同一层面的信息放在一起,不断前后翻动笔记本来做记录。换句话说,在倾听的同时,我就在做“编辑”的工作了:用框架去整理和重组我听到的信息
帮助我做笔记的框架有很多。
例如,我做公共政策的采访报道时,最常用的框架便是“四步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是对社会问题的事实性陈述怎么样,则是分析其影响与后果为什么,是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怎么办,则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围绕某一特定议题的信息,再是纷繁复杂,也无非此四类。不同的采访对象,可以提供不同层面的信息。我会提前按照四步法准备问题,尽可能让提问和回应层次分明,即便回应者给出的信息逻辑混乱,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归位记录到框架里应有的位置
又例如,我经常和一些上访维权户们打交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讲起自己的故事来,经常给人颠三倒四之感,很容易陷入细节与情绪之中,反而对一些关键信息语焉不详。于是我在笔记本上,会画出明确的时间线,不断将我们的对话拉回时间线上;他们一边讲述、展示证据,我就会同步画出相应的人物关系图、股权结构图或是纷争示意图,根据图上缺失的信息反复追问,确保关键信息无一遗漏
做过记者的人知道,每次采访结束后整理录音,都是费时费力的体力活。但我却很少花时间逐字逐句整理录音——除了需要一字不漏地引用原话。大多数时候,我只需要将笔记本上各种缩写的符号、短语、图表“翻译”成句,笔记整理出来,离一篇逻辑清晰的稿件也就不远了
阅读与倾听,同为信息输入,提取信息的逻辑其实一致。做记者时,我经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陌生议题进行资料研究。例如,在做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报道时,需要对既有的医保政策进行梳理。当时我的实习生提交给我的文档,便是非常典型的“线性”思路。他将在网上搜到的政策文件,一股脑地复制粘贴到一个文档里,最多将其中的重要信息标黑高亮。而我拿到这些政策文件的原文后,首先做的事情,则是画一个表格、搭建框架将我觉得重要的、需要提取的关键信息做进信息表的横轴和纵轴,再将复杂的政策文件里有关的信息摘入框架中。信息表完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框架也相应搭建完成。
向左滑动查看
/ 医保制度的部分框架梳理图 /
左滑动查看
/ 使用四步法进行资料研究、梳理思路的局部图 /
做C计划之后,我曾经将我的这些经验,整理成一门“结构化思维的课程(👈点击即可查看)
。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但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样有着大量需要快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场景,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
工作得更高效、思考得更清晰

在做这门课时我也在回顾和追问自己:这些让我受益匪浅的框架和方法,我自己又是如何习得、练习的呢?
抄板书 vs 做小结
我的答案,是多年来的文科学习
从高中文理分科学文,到大学后一路学习法律,我的学习路上绕不开的一项“硬技能”,是记忆但记忆的关键,绝不在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内部逻辑
评价一位老师课讲得好不好,我自己有一个基本标准——那就是老师的讲解能否让我当堂完成一份完美的课堂笔记。什么叫做”完美”的课堂笔记呢?
首先是老师的板书或者PPT,标题层级清晰、逻辑结构完整,信息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分类明确。换句话说,老师能为这堂课搭建起了一个好的知识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学生记课堂笔记就是抄板书、甚至直接拿出手机来拍PPT吗?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第二点,便是老师对相关概念的解释、案例的补充迁徙、口头的讲解回应、个人的观点表达,都能完美地嵌入这个框架,放进合适的位置。这需要学生课堂上专心聆听、消化理解,并即时将信息提炼记录下来。
说老实话,在我也算漫长的求学生涯里,这样能让我把课堂笔记记到“爽”的老师,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我从这些课堂上,却积累了诸多分析框架,得以迁移应用于其他场景。而这些课堂笔记本身,也成为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学时的刑法学笔记,便是我心目中的“完美”课堂笔记 /
例如在大学时,我最钟爱的便是刑法总论。刑法学本身逻辑严密精妙,老师的课堂讲解也是精彩幽默。毕业多年后,已经转口做公共政策的我临时“顶岗”要完成一篇刑法修正案的报道。在做资料研究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当年的笔记本,寻找分析框架、复苏知识记忆。我记得当时有位同事路过我的工位,看到我在认真研读大学时的课堂笔记,忍不住高声惊呼:什么神仙笔记到工作时都还能用上?!
面对那些不能让我把笔记记到爽的课堂,我的学习策略是,每学完一个章节,就要做一套知识小结。知识小结的做法,绝对不是把教科书和老师PPT上的关键信息抄一遍,而是将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可视化。在高中时,我经常使用连页的打印纸做小结——纸面足够大,任凭我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连线、拓展。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当年我画的这些小结图,就叫做“思维导图”啊。
/ 高中时的政治小结 /
滑动查看更多
/ 研究生时的国际法小结 /
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我也酷爱用这种打印纸画“历史长卷”——横轴是需要分析对比的朝代,纵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在每个单元格里写下需要考察记忆的知识点,一张大表做完,该记的信息也基本烙入脑海里了
/ 高中时的历史小结 /
现在再让我回头看中学时期的小结、笔记,当年纯粹为了应试而啃下的信息早已遗忘,但每一次的小结,都是一次搭建框架、为信息分层分类的练习。反复练习中提升的笔记技能以及养成的学习习惯,才是让我终生受益的东西
如何帮助孩子从小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掌握这样的技能?
C计划儿童思辨读写课里,我们将“整理信息”,作为一项教学目标融合进不同等级的课程中。这既包括在读书时,特别是读非虚构类的书籍和文章时,使用框架摘记信息;也包括在听课时,有效地记录课堂笔记
我们对孩子的训练,从意识养成开始,让学生从使用老师给定的分析框架和格式提取信息,到最终能够自主搭建框架整理信息,循序渐进,持续练习
例如在四级课《小狗钱钱》的课堂上,孩子们将用老师给定的分析框架,重新整合作者给读者们的数十条“理财箴言”;
/ 小狗钱钱框架图 /
又例如在五级课《手推车大作战》的课堂上,孩子们将接触“战争故事山”的框架,继而又将其应用到《科瓦奇读古希腊》中的战争故事、战争历史的分析中;
/ 战争故事山 /

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在课堂上学习画人物关系图、流程图、信息表、行程图,帮助他们在阅读《行走在非洲丛林》这类信息庞杂的非虚构作品时能够有效获取、理解信息
而C计划每堂课的内容设计,本身逻辑就极其严谨。在秋季课的课堂上,我们将强化课堂笔记的记录环节,让孩子们在好的框架上学会速记、摘录,为将来自己独立提取框架、做好笔记而打下基础。
除了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孩子有效整合信息外,C计划的思辨读写课还会通过经典书的深度阅读思辨讨论高阶写作帮助孩子反复训练多个思辨技能、阅读技巧、写作技能,培养孩子自主、理性、多元等多项思维品质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